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的互促关系及实现路径

2022-11-2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艾 晴

一、引言

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的创新教学方法,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三年左右建设万门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6000门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在2020年疫情肆虐和“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线上教学,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及:“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4]2021年6月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的召开,标志着课程思政已进入了全面推进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要深挖百年党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落实落地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工作。[5]

二、互促关系的可行性

(一)本质上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教育,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其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德育方针、确定德智体全面发展、实施德育先行的过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的提及,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走向,符合时代发展特点和需求。[11]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优势与新兴信息技术结合,本质是促进教育和培养人才,与课程思政本质是相同的,其契合时代特点,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成为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如何“立德”与“树人”,如何利用中外优秀文化,深挖外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三全”育人,需要教学资源、学科内容、活动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师生共同参与等抓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课程思政的开展和建设促使教师教学改革,进而推动混合式教学的发展。面对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时刻保持思辨能力,才能培养出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秀文化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深挖思政元素。所以,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互促共赢。

(二)理念上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即通过整合内容、层次和环境[12],丰富思政内涵,拓宽思政外延[13],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发挥其育人功能,形成思政合力,切实落实育人职责。从内涵上来说,课程思政不是新开设一门课或组织一项活动,而是寻找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将思政教育融入系统教学,并通过渗透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从外延上来说,课程思政理念要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隐性教育,深度开发专业课,形成全面、立体和创新的思政教育。[14]混合式教学吸取不同教学理论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环境,借助丰富的媒体化资源,鼓励自主、合作与碎片化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内涵式提升和外延式发展。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的外延发展助力,课程思政为混合式外语教学内涵式提升指明方向和提供遵循,两者在理念上互促共进。

(三)结构上

课程思政和教育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动态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者之间互不联系,各自独立。从某种程度而言,课程思政就像一根“绳索”,将分离的三者联系起来。因此,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思政建设意识、扎实的学科知识、强大的价值引领能力、成熟的教学智慧和长期的经验积累[15],在学科素养提升的同时更好地肩负社会责任。课程思政在结构上与混合式教学有共通之处,多元的课堂活动、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打造了立体多元的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面授教学,它创设了一个多角度、多时空的立体平台,借助多元的课堂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多方位地互促共建,推动外语教学高质量发展。

(四)方法上

显隐结合是当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模式。显性教育是指目标明确、公开的、有组织、有规模的,以讲座、会议、报告等形式出现的教育活动;隐性教育是利用周边环境和情景,通过非形式化、丰富的教育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且效果具有一定的延时性。[16]在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中,隐性教育更加开放和灵活,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特征与混合式教学相似。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泛在式混合教学与课程思政共同绘就互促共荣的育人新画卷。

(五)思维上

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中展现出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提高“四个正确认识”和培养“四种思维”,对抗外部侵蚀,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筑牢社会主义思想防线。混合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载体,想要实现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须在科学的指导下,对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融合创新。科学和创新是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共性,两者可同频共振,围绕育人大局实现互促共融。

三、互促的具体体现

(一)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广阔平台

1.混合式教学新范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形式受到挑战。为了应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充、授课时数的不断缩减、书本知识的受限和学生对紧跟时代发展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式呼之欲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驱使下,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并与时代接轨的有力推手。[6]对于混合式教学,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混合”指的是在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结合;而狭义上的“混合”指的是结合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优势的结合。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混合式教学,都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其最终目的是深化学习效果,为传统面授式教学提供新的教学范式。

2.混合式教学的维度和广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便捷的互联网和发达的网络平台,有利于外语教学时间的扩展和学习内容的扩宽。

第一,扩展了教学时间的维度和广度。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障碍和空间壁垒,教学时间的延续和教学课堂的无边界化使教学行为不再被拘泥于教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第二,扩宽了学习内容的维度和广度。网络在线学习延续了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时间的可碎片化和个性化处理能调动学习主体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思政内容广泛,涵盖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7],与外语专业课程教学“同向同行”。混合式教学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广泛的资源及基础。

(二)外语课程思政契合混合式教学发展

1.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三全”(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8],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其内涵在于解析并提炼课程内部和原生内容的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唤醒学科知识的育人功能和基因,激发教师的育人自觉[9],塑造顺应时代发展、契合正面思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高度

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应对现实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重要教育手段,要站在时代的高度。

第一,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上,培养具有高尚品质、具备深厚爱国主义情怀、能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肩负社会责任、拥有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青年。[10]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能体现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坚守育人为本的核心导向。

第二,课程思政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民族复兴造就新时代人才,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完成培育良好青年的时代重担和使命。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多元化学习模式、线上资源的广阔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间的无限制等特点,都需要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混合式外语教学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资源使用等提供战略指导思想和平台高地。

四、互促关系的实现路径

(一)一个“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充分理解、尊重、关爱和激励学生的体现,使受教育者能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之栋梁。因此,在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同步开展并互为促进的前提下,应当以学生需求、学习和成才目标为中心。

1.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即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需求进行科学和正面梳理,使之符合时代发展和育人要求。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内在驱动力,是持续学习力的强大动力。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诉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求知目的。在了解学生需求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线上自学和线下反馈,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是育人,因而必须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结合其显隐结合以及“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通过混合的新教学方式,打造出坚定“四个自信”、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在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这点上,可互相促进,推动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2.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混合式教学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两者优势结合,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无边界”学习活动。线上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降低学习成本,线下教学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将人格、思想等具有思政元素的教育进一步生动化和具体化。无论是混合式教学,还是课程思政,都致力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和思想层面学习,目的在于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长足发展。

3.以学生成才为中心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时代新人不但在技术、知识方面与时俱进,还应关注品格、境界、信仰等方面的精神塑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接班人。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打造育人新格局中互为促进,提升人才培养效力。

(二)三个“共同体”

1.构建教育共同体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拥有相同事物特征、身份和特点,为了共同的目标所形成的群体意识,群体行为和群体凝聚力的总称,是经过时间沉淀并符合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构建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的教育共同体,首先,要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即明确立德树人的育人大格局和根本方向,只有思想一致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合力。其次,加强顶层设计,把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战略内容来加以建设,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和新特色。再次,强化教育强国意识,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教学改革,都是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推进拓面融合,聚力共同体建设,开展提质增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2.创设学习共同体

知识内嵌于社会文化、交流方式、行为管理之中,通过社会中介的合作而产生,难以孤立存在。学习共同体理论诉求之一是为了弥补无法实现知识社会性建构的不足,为知识的社会本质寻求一个公共空间。课程思政担负着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混合式教学为知识的扩展提供广袤空间,因此共创学习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学习共同体的创设中,积极转变角色,参与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分享知识,参与对话,共同协商。[17]其次,将学习资源组合起来,放入开放性、规模性、组织性的学习平台,并鼓励共治和共成长。

3.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思想和实践的内在统一[18],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增设课堂实践环节,拓展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实践方式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所搭建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协同,于实践中将其内化和升华。其次,注重统筹兼顾,厘清育人过程中的各方资源、满足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各自需求,实现参与主体的协同联动。再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实践育人一体化进程。

总而言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推进中能深度融合、互相促进,体现时代鲜明特色的同时更好地完成育人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