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时空的对话
——多声道电子音乐声音剧场“时空声镜”

2022-11-16张可宛辰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剧场音色

张可宛辰

2021年12月21日,在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举办的多声道电子音乐声音剧场“时空声镜”成功上演,为观众呈现一场“音乐与科技”相交融的沉浸式声音艺术展演。这场声音剧场以“时空”为主题,由六首多声道电子音乐新作品组成,不仅表现了实验电子音乐跨越时空的丰富想象力,还强调了多声道电子音乐技术介入声音的“时间”与“空间”,而形成的特殊创作语言。六首作品以Acousmatic Music①(纯电子音乐)作为根基,使用的创作技术手段与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当其以“剧场式”创作思维方式将系列作品的主题进行串接时,创作者们不仅要体现作品的个性,也要考虑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关系,使作品在文学意义或艺术层面形成有逻辑、剧情式、主题化的整体,共同构建既富于变化又协调统一的剧场式艺术样态。

一、“时空声镜”声音剧场的整体设计

随着时代与科技发展,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滋生出一系列新的艺术形态。现代电子音乐受其影响,部分相对固定类型开始与其他艺术分支产生嫁接,且跨界的团队合作使电子音乐呈现融媒体发展趋势,新颖的剧场式作品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时空声镜”声音剧场试图通过这种新的音乐表现方式,尝试在创作中将“剧本式”思维设计融入其中,探索多媒体、跨媒介艺术之间互相融合的可能性,挖掘更多具有创新意义、不同于普通声音艺术的新技术、新理念。“时空声镜”是四川音乐学院系列“声音剧场”的其中一场,由四川音乐学院陆敏捷教授担任总体策划与作品指导、韩彦敏副教授担任音响总监,电子音乐作曲、新媒体音乐专业的六名研究生担任作品创作。

“时空声镜”声音剧场通过多声道方式打造听觉声场空间,部分作品结合视觉设计围绕主题“时空”进行作品串联,为观众呈现出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声音图景”。六部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电子音乐作品在团队协作下精心构思与设计,共同构建一个有机整体,展现出属于“剧场式音乐”的艺术融合特征与沉浸式体验特色。将“时空”作为“声音剧场”的共同主题,每首作品创作灵感和题材体现出不同的想象力,以四声道环绕的方式对作品呈现,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空间”局限性。除此之外,每首作品的风格、声音特征、内容主旨、设备切换、技术实施可行性等因素,以及对于作品演出顺序、演出连接过程、现场设备可行性等,均从“声音剧场”整体考虑,使观众始终保持听觉新鲜感。

二、“时空声镜”声音剧场的作品创作思维

“时空声镜”由六首四声道作品——(《梦兔奇遇记》、《南川·铃语》、《山川祭》、《坠入暗涌的星斗》、《沙拉洛》)、《回溯之音》组成。这六首作品风格各异,或是空灵、如梦,或低沉、喧嚣、充满烟火气,听众不难感受到创作者对声音细致入微的思考。从初期围绕主题进行声音材料的采样与筛选,到创作中使用不同技术手段对声音材料的处理、对整体音响色彩与声音特质的渲染,再到结合设备与环境进行音响层次与声场的设计,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这幅“声音图景”。

《梦兔奇遇记》(作曲/电子音乐设计:张可宛辰)为马林巴采样与四声道电子音乐而作,创作灵感来源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角色白兔先生。在原著中“白兔先生”努力诱惑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穿越时间与空间,坠入神奇的地下世界。作者使用马林巴采样作为主要的声音素材进行发展,将传统声学乐器采样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变形处理,利用四声道音响环境表现其灵动轻盈的声音特征,拓展了声学乐器的音色边界。在这个作品中,四声道环绕的声相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者试图模仿兔子活泼的动态特征,在声相的自动化包络上进行设计,使声音材料跳跃于四个音箱之间(图1)。

图1 《梦兔奇遇记》四声道声场图

当作品来到中段,进入“梦境世界”之后,作者使用GRMtools Freeze(冻结效果器)对马林巴采样进行处理,使其从“跳跃”的点状材料变形成块状的声音粒子云,与电子合成音色交织融合,营造出如置幻境般的听觉氛围。在《爱丽丝梦游仙境》原著中,怀表是角色白兔先生的人物代表特征,也暗示着两个世界的时空交错,作者在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最高潮的部分,对时钟分针秒针转动的声音采样进行声相设计,将其分布在四声道环绕声场中的各个位置,伴随着音色逐渐失真变形,给听众带来“梦境崩塌”后重回现实世界的听觉感受。作品的声音设计饶有趣味,音乐以叙事性结构推动发展,结合四声道的声场设计营造沉浸的听觉氛围,使听众跟随“白兔先生”进入到声音的奇幻世界。

