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与反思

2022-11-20秦晓静

初中生世界 2022年28期
关键词:刘姥姥大观园贾府

秦晓静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众人大笑时的不同情态,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圈画、品味刘姥姥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感受贾府“礼出大家”的行事风格。

【教学方法】

品味分析法,支架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诵读品悟法。

【教学过程】

一、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经典选段——《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同学们自己读过课文了吗?

生(齐):读过。

师:大家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和课文旁边的批注。下面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让我们在阅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

(生一边默读,一边动笔圈画。)

生:阅读时,画出描写其语言、动作的语句,把握其性格特点。

师:把握谁的性格特点?

生:刘姥姥。

师:好,阅读这篇课文,我们要把握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师板书:性格。)

师:还有其他阅读任务吗?

生: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众人大笑时的不同情态。

师:哦,还要注意体会“众人之笑”。

(师板书:笑。)

二、浏览“旁批”,锁定“众人之笑”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旁边的六个批注,看看哪个批注是指向“众人之笑”的。

(生快速浏览。)

生:第7 段旁边的批注指向“众人之笑”——“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众人之笑”的具体文字吗?

(生读。)

师:同学们,曹雪芹可是场面描写的高手,你们能从这场“众人之笑”中发现他的写作技巧吗?

(生沉默。)

师:咱们看看作者先写了谁的笑?然后再写谁的笑?最后写了谁的笑?

生:作者先写了众人的笑,然后再分别写湘云、黛玉、宝玉等人的笑,最后写的应该是丫鬟们的笑,所以他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写众人之笑的。

师:先整体写,再具体写,这是一种点面结合的写法。

生:我觉得这里还有由主到次的顺序——先写主子,再写丫鬟,也就是先写主要人物,再写次要人物。

师: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什么高妙的写作“绝招”呢?请大家看屏幕,在括号中填入相应的词语。

屏显:

湘云喷着笑;

黛玉()着笑;

宝玉()着笑;

贾母()着笑;

王夫人()着笑;

……

丫鬟们躲着笑,蹲着笑,忍着笑。

师:来,这列同学一人一句,依次填读。

生:黛玉伏着笑。

生:宝玉滚着笑。

生:贾母搂着笑。

生:王夫人……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咱们把描写王夫人的句子读一读。

生:“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师:所以,我们可以填入括号的词是——

生:指,王夫人指着笑。

师:好!大家再看丫鬟们怎么笑?

生(齐):躲着笑,蹲着笑,忍着笑。

师:同学们发现曹雪芹的写作绝招了吗?

生(七嘴八舌):使用动词,写人的动作……

师:也就是说,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不同人物的情态的。

(师板书:动作。)

师: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描写“众人之笑”呢?

(生沉默。)

师:我们来看看在这场“笑剧”中,众人所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生:众人是演员,是主角。

师:那刘姥姥呢?

生:刘姥姥是观众,贾府上下都表演给刘姥姥看,因为刘姥姥是客人。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众人是观众,刘姥姥才是主角,因为众人是在刘姥姥说了“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句话之后才哈哈大笑起来的。

生:我认为这里用了侧面衬托的写法,写众人的笑是为了侧面衬托刘姥姥表演得很卖力,很成功。

师:有道理!刘姥姥为何能笑翻全场?让我们走近刘姥姥其人。

三、借助“台词”,走近刘姥姥其人

师:刘姥姥的这句“台词”为什么好笑?大家先读一读。

屏显: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生齐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好笑?你来说。

生:我看不出来。

师:那你和老师一起再读一遍。

(师重读“刘”“牛”“头”三个字。)

生:我觉得有点像农民劳动时的号子,比较顺口。

生:刘姥姥采用了顺口溜的形式。

师:贾府里的太太小姐们会作这样的顺口溜吗?

生:不会。牛和猪都是贾府里的太太小姐们平时很难见到的,听起来很俗,但又很新鲜。根据“阅读提示”开头“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这句话,可知刘姥姥的身份,所以刘姥姥的语言带着农家老妇特有的朴素与直率。

师:太棒了!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食量大如牛”,谁的食量大如牛?

