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域下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
——以普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2-11-20冯银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大附中集体教材

冯银江

2020年12月5日,全国语文学科新教材实施研讨会暨东北师大附中第38 届教学“百花奖”活动在东北师大附中隆重举行,北京大学汪峰教授、人民教育报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编陈尔杰博士参加会议。在本次教学活动中,除了两节公开课之外,东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学科组还进行了普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现场观摩展示。一个小时的集体备课观摩展示热烈有序,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作为本次展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笔者将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分享在大单元视域下新教材集体备课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一、大单元视域下的集体备课实践

众所周知,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是教师继续教育、实现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集体备课,尤其是大单元视域下的集体备课如何实现备课与教学的有效连接,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并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国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示范校,东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学科组的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更新理念、大胆创新,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教学,形成了具有附中特色的语文集体备课新常态。

(一)理念先行,备思想。《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也可适用在集体备课中,走进新课程,面对新教材,集体备课不仅要求备课组的教师坐下来备教材、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备思想,要有把新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操作能力与机智,要了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些理论在培养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获取新知的意义。

本次集体备课观摩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备思想,由东北师大附中原语文学科教研室主任孙立权老师阐释极具特色的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组备课理念——“教学性备课”和“非教学性备课”。孙老师在备课主题演讲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事例,阐释了东北师大附中语文人备课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让与会者耳目一新。这也启发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只习惯以教参和一些既成的教案为教学拐杖,进行千人一面的语文教学,而是应该学会沉潜,通过多读书勤思考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提高语文的教学能力,从而激活语文教学的趣味,寻求语文教学的快乐。备课中只有把语文的具体篇章和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合在一起,才能让语文教学活色生香,充满情趣和真意。

(二)以生为本,备学情。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果想要让教学更有效果,就必须首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情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方式等。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认真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新的学习,就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的放矢地备课和及时有效地教学。

普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和两首古诗,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认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的道理,进而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本次集体备课的第二个环节是备学情,于立杰老师通过提前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集中调查了本年级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以及与本单元主体内容相关的学生体验感知程度等14个问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在集体备课观摩现场清晰呈现,于老师还向现场的所有教师展示了本年级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的一些真实具体的数据以及针对这些数据的说明和分析。这样的备课使得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呈现,不仅了解了当下学生的兴趣所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做到了知学生、懂学生,而且可以在知己知彼中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单元教学。

(三)深思细研,备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如何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主导性。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单元备课中,备课教师既要关注教学性备课,又要关注非教学性备课,只有先吃透了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深入挖掘潜藏在教材背后的内容,才可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本次集体备课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备教材。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在阅读方面侧重于实用性文本(通讯和新闻评论)的阅读和理解,在表达交流方面侧重于培养实用性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主备人王坚洪老师从第二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备课要点、单元知识要点、单元问题设计、单元篇章特点、单元课后练习、单元知识链接以及单元课时安排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在备课观摩中,主备教师很好地体现了东北师大附中“教学性备课”与“非教学性备课”的理念,不仅关注了单元的阅读篇章、文体特点,还关注了单元写作,尤其是对人文主题“劳动光荣”的探究,更是引发了与会者的认可与思考。

(四)群策群力,备问题。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集体备课过程中虽然需要主备人的充分准备,需要备课组统一的教学要求,但决不是一言堂,更需要所有备课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群策群力。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中,主备人王坚洪老师针对阅读情境、人文主题、课堂要点、育人功能、学生对接、拓展阅读等内容设计了6 个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备课教师集中讨论:

1.文本阅读到什么程度?文本分析应该到什么程度?人物性格、生平经历是否还需要?

2.如何通过课堂理解和把握劳动的内涵?

3.育人功能如何落实?以什么方式、什么教学方法进行落实?

4.劳动与学生生活如何对接?如何破解“劳动与我无关”“你说的劳动与我无关”?

5.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系统学习、学会学习?教师的角色在本单元教学中如何定位?

6.是否需要拓展延伸?拓展阅读的评价如何呈现?