《南川·铃语》(作曲/电子音乐设计:吴文钊)以“思乡”为主题,雨、湖、风、山、屋、林……构成了家园的画面,作品以风铃采样作为基本声音材料,通过电子技术处理并结合电子合成音色,表现风铃真实声音与电子音响之间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作者在重庆南川进行采风,实地采样了农家耕作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将其融入到音乐设计中,运用听众熟知的声音唤醒人们对家乡的记忆,让作品充满温度与“烟火气息”。作者采用叙事结构,通过风铃与环境声音状态变化来描绘农家生活的一天,伴随晨起的鸡鸣鸟叫,徐徐微风轻拂风铃的清脆铃声,随着时间推移微风逐渐变大卷起落叶的沙沙声,直至电闪雷鸣、暴雨骤降,风铃声也在狂风呼啸中变得杂乱,最后雨过天晴,再次归于平静。作者对声音素材的选用处理以及对音响层次的设计十分精细,整个作品声音的前景、中景、背景层次鲜明且丰富,使听众身临其境。

《山川祭》(作曲/电子音乐设计:黄玥琳)的创作缘起于三星堆文化。《礼记·月令》描绘了古人祭祀山林川泽时的场景,表达对土地的崇敬、感恩。作者采样了萨满鼓、磬和人声,试图通过带有民族特征的乐器音色来描绘古时祭祀的场景,结合Massive合成器音色进行创作,对三星堆文化进行别样的诠释。作品分为三个段落,通过音色、节奏、风格等变化来展现出祭祀活动的不同场景。开篇电子音乐的铺垫与磬的声音采样相结合,“雾状”的音色营造出神秘的音乐氛围,发展到第二部分时,作者使用有节奏地鼓点为其增加舞蹈音乐的特征,描绘出古人跳舞祭祀的画面,人声念唱与鼓点配合着制造出循环的节奏感,随着电子音色的变化层层推进,在推向高潮后鼓点与人声戛然而止,留下电子音乐的铺垫与磬悠远的声音余音绕梁,最终回到开篇寂静神秘的音响氛围,再现第一部分的声音材料。该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征使其在电子音乐作品中别具一格,电子音乐在其中起润色作用,为民族乐器做铺垫,为其增加神秘的声音色彩又具有可听性,引人回味。

《坠入暗涌的星斗》(作曲/电子音乐设计:黄玥琳)描绘了一个梦境,夜幕下透着深蓝色的海,在月色下泛起粼粼波光,还有划过流星的夜空。与作者上一个作品不同,该作品电子音乐部分不再只是作为铺垫与润色,而是起主导作用。作品的声音素材来源于铃铛采样、电子钢琴和Massive振荡器合成音色,通过Kyma和GRMtools对声音素材进行变形,电子钢琴和铃铛的声音为作品带来明亮的音色渲染,而Massive振荡器制造的低频声音与之中和,使听众笼罩在仿若梦境般的氛围之中。与《山川祭》“乐队化”的电子音乐编曲思维不同,《坠入暗涌的星斗》更多考虑的是整体音响与听觉感受。作品点状材料与线状材料交织融合,音色层次多样,在细微的音色渐变中推进音乐,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呼吸感”,电子钢琴、铃铛与变形后的电子音色虚实结合,带来细腻的层进式听觉感受。

《沙拉洛》(作曲/电子音乐设计:徐小波)的创作缘起于彝族文化。在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作品基于彝族乐器克西竹尔(咬笛)、手鼓、毕摩诵经、彝族人声、彝族乐器马布等声音采样,对其中器乐采样进行声音变形与电子音乐技术处理,结合电子合成音色,展示彝族少女的婀娜多姿和青春动人,描绘“换裙”仪式的热闹场景与五彩斑斓的画面。作品以原生态女声唱山歌引入,随着克西竹尔与男声念白的娓娓道来,极具特色的声音为听众展现出一幅独属于彝族的画卷,电子合成音色的加入,使听觉上更加具有层次感和张力。在作品展开部的设计,作者加入了电子音色化的鼓,结合原声的克西竹尔,伴随节奏织体的变化层层推进,将音乐推向高潮。原声乐器与电子音色相互碰撞,民族文化与新时代科技相互交融,仿佛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