生(齐):刘姥姥的。

师:和牛在一起比较,但刘姥姥是——

生(齐):人。

生:刘姥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成牛。刘姥姥在贬低自己,有自嘲的意味。

师:你能读出感叹号的意味吗?

(生读。)

师:刘姥姥吃得下老母猪吗?

生:吃不下。哦,作者还用了夸张手法。

师:这里可以看出刘姥姥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我觉得刘姥姥挺幽默风趣的。

生:能在一句话中运用这么多技巧,可以看出她很机智。

师:难怪刘姥姥的这句“台词”能笑翻全场,堪称经典。下面就请大家以刚才的分析为范例,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刘姥姥的其他“台词”;画好后,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句感触最深的“台词”加以讨论评析,并选派一个代表发言。

(生细读圈画,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好,讨论完毕,哪个小组先发言?

生:我们组先来。我们感触最深的“台词”是刘姥姥的“叹”——“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这句话体现了刘姥姥惋惜的心理。

师:你能读出感叹号里的情感吗?

(生读。)

师:这是她的表演还是真情流露?从哪里可以读出来?

生:我认为更多的是真情流露,从感叹号和“也”字中可以读出来。

(师读全句,重读两个“没”字。)

师:从这里你能发现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两个“没”字体现了刘姥姥的内心特别不舍,说明她生活贫穷,注重节俭;她能直接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也说明她是个朴实直率的人。

生:我们组也选择了这句话。我们认为这句话还反映出贾府的奢侈浪费已成习惯,平时贾母她们吃东西如果掉在地上,肯定都是扔了,浪费了。

师:这个发现很珍贵!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组选的“台词”是“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说明刘姥姥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竟然把鸽子蛋当成了鸡蛋。

师:你是说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连鸽子蛋都不认识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刘姥姥是故意这样说的。她说“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这里”就是指贾府,刘姥姥这是在故意恭维贾府。

师:咱们看“俊”这个字,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生:人。

师:那刘姥姥到底是想夸人还是夸鸡和蛋?

生:其实刘姥姥就是要夸贾府的人,她还用了两个“也”字——鸡也俊,蛋也俊,她想表达的是贾府的人本来就俊。

师:所以刘姥姥这句话为何引人发笑?

生:这句话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故意把鸽子蛋说成鸡蛋,可以看出刘姥姥很聪明,让人赞叹。

师:你也很聪明!下面还有哪个小组继续分享?

生:我们组感触最深的是文章开头,刘姥姥称赞老太太正房里的家具时,并没有用什么花言巧语,只是连用了几个“大”,还跟自己住的房子进行比较,体现了一个农家老妇的率真质朴。

师:嗯,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刘姥姥对富贵人家的羡慕。

生:她说话还很得体。

师:对,这就是刘姥姥的智慧!其他组接着来。

生:我们组选的句子是“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从刘姥姥的话可以看出她性格直率,有什么说什么。

师:“去了金的,又是银的”,意思是非金即银,可见贾府的什么特征?这句话带有什么感情?

生:说明贾府很富有,这句话带有赞美、恭维的感情。

师:大家把后一句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

(生反复读并思考。)

生:即使是金的、银的筷子,也比不上自家材质差的筷子好用,在刘姥姥眼里,筷子只要能吃饭就行了。

师:所以前两句话刘姥姥是在恭维贾府,而后一句话也没有贬低自己,可见刘姥姥还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生:不卑躬屈膝。

生:不唯唯诺诺。

生:没有媚态。

生:不卑不亢。

师:真好!咱们继续。

生:我们组选择的句子是第5 段的“姑娘放心”和第11段的“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这两处相互照应。其实刘姥姥心里什么都知道——她知道大家拿她取笑,也知道积极配合能得到贾府更多的帮助。

师:她心里很通透。

生:对,就是很通透,也很聪明,有些出于无奈的圆滑与世故。

师:咱们这组同学分析得很透彻,让老师感受到了刘姥姥这个社会底层农家老妇的生活智慧与辛酸。

四、挖掘难点,解码“礼出大家”

师:我发现有一个小组还没有发言。你们组谁来试试?

