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2-11-20刘河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刘河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总抓手和行动指南,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原创性理论,也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分。因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更强了,国民教育水平整体提高了。但面对世界风云变幻,需要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才能化解各种风险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讲话中,也有相关内容,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文件直接指出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具体表述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增加“五个认同”的内容。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时间为序,可以梳理出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从“牢固树立”到“打牢”“积极培育”,强化“积极培育”“铸牢”,再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要求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所形成的共同体,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归依。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个体道德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滋养源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1.关于中华民族内涵的阐释。中华民族的自在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学术上正式被提出来,还是近代的事。梁启超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指出“中华民族自始并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我们中国现在……,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这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地阐释中华民族的构成,由汉族和数十种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并指出了数量的多少,即汉族在数量上占多数,少数民族在数量上占比较小,同时还指出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

2.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界定与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产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进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因不同的专家学者所秉持的理论视角或是学科背景不同,其阐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质则是一致的。学者郝亚明和赵俊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强调用一体规范多元,一体是多元得以获得生命的源泉”。显而易见,这个概念指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特点。哈正利先生则是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拥有共同历史叙事和历史记忆,建立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实体”。他是通过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分析,指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并非虚无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共同体。正是基于此,青觉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以历史上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为基础形成的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向、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这一论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内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字面上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加上“意识”,强调的是对实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和情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是概念,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虽然在表述上各有千秋,但在要义上是一致的。学者李曼莉和蔡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生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定义侧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价值作用的阐释。白屯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变化和发展所决定,并表现和反作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其政治、法律、科学、宗教、道德和哲学等意识形式的概括和总结。这个阐释侧重于表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哪些具体意识形式。于丽芬、王星则更为简洁地描述为“在深度认同不同民族文化之后对集大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专家青觉和徐欣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这一观点阐释了铸牢的是谁的意识,铸牢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意识,又强调了形成的历史与条件,同时还分析了这种意识是一种规范和心态。

由此可以看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就是要不断加强“五个认同”,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一家亲。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含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内容,并强调其重要性,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团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教育对于人的意识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思维方式,甚至行动。下面就从宣传教育、社区教育、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重点阐述。

(一)宣传教育

加强媒体宣传教育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借助媒体形式,利用各类媒体介质(包括且不限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平台、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广泛宣传,达到全社会从了解、认识到行动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同时,宣传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宣传的主要内容是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政策、方针、路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同时,媒体应积极宣传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展示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的进程。二是宣传的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形式,可以以影视、公益广告、纪录、回忆、讲堂等方式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有效地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传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平台;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例和教育实践活动。三是利用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氛围,营造全社会团结友爱的场域。

(二)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地域性强、教育方式手段多样且灵活等特点,能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变得可感可触而且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可将其逐渐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阵地。社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第一,在教育内容上,社区教育重点要将国家民族政策、传统优秀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党史等内容根植于社区教育中,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结合地方情况有效地扎根于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劳动生产中、文化娱乐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不断社区化、生活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加“五个认同”。第二,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生活化,比如通过社区图书馆、社区书吧、社区宣传栏、社区展板、社区广播、社区读书活动、社区文娱活动、社区网格员的宣讲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社区娱乐生活紧密结合。

(三)干部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重视干部教育,特别是民族干部的教育,并把民族干部教育作为党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干部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新时代对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主要是党校要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文件,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科学论断、新思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系统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应要求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深入学习,认真领悟,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用新理念、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刻认识当前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以突出其工作的重要性。广大干部应不断思考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工作推向高质量发展,并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反思、总结,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干部教育的内容上要求系统化、全面化、精准化,在干部教育的形式上将重点培训班集中学习和分散讨论学习相结合,定期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传授知识、文化、技能以及人文精神,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和关键。因此,无论大中小幼学校不同阶段的教育都应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高校和民族地区的学校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在学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要注意各阶段的全覆盖、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以及思考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要求各学段全覆盖,包括大中小幼每个阶段。小幼阶段应注重启蒙教育,幼儿园以绘本、音乐、故事的形式呈现,小学阶段在“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民族概况、民族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孕育少年儿童学生基本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从小培养家国情怀,从爱校、爱家乡教育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红色教育深入开展爱党教育,听党话,感党恩;中学阶段应逐步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在知识的广度上不断拓展和深度上不断加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班会、板报、宣传栏、歌咏会、演讲比赛、讲历史故事、讲红色故事、讲英雄模范故事等,不断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家国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学阶段侧重点不同,既要有理论的高度,更要有实践的要求。高等学校以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思政课、课程思政为核心,并加以文学、历史、政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学习,让青年大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发展史,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各民族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从农奴制社会直接跃迁到了社会主义,各民族人民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和国家的主人,全面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当前正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的伟大创举、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全世界范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抗疫中国方案。讲好、讲清楚、讲透彻这些鲜活的历史与现实,自然就加强了“五个认同”宏观、全面的认知,并且转化为行动的指南。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要全面系统。学校教育既要覆盖各学段,教育内容也要全面系统。因此,要全面整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制定教育目标,形成系统课程,编制系列教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在内容上要有区别,教学任务上要有重点,教育手段和方法要有差异,强调个性化教育与集体教育,既要广泛地有教无类,又要因材施教。最后还要研发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评价机制,包括手段、方法。

(五)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起初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或是辅助工具,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推进,网络与教育的不断融合,渐渐发展成为了教育的一种形态。在网络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教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代要求,是一种新形式。利用网络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要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网络课程。首先,所有课程需要微格化、数字化、模块化,进而网络化。其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科学植入到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中,比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超星课程资源中心,以及一些地方性的精品课程平台,如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这些网络平台,就技术而言是比较成熟,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在现有这些网络教育平台中开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这样可以快速地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教育课程,推进其教育发展。

第二,科学规避网络的潜在风险。基于网络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到网络教育中,既要利用好其优势,又要有效地规避它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网络教育的特点与优势让我们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课程更加方便快捷,让我们相互可以分享学习资源,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让学习更加顺畅。但如果一旦有负面的信息或是不正确的观点或思想传入到网络上,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不良影响甚于以往,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教育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要有效监管程序,防止不正确的信息流入网络。另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引导,让学习者在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课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思想上形成自觉。如此两方面结合,净化网络教育空间。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