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劳动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2022-11-18李天平李梦蝶胡皓元

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高职教育

李天平 李梦蝶 胡皓元

摘 要:劳动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育人价值的重要载体,系统地开发劳动课程是当今社会发展大势所趋。本文以校企深度融合视阈研究劳动课程开发,在澄清其开发价值的基础上,明晰当下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开发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在此视阈下劳动课程开发的策略,为新时期我国劳动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研究新视角与实践新路径。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 劳动课程 课程开发

课 题: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劳动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YCX2022014)的研究成果。

一、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劳动课程开发的价值

(一)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的一条路径

校企深度融合既是深化高职院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各级各类高职教育模式的创新。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应列入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是新时期高职劳动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些文件的印发,进一步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重视劳动教育、开发劳动课程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的一条路径。

(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注重劳动教育,不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更能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劳动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的客观需要,和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联系,密不可分。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劳动教育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优势。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的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是实现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而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出发点,加强校企合作,聚焦现实问题,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探索新的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劳动教育焕发新活力。

(三)提高技能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并未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设置,传统的劳动课程难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要从现实的角度,根据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又能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

校企深度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高职院校要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校企融合,将产业先进技术和发展需求融入学校专业课程。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让企业满意,提高技术人才的素质,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将校企深度融合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技能人才。

二、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劳动课程开发的不足

(一)缺少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深化合作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校企合作有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式、订单式合作等丰富形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企业的参与,但目前校企合作尚存在突出的问题。如校企合作时长普遍较短,多数不超过5年;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没有给予企业充分的话语权,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高职院校在政策上未能提供充足经费和有效保障。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一些校企合作“有名无实”,企业在教学、实习、就业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学生在实习中学到的内容和技艺与本专业相关度、匹配度较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企业不熟悉高职院校的学情和专业,双方没有进行充分沟通;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完善。

在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需尽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增强校企合作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内容不全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现实情况。为了更好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校企之間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未能搭建起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生培训等方面无法做到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不利于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渠道不畅通

作为开发高校课程资源的主体,高职院校拥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相比,家庭和社区的劳动资源具有更加丰富、灵活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目前,多数家长还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也是开发劳动课程资源的主体,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品质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此外,部分家长未能认识到家庭劳动也是一种劳动课程资源,忽视了对家庭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高职劳动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专业建设的特殊性,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长期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顺利进行。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企业中都有实习的机会,真正发挥出实习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过校企对接的方式开展实践和实习教学。新时期,每一位学生都应与时俱进,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对自己的专业和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实践能力。

(二)全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内容体系

我国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发内容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要遵循顺序、逻辑的原则,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符合实际需要、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其次,对课程开发的技术和实践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丰富劳动实践体验。

再次,要突破课程开发的学科界限,整合有利于劳动教育实践的序列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既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价值,又要积极地与基础学科、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文化性和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又要明确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和时代文化对劳动课程开发的特殊价值和意义,确保劳动教育的内容有自己的“根”和“魂”。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要注重劳动创造的实际价值,吸收有利于学生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

(三)统筹多方力量,开发劳动课程

要使劳动教育的课程得到有效的开发,就必须建立一个由教师、行业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参与的发展机制。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实施者,教师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部分行业专家可能不太懂教学,但是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很熟悉。家庭是实践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会影响教育成果,家长遍布各行各业,能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课程资源。要使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高职院校要与家长、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等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使各方都能够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教学,充分发挥父母、社会、企业等的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实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工作和生活技能。同时,还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學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要把握好每个劳动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2]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