生:我们组选了这句话——“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们读出贾府是讲究“礼”的。比如早饭放好后,贾母对刘姥姥说了声“请”,可以看出贾府非常讲礼貌。

师:嗯,大家看看贾府还有哪些“礼”?

(生翻阅课文并思考。)

生:我看到贾府里连早饭都要用“摄丝戗金五彩大盒子”来装。

生:她们用的筷子都是上好的材质,有四楞象牙镶金的,还有乌木镶银的。吃早饭的时候,凤姐儿用西洋布手巾裹着筷子,特别讲究。

师:西洋布手巾,看来贾府已经用上进口产品了,确实讲究!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她们吃个早饭要分三桌。

师:三桌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四桌,最后一段,凤姐她们又放了一桌。

师:大家算算一共多少人在一起吃早饭。

(生翻阅课文并计算。)

生:一共14人。

师:平时我们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饭,一般坐几桌?

生:一桌。

师:为什么贾府的人不坐一桌?

生:说明贾府有很多繁文缛节,等级很森严。

师:有道理!原来大观园里处处都讲究“礼”,你赞同吗?

生:我觉得贾府也有不讲究“礼”的地方,比如凤姐儿和鸳鸯戏弄刘姥姥就是不讲究“礼”的表现。因为刘姥姥既是老人,又是客人,她们竟然还取笑她。

师:她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礼”吗?

生:不知道。

生:不对,她们知道,因为课文最后一段写她们向刘姥姥道歉了。

师:既然她们知道取笑刘姥姥是不礼貌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生沉默。)

师:想一想她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让贾母高兴。

师:所以取笑刘姥姥看似无“礼”,实际上是为了贾府里更大的“礼”,那就是——

生:取悦贾母,孝敬贾母。

师:真好!我们再来读一读刘姥姥的这句感叹。

(生齐读。)

师:刘姥姥爱的是什么呢?

生:刘姥姥爱的是贾母享有的尊荣,“爱”这个字饱含羡慕之情。

师:是呀!同样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自己每天还在为生计发愁,贾母却终日被众星捧月般地尊宠,这让刘姥姥何等羡慕!刘姥姥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最朴素真实的情感。请同学们再读刘姥姥的前半句话,读出“爱”字和感叹号所蕴含的感情。

(生齐读。)

五、总结课堂,彰显题意

(教师板书“笑”,将“动作”“语言”“性格”三个词语连接成三角形,“笑”字居于三角形当中。)

师:这就是曹雪芹,围绕一个“笑”字,通过动作、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以刘姥姥之眼去折射大观园的豪奢、森严、腐朽、没落。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红楼梦》中刘姥姥“一进大观园”和“三进大观园”的部分,进一步了解刘姥姥在全书中起到的作用。下课!

【教学反思】

我是有些怵惧《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课文的。即便曾几番阅读《红楼梦》,备课时又将刘姥姥三进贾府的章回反复精读,我仍感到忐忑。一来自己并非“红学”专家,二来纵使有浩如烟海的“红学”研究成果,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够“搬运”的——而且一味“搬运”材料的课堂还算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吗?让我来教这篇课文,我该教什么?怎么教?上完这节公开课后,我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在文本的土壤里寻找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决定“教什么”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情,研读文本。《刘姥姥进大观园》被选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入选这个单元的课文均出自我国明清小说中的经典名著。《红楼梦》是高中阶段的必读名著,大多数九年级学生对这部名著只知概略,尚未开展全面深入的阅读。编者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选段作为自读课文编入九年级教材,显然是希望教师通过对单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引导示范,为高中阶段《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起到启蒙与激趣的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应聚焦于“这一篇”而非“这一本”。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很容易把握故事情节,对刘姥姥留下“好笑”的印象,但这种概念化的印象并不是刘姥姥性格的全部。如何让刘姥姥的“好笑”更具个性?在“好笑”之外,能否让学生读出更丰富的感受?能否从“读刘姥姥”走向“读曹雪芹”?带着这些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体会曹雪芹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匠心;以“众人之笑”引出语言、动作的品读,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在搭建的支架上走向文本深处