本次集体备课观摩活动中最精彩的环节是问题探讨部分,像平时集体备课一样,备课组的14 位教师围坐在一起,针对主备教师提出的6 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发言中,教师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仅针对问题阐述观点,提出解决策略,还向在场的两位专家提出问题。场上场下互动,观点碰撞;课内课外交流,各抒己见。讨论环节此起彼伏,高潮迭起,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充分展示了东北师大附中教师精深的教学功底和严谨的探究精神,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和充分肯定。

(五)读练结合,备拓展。本次集体备课观摩活动结束后,主备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针对单元人文主题相关的5 篇拓展阅读文章——《人文主题之劳动光荣》《劳动不单纯为了谋生,而是磨砺心性,提升人格》《从“劳动光荣”到与“休息光荣”并重》《匠人与大师》《什么是新工匠》,并设计了3个小题。

1.“我们知道所有人类美德,几乎都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呈现和锻炼。”请结合你的认知举出两例。(20分)

2.综合几篇材料,结合第二单元课文,阐释一下你对劳动的理解。(20分)

3.“劳动与休息”“工匠与大师”“工匠的新与旧”,这些充满四边形的话题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其中的一个话题,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认知,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200字)(60分)

在之后的语文大练习时间,备课组统一把课外拓展的5 篇阅读文章发放给学生,并制成常规的练习试卷,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阅读作答。学生大练习收缴上来后,任课教师及时批改,上传成绩,并在讲评练习时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适时地总结。通过拓展阅读和强化训练,真正达到了备练习的目的,实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也为本次集体备课活动和单元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

二、基于新教材大单元视域下集体备课的思考

(一)从生活中来,备课须有生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知知识的魅力。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生活中寻求备课的素材,不失为备教材、备学生的明智之举。

首先,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的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高中生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教师在备课中若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在课堂的教学中适时地调整教学,在课后的反思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必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课堂的时效性。

其次,应该在教师的生活中备课。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来观察生活,捕捉丰富而新鲜的教学素材,并将这个行为养成特有的职业习惯。如果能在备课及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节,发掘一些学生感同身受的实例,抓住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趣事,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寻觅科学道理的习惯,提升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营养的同时,提升文化的修养和做人的素养。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听、多看、多记,善于从生活中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理解抽象的道理,用文人的情怀去拥抱多彩的世界。

(二)到实践中去,备课需要创新。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内涵,也是一个合格教师应该追求的品质,只有教师自身拥有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培养出的学生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备课需要创新,其实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项使命要求,教育者应该躬行实践,不断求索。作为新课程执行者的教师也应该在备课的实践中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不负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重托。

首先,应该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参考,这是备课创新的前提和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吃透教材,掌握编者的意图、知识的体系与层次,明确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进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应该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把多种教学方法有主有次地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再次,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知识,收获快乐,从而使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提高。

(三)每周至少一次,备课需要坚持。周备课,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就是要备一个星期的教学内容。对于像语文这样周课时较多的学科,周备课具有阶段统筹、整体设计的功能。在教学之前进行周备课,不仅能知晓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了解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包括哪些前后的知识练习,以及每一节课在本周的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适合践行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坚持周备课,教师在教学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点的内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做到前后贯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这样对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是有利的,对学生较好地把握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也有促进作用。

(四)课后问问自己,备课也要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好的集体备课和上课,不但要有课前准备和投入,要有课中发挥和生成,还要有课后的总结和反思。教师只有在不断加强自身努力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实现专业的成长和进步。其实教师每备一次课,每讲一节课,都会有关于教学效果的情绪感知。如果情绪消沉,那势必意味着课堂的效果不好;如果备课充分、上课信心十足,那么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就会在铃响之后体会到收刀入鞘的踌躇满志。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备教材、备学生置于提高自己的期望值和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的大背景里,让每一次备课都增添一份自信,让每一节课堂都平添一份精彩,让每一次课后的反思都幻化为继续前行的力量。

集体备课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并不断改进集体备课更是东北师大附中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在长期的集体备课实践中,集体备课不仅成为教师对学科思想的阐释、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梳理,更是对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及其所涉及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正因如此,集体备课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东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的制胜法宝。于教师,集体备课是上课的基础;于学科,集体备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基础稳固,必然带来良好的教学行为,进而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东师附中的一名教师,长期浸润其中,亲力亲为,备课的自觉,教学的设计,过程的落实,目标的达成,自然就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境界,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也就能够顺理成章、稳步推进了。

猜你喜欢

师大附中集体教材
我为集体献一计
教材精读
“芯片女皇”何庭波曾在湖南师大附中求学
警犬集体过生日
液滴移动装置在植物细胞代谢中的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王晴宜(甘肃理科状元):喜欢三毛的书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