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

2022-11-20闫小平

读与写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古诗词

闫小平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 吉林 德惠 130300)

1.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民族的根基,也是国家的瑰宝。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中华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与基础教育相渗透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青年的思想行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明提出:“语文课程是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在课标中还明确了“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也就是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

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格外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承。要让文化传承与课程教育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传承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文方面的内容,因为古诗文在语言文字上使用的是古文言,而古文言跟现代汉语相比,在语法,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古诗文当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典故,因而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在理解古诗文,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知识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做好古诗文的教学,就成为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焦点问题。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固然会遇到一些古今语言差异与文化典故解读方面的困难,但是如果合理引入传统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困难,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学习古文言的语言方式,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典故,从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入和应用上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的一些实际工作展开详细探讨和解析。

2.小学语文古诗词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方法与策略

2.1 创设课堂情境,关注传统文化。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步要注意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审美认知入手,提升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缺乏理性判断力,因而从审美感受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感悟到古诗文中的美,通过体验带动认知,可以有效出培养学生对古诗文乃至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兴趣。

2.2 诵读古诗文,感受音律美。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是带有韵律的古代诗歌与韵文,所以学生只要掌握了古诗文中所有的生字生词,弄懂了所有字词的读音,并通过对古诗进行反复的诵读,感受到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古诗文里面的对仗、平仄、押韵,一方面能够起到美化音韵,和谐声律的效果,另外也能抒发情感,创造音乐美。如果让小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诵读,对古诗里面的韵律节奏感悟体验,可以通过直观的感觉认知,而体会到诗歌中传递出的美感与意蕴。因此对小学的古诗教学,第一步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多读,反复读,去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意境与美感,通过让学生感受音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对古诗进行正确的领读,注意对古诗中的平仄与韵脚的正确读法教授给学生,进而让学生独立进行古诗诵读,通过出声朗读,感受体验古诗中蕴含的美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悟到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这样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对古诗的音韵美进行感知,可以更好的推动学生从审美角度理解古诗,把握古诗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从音韵美入手,探索到解析古诗意蕴的突破口,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掌握古诗,并对古诗形成深刻的审美印象。

2.3 把图像教学融入古诗教育,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往传统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喜欢采用依托于教材进行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古诗里面的知识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通过听力去接触古诗文知识,在古诗学习上听力作为单一的认知途径,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认知疲劳。加之一节课几十分钟,让不了解文言知识的小学生始终集中精力在古代文言知识的听讲上,很多学生都难以全程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因而对于古诗文教学,如果教师完全以口述方式进行讲解,一方面古文言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另外学生也很难始终保持足够的自制力去认真听讲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上更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究学习古诗文知识?我认为教师可以在古诗教学上使用图像教学法,通过把抽象难懂的古文言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图形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得古代文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易懂,使得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要求教师要使用生动有趣的图形图像,对古诗中的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实施可视化呈现,通过把古诗中的一些知识以图形图像展示出来,使得古诗文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容易理解。如对于《元日》这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把诗歌中提到的“屠苏”、“桃符”等古代物品以图像方式展示给学生,并以描写节日场面的古代绘画来解析古人过春节的习俗,这样通过把古诗教学配合可视化的图形图像,以生动的图片讲解古诗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掌握古诗知识,使得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调动起来,从而让古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纵观诗词整体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在古诗词中,作者通常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学古诗文教学而言,为了引导学生们能够实现对诗词的深化理解,教师们可以从古诗词的整体入手,借助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和对作者自身处境的分析。然后再结合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找出作者在创造诗词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涵。例如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闲居在带湖期间,作者本人坚持主张抗金,但是自从南归之后,便受到了打击。在二十余年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理想破灭的他借酒浇愁在农村生活中,创作诗词来表达他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以及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借助对整首词创作背景的分析和理解,能够为学生们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奠定了基础,进而再描绘出一幅美好乡村生活景象画面的同时,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通过把握古诗文和古诗词的整体结构来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打造课堂氛围,打通文化理解