作为自读课文,教材的助读系统——“阅读提示”与“旁批”是编者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搭建的有效支架。我充分利用这一支架,让学生默读并圈点勾画“阅读提示”,明确了本节课的两个阅读任务:1.把握刘姥姥的性格特征,体会“众人之笑”的情态;2.通过浏览“旁批”,锁定“众人之笑”的场面描写,由此引出主角刘姥姥,进而在品读刘姥姥的“台词”中,解码“礼出大家”这一难点,理解文意。

教材提供的支架仅适用于阅读教学的起点。要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教师还应在学生的“不知”处搭建支架。刘姥姥的语言看上去好笑,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每一位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有自己独到的语言密码。”如何引导学生在抽丝剥茧中不断解密?我设计了“刘姥姥的话为什么好笑”这一主问题。为了让学生“拾级而上”,我采用搭建支架法,先带领学生研读引发“众人之笑”的经典“台词”:“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待学生掌握品读方法后,我带领他们进行迁移训练,用学到的方法去品味刘姥姥的其他“台词”。在引导学生品味“众人之笑”的场面描写时,我设计的“填读动词”环节也是搭建支架的体现。

三、在激烈的思辨下实现思维进阶

因为与贾府这样的京城贵族之家沾亲,处于社会底层的刘姥姥有幸深入大观园,大开眼界。我们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面对物质财富的巨大差别和精神世界的雅俗碰撞,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如何跨越时空,感受经典的魅力?受孙绍振先生“还原法”的启发,我将书中“吃早饭”的相关细节“还原”为具体的生活问题:这顿早饭共多少桌?有多少人?同时联系当下生活,问学生如果家里有这么多人,吃早饭时一般坐几桌?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学生自然明白,贾府的“礼”常常是繁文缛节的表现。

教师善于在不合常理的矛盾处设置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激烈的思辨活动。“礼出大家”到底是“礼”还是“不礼”?这个问题形成了强烈的思维冲击。“礼”如何理解?“不礼”又如何理解?为何明知“不礼”而为之?“大家”之“礼”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勾连文本前后内容,反复咂摸涵泳、讨论辨析,最终得出结论:课文中所有“礼”与“不礼”的行为都服从于贾府最大的“礼”——取悦贾母,孝敬贾母。其实,思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场高阶思维的训练与实践,实现了逻辑思维的进阶发展。

四、在慢滞的时光中静候学生获得

曹雪芹用语言建构出刘姥姥这一底层农妇形象,同时也建构起自己思想的大厦。教学时,教师只有将语言作为阅读对象,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才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刘姥姥的个性,体味出作者的意旨。品读之旅并非坦途,本节课在“场面描写的技法”“‘众人之笑’的写作目的”等探究环节,都不顺畅。我认为课堂不顺之处更需“驻足”,因为教给学生“点面结合、比喻夸张、一语双关”等阅读知识固然容易,但学生更需要的是掌握阅读技能。我能做的就是让课堂慢下来,用引导朗读代替知识的直接授予,这种“以读代教”的方式在品读刘姥姥的“台词”时被多次用到。运用阅读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学生逐渐能从刘姥姥妙趣横生的话语中感受到底层人物的艰辛、淳朴与智慧。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他们对刘姥姥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感受,由最初的“好笑”转化为悲悯与敬佩。

吕叔湘先生说过:“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自读课文的教学应有别于教读课文,我选择放手让学生自主品读,以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分享交流的方式,推动阅读走向纵深。这堂课让我深切领悟到,理想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教师配合学生从已知出发,在深度学习中培育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让学习真实发生,最终学有所得。因此,在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中,认真研读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设置有思维张力的教学活动,采取适切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是我在这节课中所做的尝试。

猜你喜欢

刘姥姥大观园贾府
刘姥姥的知恩与贾雨村的不义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刘姥姥
大观园
刘姥姥的公关术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刘姥姥的公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