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
——以“种子的结构”一课为例

2022-11-20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215300陆晓金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知双减种子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215300) 陆晓金

笔者任职的学校位于苏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课,并在初二下学期有一次开卷会考,成绩分为合格或不合格,目前分数不计入中考成绩。由于初二每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加上内容难度加深,往往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时间复习与巩固,“发试卷、对答案、讲不完”的现象时常发生,课堂复习、做练习就像是完成任务一样,学生变得没有自主性、创新性。甚至在期末阶段,有学生认为生物考试无形中增加了主课复习的压力,因而对考试结果不屑一顾。因此,“不算分数,还要考试”的怨言,在课堂不断地蔓延。而增加学生负担最多的就是作业,为此,要杜绝重复性、惩罚性、机械式和无效作业。以“种子的结构”一课为例,从课前预习、课堂巩固、课后练习三方面的作业设计出发,提高设计质量,减少作业总量,减轻学生的压力,变得迫在眉睫。

1 课前预习

传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本知识,感受新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师的问答,但缺少教师的指引,很难领悟新知,反而延长了学习的时间,增加了负担。所以,改变预习方式,势在必行。

1.1 微课学习,提高效率

微课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的简短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具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时间短、图文并茂、内容简洁但突出的特点。

课前,教师录制好蚕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结构讲解微课,通过讲授演示,逐一了解两者的结构,并通过比较,对种子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下节新课的主要内容是种子的结构以及不同种子的结构区别,目的明确,学生一目了然。

1.2 动手实验,增强记忆

通过微课的学习,对种子的结构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要求学生拿出实物蚕豆和玉米种子,自己动手操作,解剖种子,感受其结构特点。不了解的地方还可以回顾微课,改善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1.3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课前可以将自己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在交流与讨论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知识的共享。在合作与研究中,锻炼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的学习增加了自信,提高了效率。

2 课堂巩固

以往的课堂练习,多用习题的方式,集体读题,学生抢答来完成。而如今在“双减”政策下,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减轻课后压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1 模型建构,巩固知识

通过课前的预习,初步认识了种子的结构,再通过课堂的学习,加深了对新知的印象,最后通过模型的建构,将知识牢记于心。

将学生分好小组,每组放置些许材料,比如橡皮泥、水彩笔。学生可以使用橡皮泥,捏成不同的结构,再将其组装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种子。亦可以使用水彩笔,将种子的结构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其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通过物理模型的建构,将种子的结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小组也可以利用流程图的形式,将种子的结构、相同点与不同点总结出来,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对种子结构模型的建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2 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生物学的学习,最终都会回到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上,落实到服务实际生活中。既然知道了种子的结构与功能,那么它又是怎样萌发的呢?顺势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以“夏季一颗在下水管里发芽的西瓜子”为例,展开联想,小组讨论,作出猜想。首先西瓜种子是完好的,其次下水管里没有光照,但有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再联系生活中农民播种的场景,种子都是埋在土壤里,再适量浇水,等待萌发。虽缺少光照,但可以发芽,说明萌发与光照无关。种子的发芽率没有达到百分之百,说明与种子自身的质量也有关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种子结构的知识,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际。

2.3 情境拓展,延伸知识

课堂上拿出一粒发了芽的种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芽前与发芽后的区别。对比后很容易发现种子变小了,质量变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从而引出种子发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并适当拓展,种子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吗?会释放能量吗?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相联系,并通过思考与讨论,拓宽视野,延伸知识。

3 课后练习

3.1 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课后作业需要有一定的分层,若所有学生都会做,那么这份作业设计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作业设计要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有一定的难度,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奋斗,努力跳一跳,是可以摘到桃子的。因此,设计分层作业,任重而道远。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通过对概念的整理,掌握新知,再通过例题解析,理清思路;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主要以填图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印象更深刻;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拓展延伸,比如“种子的各结构对其萌发的作用”,整理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培养分析处理的能力。这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类型的作业,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与精力,以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率。

3.2 作业开放,锻炼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作业的功能被定位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却丢弃了为学生培养多种能力的发展性功能。课后作业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预设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很多答案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就像“怎样检测种子萌发时释放的热量”的实验,并不是只能按照书本所说,将发芽的种子放在热水瓶中,用温度计测量。学生在生活接触中,会选择与时俱进的仪器,比如温控装置,不仅可以测量温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在电脑上呈现出变化的趋势。通过统计图的呈现,使实验数据更加严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3 作业创新,提升思维

课后作业应该是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能提升科学思维与探究的能力。

比如,学完种子的结构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长期的观察,从播种、萌发、生长、再到结果实,不同小组再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摆脱单一的纸质作业形式,通过生活观察与行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又如,依照苏州初中生物会考的要求,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试,可以将平时的课后纸质复习作业,改为在一张空白A4纸上,让学生把单元知识或自己认为重要、易遗忘的知识写在纸上,这样不仅可以整理、巩固一遍知识,而且考试的时候又可以当作复习提纲来使用,一举两得。

作业是一种巩固、一种提升、一种反馈,是学生从现有水平走向更高水平的桥梁,而“创新”作业会更具有吸引力,但也需着眼实际,让学生善于乐于完成作业,真正让老师布置的作业变成自己身上的本事。

4 总结

微课预习,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方法;课堂实验创新,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加强学生的动手与分析能力;作业分层,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遵循了学生认知水平与个体差异的原则。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是重中之重,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纸质作业。因此,如何在保证作业质量,减少课后压力的同时,对作业设计进行创新与改进,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新知双减种子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桃种子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可怜的种子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