3.1 使用信息技术创建学习氛围。现代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门现代综合科技,其内容包含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在古诗文教学上,教师如果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一方面能够让古诗文的理解更为生动直观,创建积极活跃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语文教学素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使得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了解传统文化方面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如在白居易的《草》这首诗歌的讲解上,教师如果仅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论化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作者描绘草原的风景跟送别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教师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用数字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寒风萧瑟、秋草寂寥的古原上友人送别的多媒体图像,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对诗歌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图像,体验感悟到白居易跟友人在草原上送别的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到白居易跟友人在草原上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样比教师直接采用口述方式对诗歌中情感的解析更能够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产生认同感,从而创建生动直观的古诗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容。

3.2 通过拓展教学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怎样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避免望文生义造成古诗词内容的误读与误解。这一方面需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里面的各种典故,文言词汇,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古诗词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正确判断与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古诗写作时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主张。这些都是古诗学习中的难点,对古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摸索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教师应就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展开必要的拓展讲解,一方面通过相关历史人文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首古诗词创作于什么时代,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正确理解作者在创作中抒发的情感,了解古诗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古诗文中典故与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也能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通过对很多历史典故的学习掌握而获得建立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理解古诗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和文化要素,而理解古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技巧,修辞手法上,还体现在其历史文化价值上。如郑板桥的《竹石》这首诗歌是一首咏物诗,其中主要描写的是竹子的特性,但是竹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典故与文化概念,承载了十分据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因为竹子的植物特性是中间空心,主干较直,因而其象征了古代君子的两个德行,虚心和正直,郑板桥在这首诗歌中,正是以竹子比喻君子,而更深层的含义则是对自身所期望的君子道德的象征性描述,其发展了竹子作为君子之德象征的正直与虚心的比喻,把坚定和质朴也作为道德赋予竹子形象化的表达,教师通过对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之德象征意义的解析,对郑板桥的诗歌进行拓展教学,同时把郑板桥作为清代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对扬州八怪的历史典故进行拓展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郑板桥为何要刻意推出君子之德,其自身在德行上又有哪些值得称道的闪光点,可以让学生一方面通过对古诗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拓展学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意图,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有关的历史典故与文化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有利于学生建立传统文化基础。

3.3 创设课堂文化,活跃课堂文化气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3.1 诵读和积累。优秀的古诗文,有着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因此教师教授古诗文时,可以富有感情地示范性诵读诗文,也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创设诗境,或选用符合意境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从而诱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例如我教授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文时,就用古琴曲《汉宫秋月》作为背景音乐,在这样一种优美的古典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领会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3.3.2 感悟和熏陶。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充分进行情感熏陶,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帮助。例如我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我还引用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关于爱国的诗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情操,进而培养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3.3.3 讨论和质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觉得我们依然要抱着批判的角度去继承,客观对待先人提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盲目的效仿和崇拜。传统教育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然很有必要。所以,在教授古诗文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丰富课外阅读,积淀文化底蕴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古诗文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训练,因而在没有作业任务与考试压力的前提下,学生是不进行主动、自觉的古诗文学习,其接触古文言的机会太少,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广度深度不够,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上不够扎实,对很多古诗文只会读会背,而对其中蕴含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一知半解,学生掌握的古文化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认知状态,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难以有效建立起来。这都是因为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关古诗文的知识本身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是不集中的,缺乏系统化的,如果学生仅仅为了学会教材内容而学习古诗文知识,为了应付考试和做作业而学习古诗文,学生学到的古诗文知识在传统文化层面上是碎片化的,因而经常会出现前面学后面忘,真正记住的知识并不多,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难以形成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奠定国学素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而如果教师可以把古诗文学习从课堂上拓展到课外阅读,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多阅读古诗文读物,在课下了解学习古诗文知识,可以使得学生在古诗文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系统,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而把割裂的,碎片化的古代文化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这对于学生更为扎实深入地理解掌握古诗文知识,并建立国学基础,培养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要求教师要注意在课后激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学习古诗文知识,探讨古诗文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教授学生古诗文方面的格律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培养,使得学生在课后依靠学习兴趣可以自觉自愿地进行古诗文的学习,这样学生通过在课后积极进行古诗文学习,从而把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起来,形成传统文化的知识系统,从而为学生建立国学基础,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做出积极有益的推动。

5.小结

综合以上研究,在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渗透统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上提升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创作主旨。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改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国学基础,可谓一举两得。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是概括性的,还存在很多不足,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对其中一些要点问题的理解,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改进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水平提供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