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特征及课堂教学的优化

2022-11-16靳依蒙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思政内容课程

靳依蒙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研究意义与文献综述

由“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所构成的大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普遍践行的主流教育理念。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具体到学校层面,应在顶层设计上铺设思政教育网,既要抓住“思政课”这一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也不能放松与学生学习联系更为紧密的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

从传播学视阈出发,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传播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到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方法等条件的制约。不同于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因隐性教育、重视观点性传播的特点,其课堂教学的设计必然要发生改变,从传播规律出发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以传播学视阈对课程思政课堂教学重新进行思考与构建,对课程思政教学有重要意义。

目前从传播学视阈研究课程思政的成果不多。付李琢、贺小飞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理论思考,把课程思政的传播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课程思政传播力的提升路径。[2]丁蕾以“拟态环境”的理论框架研究课程思政的传播价值与价值传播,助推课程思政教育创新。[3]在现有的研究中,从传播学视阈研究课程思政价值与意义的多,验证了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框架研究课程思政教学的合理性,肯定了其积极意义,提供了可行且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二、传播学视阈下课程思政教学因素特征分析

根据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传播模式(图1),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在传播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都是传播的主体,在信息的循环交流中,彼此互为编码者、释码者和译码者。此模式强调传播双方的互动性与信息的循环性,以及传播双方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与功能。思政内容更多的是意义的传递,而非完全的知识传授,意义的传播效力更需要沟通交流的反馈过程来检验,因此这一模式能够弥补课堂讲授的单向性问题。同时这一模式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过程,而在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理念倡导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在说服与沟通情感方面有优势的人际传播。但在使用此模式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因素特征时,需要注意课堂传播双方的关系并非如理论所述的完全对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占据组织与主导的地位,在知识水平及权威性上师生也呈现出高低的差异。

(一)教师:强化综合素质与“偶像化”特征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传播的主体,也是思政内容的编码者,思政内容的讲授不仅仅要依托于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结合教师的思想意识、生活经历来对思政素材进行符号化的编码与意义的赋予。

所以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人格素质、能力素质等。思政内容不像专业知识有课本、非常明确的知识体系可供遵循,而是存在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自主取材与加工。政治素质与理论素质扎实,教师才能挖掘出思政素材,在日常生活、媒介接触、知识储备、课程准备中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解决“思政讲什么”的问题,并保证思政内容的正确性。而如何使思政内容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崇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敬业爱生的师德素质,真挚美善的情感素质,坚持真理孜孜求索的学术素质,以及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经教师人格素质浸润的思政内容才能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真正实现“言传身教”。教师在思政教学中的能力素质主要体现为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没有教学支撑的科研如浮萍,而没有科研加持的教学如沉潭之水,科研为教学提供了进化的空间,是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同时思政内容的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因此教师要具备能在实践中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能够策划、组织、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达成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合一。

同时,教师在教学传播中的角色还应体现出“偶像化”特征。勒庞认为群体中应该有“群体灵魂”,涂尔干同样也提出了“群体意识”的说法,群体中具有“偶像化”特征的人可以承担起传播意识形态的领袖职责,成为群体的共同“意识”与“灵魂”,其提出的观点与主张能够得到群体成员的拥趸,从而影响群体意识。拉扎斯菲尔德在他的二级传播理论中也提到了相似的概念,即“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具有较高可信度与权威性,并且能够影响他人意识的人。无论是群体中具有“偶像化”特征的人,还是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其共同特点都是可信赖、能够改变或强化他人意识。“偶像化”与“意见领袖”有一定明显的特征:感官鲜明或独特,拥有在群体心目中至关重要的美德、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勇气。[4]教师即使不做学生群体的“领袖”,也需要有一定“偶像化”的特征,通过人格魅力的感染让学生由内而外地信服教师的观点。“偶像化”特征是需要有意识培养的,比如教师要注意着装与气质的培养,不修边幅的形象很难让学生产生信赖感;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也很重要,有情绪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更易获得学生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教师立身处世要“正”,这不是在学生面前设定的“人设”,而是在生活与工作细节中体现出的人格修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意识。