《回溯之音》(作曲/声音设计/视觉设计:吴文钊)为自制海螺乐器与交互式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源于海螺。海螺在海里一行千里,以特殊的角质抵御时间的销蚀,号角声声呼唤成歌,仿佛回溯沉浮于海洋中历经的生命与时光,故事镌刻于声。作品主要基于softpot电位仪,麦克风传感器,Arduino、Max/MSP、Ableton Live Finalcut pro搭建的软硬件系统来展开设计与演奏。表演者通过自制海螺乐器的表演,以融合媒介的方式来表现“视觉”与“听觉”的交互,意在讲述一个海螺的漂泊之旅,体现真实与梦幻的交融之境。在表演者与传感器的交互中,表演者的每一次肢体语言,都可能带来不同的声音效果,音乐如同被赋予生命一般,随着表演者的呼吸与动作随机而动。作品围绕主题结合视觉设计以叙事结构展开,声音部分的设计通过传感器控制Max/MSP与Ableton Live实现实时交互,电子合成音色的渐变与叠加使其拥有丰富的音响层次,视觉设计的变化也与表演者的动作、音乐的起伏相契合,展现出作品的故事性与结构发展,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感官盛宴。(图2)

图2 《回溯之音》演出现场

三、现代电子音乐“声音剧场”作品表演形式的多元化

近两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现代电子音乐“声音剧场”共有六场,包括:以声音的方式追寻城市记忆——“城市声音”声音剧场;用声音色彩描绘声音画卷——“流动的色彩”声音剧场;探寻“运动”状态中不断变幻的声音痕迹——“有迹可寻”声音剧场;古今对话,非遗传承,用声音再现文明——“听声·非遗”声音剧场;被声音打破“时间”与“空间”——“时空声镜”声音剧场;听见大运,听见成都——“蓉韵声动”声音剧场(图3)。

图3 听见成都——“蓉韵声动”声音剧场

这些声音剧场中的作品也各有特色。例如作品《叫卖声深》(作曲/声音设计:刘冬艳)围绕“城市声音”这一主题,对北京大街小巷的叫卖声、环境声采样并进行声音设计,展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作品《遣·戎》(作曲/声音与视觉设计:唐茂文)基于京剧青衣唱腔、打击乐等采样展开声音设计,视觉设计吸纳了诗词和中国水墨元素,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作品《乒乓》(作曲/声音设计:董金岱)为成都大运会而作,通过电子音乐技术手段对乒乓球击打、掉落等声音采样进行处理,打破其原本的声音形态,以40.2全息影音方式呈现,营造出如同身处乒乓球场的声音氛围。

2021年10月在俄罗斯Pushkinskaya-10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三届EPICENTROOM国际视听音乐节中,“城市声音”声音剧场入选,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声音博物馆(St.Petersburg Sound Museum)进行展演了五部多声道电子音乐。音乐节的主题为“空间中的声音”,主要通过多声道技术,展现当代音乐与艺术风采。展演形式及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多声道声学音乐作品、声音装置、混合类电子音乐、现场电子乐器和即兴表演等。由此可见,“声音剧场”中的声音作品与新媒体融合所呈现出的艺术多元化形式,在国内外电子音乐节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现代电子音乐“声音剧场”还可以吸纳舞蹈、器乐、戏剧、歌剧、绘画、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展现出多元化特征,还与灯光、装置、视觉、舞台等表现方式相结合,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并与传统艺术“嫁接”,通过团队协作实现跨媒体、跨领域的艺术作品创作,打破声音艺术的局限性。“声音剧场”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音乐创作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改变了电子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也影响着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与模式。

结 语

由近年来国内外举办电子音乐音乐会来看,多声道“声音剧场”仍然是电子音乐领域的一种重要形态。四川音乐学院系列“声音剧场”中的多部电子音乐作品,后来陆续入选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际电子音乐比赛IEMC、亚洲国际电子音乐论坛日EMSAN DAY、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年会及ICMA亚洲专场等国内外学术音乐交流活动,其中部分作品已收录进数字音乐专辑《2022青年创作者现代电子音乐获奖作品集》并上线各大音乐平台,逐步将“现代电子音乐”从“象牙塔”、“实验室研究”推广至面向更多受众。

多声道电子音乐“声音剧场”的演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学术型电子音乐的创作思维与模式。作曲家可以通过电子音乐技术将隐于山林的原生态女高音“带到”现场,或是以多声道环绕技术将听众“带到”特殊声场环境;亦可以采用实时电子音乐的方式与观众在互动中共同完成作品,或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伴随着科技与审美需求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电子音乐将会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表现样态。■

注释:

① Palombini, C. (1998), "Pierre Schaeffer,1953: towards an Experimental Music', an exegesis of Schaeffer's 'Vers une musique expérimentale',Music & Letters 74 (4): 542--5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剧场音色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如何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鉴赏价值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欢乐剧场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第 18 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论《日出》的剧场性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