(二)讯息:思政内容的隐性传播特点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做出了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从指导纲要的意见来看,课程思政内容体现出弱知识性、重意识性的特点,体现为意识的隐性教育,而非知识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意味着思政知识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无意识学习,通常是以专业知识相关内容为引,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经过学生自身心理经验的内化后,形成情感与意识的认同。隐性教育的学习效果是非即时性的,并非立刻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是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意识的感召和影响。隐性学习效果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即时评测,但在知识内化成为学生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后,将会以态度、行为等方式显现出来,这种影响将是长期且深刻的。

同时思政内容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博,涉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律意识、个人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融入专业课中往往没有既定的知识体系与规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炼出专业课程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拓展专业课的深度、广度和温度,让知识更具人文情怀。

(三)学生:接受心理的共性与个性

在传播的“循环模式”中学生也是传播的主体,既是思政内容的释码者与译码者,也是个人行为反馈的编码者。学生接收经教师编码的讯息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经验,解读讯息符号,解释内涵意义。然后再把个人意识与行为进行编码,以符号讯息的方式反馈给教师。把学生看作“主体”,体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独立思考的权利,让学生参与到信息的交流中来。

作为思政信息接受主体的学生,在接受行为与心理方面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征,体现为受教状态的自然性、受教心理的非逆反性、受教过程的愉悦性、受教效用的可持续性。[5]学生在专业课的课堂中往往意识不到思政教育的存在,因此从专业知识中升华的思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可以避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带来的逆反心理。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明真理、树理想、守信念,归根结底是以人性之美、道德之美、信念之美去熏陶感化学生,而“美”的意识一定会带给人愉悦的心灵体验。专业课程中融会思政内容,会让学生对理性的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使知识技能得到情感的升华。

学生同时也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不同学校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充分了解学情,才能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受教中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学生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性内容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就应尽量把思政内容具化为易于理解的、与学生经验紧密相关的案例,适当降低其学理性,并用通俗生动的语汇表述出来。

三、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找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首先教师要对思政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思政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要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董奇所说,好老师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以扎实学识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以仁爱之心不辍问道和反哺社会。[6]所以课程思政的根本落脚点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经得起风雨、担得起责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其次,如何找准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是专业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在专业课程中找到可以和思政理论相融合的契合点,并把抽象的思政理论具化成生动的思政实践,从价值层面感染学生、从情感层面打动学生。

(二)合理备制课程思政教学材料

教师要做好编码者,通过精心组织思政内容,正确表达思政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思政相关资料往往抽象程度比较高,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因此教师在备制教学资料时就要合理筛选,尤其不可“强行”思政,加入一些与专业课程内容关联不大的或过于晦涩难懂的思政材料,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非但不会让学生受到思政教育的启发,反而会伤害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积极性。思政教育主要是触发学生的情感机制,从而产生价值认同,因此需要提炼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选择材料时可使用生动的思政案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讲授公共关系学“公关对话范式的价值维度”这一知识点时,要引入“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思政材料,由于倡议的内容非常系统且广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可以从一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公路的故事切入,让学生感佩于中巴友谊的同时,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共荣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三)巧妙设计思政内容融入角度

设计课程思政知识点时,要巧妙寻找与专业知识融合的切入点,符合思政内容的隐性传播特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课程时,把思政内容纳入整体授课思维模式中,让课程思政走向教学常态化,并通过教学反馈不断打磨。比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徐飞主任在题为《创新、创业、创意三重奏———从2020 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的讲座中提到Vickrey 拍卖理论时,就做了一个巧妙的升华:在二价拍卖机制下每个人的最优选择是说真话,由此引申到做人要真实坦荡,从长久发展看才能利人又利己。很多被广泛认可的专业理论本身就蕴含着“真、善、美”,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正能量挖掘出来,从而达到培育“全健康”人才的目的。

(四)建立顺畅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传播的“循环模式”中,讯息的及时交流与反馈是传播过程的关键,同样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获取学生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检验思政教育的效果,并对之后的教学做出调整与改进。但课程思政教育很难通过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效果做出量化的评测,而是需要从学生的态度、行为的转变去评价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增加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让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实践环节或课堂讨论环节来获得学生的反馈,检验学生的“态度”层面是否改变。或是与校园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相配合,考察学生的“行为”层面,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品格修养与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思政内容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