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与廖家三代的交情

2022-11-15朱天培

世纪风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廖承志何香凝邓颖超

朱天培

廖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革命世家”。从廖仲恺起,廖家几代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苦心经营,不懈奋斗,作出了不朽的功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为家国请命、为民族筹谋的过程中,廖家与敬爱的周恩来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都与周恩来往来甚密,关系亲厚。周恩来曾说:“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这份战友情、兄弟情延续到廖家第三代的身上,逐渐升华成了亲情,历经风雨而弥足珍贵。

初识:真诚合作共同革命

自1903 年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后,廖仲恺成为孙中山忠实的拥护者、追随者,也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坚定的执行者、推广者。廖仲恺作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实现国共合作。彼时,国民党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右派分子强烈阻挠,反对改组,拒绝“跨党”,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廖仲恺为国共合作做了大量思想上与组织上的准备工作,积极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1923 年5 月,廖仲恺任广东省省长,同时身兼数职,不仅负责关键且困难的财政、军事等工作,还亲力亲为负责广州地区的国民党改组工作。广州作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在地,其改组工作具有示范效应,意义重大。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经过改组,吸纳了一批中共党团员和工农积极分子,尤其是优秀青年,党员人数得到了较快增长,工人党员的比例大大提高。广州试点成功后,改组工作逐渐向全国铺开,为国共合作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1924 年1 月20日至30 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廖仲恺协助孙中山筹建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旨在组建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的革命武装力量。1924 年6月16 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军校建校之初便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讲究军事与政治并重,设立政治部,更是开历史之先河。廖仲恺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军校要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精神”,但由于缺乏优秀的政治教育人才,相关工作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几个月后,求贤若渴的廖仲恺迎来了周恩来,从此共同开辟了军校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924 年9 月,年轻的周恩来留法回国抵达广州后,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不久即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抓政治教育工作,与任军校党代表的廖仲恺成为亲密合作的战友。邓颖超也来到广州同周恩来完婚,并与廖仲恺的妻子何香凝成为同事。邓颖超任国民党广东省妇女部秘书长,何香凝是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兼广东省妇女部部长。两家人从此结缘,在反帝反封建一致目标的驱使下,真诚合作、共同革命。

出于对政治工作的重视,廖仲恺经常找周恩来商讨、研究政治工作思路与方法。廖仲恺信任周恩来,放手让周恩来发挥才智,统筹政治教育与政治宣传工作。周恩来亦不负所望,创建了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制定《政治部服务细则》《政治训练班训练纲要》等,明确了政治工作任务,提出了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健全了军校政治工作机构,在政治部下设立指导股、宣传股、编纂股,完善机构设置、充实人员队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开设系列政治课程,总共有18 门,包括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社会主义运动、政治学概要、军队中政治工作等,涵盖了三民主义、马克思共产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等内容,以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与革命思想。

政治部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使军校政治工作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并逐步迈上正轨。军校邀请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开展主题演讲、作政治报告,创办《士兵之友》等报刊,组建血花剧社,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团结进步青年,培养统一的革命意志,形成统一的革命精神。廖仲恺也亲自上政治课,讲述革命斗争史,并以演讲等形式在军校中宣传三民主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与学习目的,鼓励学生树立并追求远大革命理想。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提升了军校师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培养了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优秀军人。

除了在校内密切合作,周恩来与廖仲恺还共同带领黄埔军校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稳定了广东局势,随后又并肩作战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胜利。廖仲恺是坚定的国民革命者,为民族大义摈弃私心与偏见,启用共产党员,支持工农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朋友。1925 年6 月,廖仲恺积极支持省港大罢工,夫人何香凝也组织慰劳会、募集捐款,夫妻同心,以有力举措支援罢工工人。

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忌恨多年,1925 年3 月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分子蛰伏多年的反动气焰愈发猖獗,叫嚣着欲除廖而后快。形势十分紧张。一贯磊落、坦荡的廖仲恺无视威胁,一如既往地开展各项工作与革命活动。1925 年8 月20 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身亡。周恩来悲愤交加,撰写悼文《勿忘党仇》,颂扬廖仲恺对组建革命军队、团结工农群众参加国民革命的伟大贡献,斥责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罪恶行径。周恩来还加入了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共同组成的“廖案检查委员会”,推动案件侦查,最后亲自带队缉拿凶犯。凶手被捕后,周恩来即赴何香凝处告知其案件结果,并劝慰她:“廖党代表的仇已经报了,不要过于伤心,要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

重逢:志同道合守望相助

周恩来对廖家第二代关怀备至,在革命年代与廖家的儿女尤其是廖承志有很多交集,过从甚密、肝胆相照。1908 年8 月,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东京,他喜欢阅读,擅长绘画,精通英、日、法、德、俄等多国语言,博学多才,豁达乐观。“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尽瘁为革命”,廖承志传承革命基因,年少时就在心中种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在浓厚的革命氛围、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滋养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1925 年廖仲恺逝世后不久,廖承志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积极参加反日大联盟,从事革命活动,多次被日本警方拘捕,最终被强制驱逐出境。廖承志因坚持革命理想,参与革命活动几度经历牢狱之灾,除了日本、德国、荷兰的“洋牢”,更多的是反对派的“土牢”。邓小平曾戏称廖承志是“坐牢专家”。在廖承志身陷囹圄之时,周恩来多次出手相助。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文革”时期,周恩来都曾保护、解救过廖承志。

廖承志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1924 年在广州。廖仲恺逝世后,廖承志东渡日本求学,没有机会再见周恩来,但周恩来仍持续关心、照护着廖家人。1934 年10月,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的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错误,被其以“国民党特务”的罪名开除党籍、逮捕监押,戴着镣铐随军长征。周恩来一直密切关注着红四方面军的动态,在其即将抵达陕北之时,周恩来代表中央前来迎接大部队。1936 年11 月,在从海原通往豫旺堡的路上,周恩来看到了行军队伍中的廖承志,他跳下马,径直走到廖承志的身边,两人都没有说话。廖承志的心情激动而复杂,他不开口,是担心自己阶下囚的身份会给周恩来带来麻烦。周恩来心里早已有了解救廖承志的打算,他饱含深意地看着廖承志,紧紧地握住了廖承志的手。紧握的双手,给了廖承志巨大的安慰与力量。当天晚上,事情便迎来了转机。廖承志被传召到司令部,在场的除了张国焘、周恩来外,还有红四方面军领导。当着张国焘的面,周恩来严肃批评了廖承志,要求其认识和改正错误。随后,廖承志被留下来吃晚饭,期间周恩来也只同张国焘说话,并不理会廖承志。周恩来的迂回策略给足了张国焘面子。经机智斡旋,原本要被处决的廖承志保住了性命,政治待遇也立刻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久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廖承志被解除监禁,恢复党籍,继续投身革命事业,为党报、党刊和通讯社做了大量工作。

1937 年1 月,廖承志顺利到达延安,周恩来托人将好消息告知何香凝,她十分高兴。晚些时候,周恩来与何香凝、廖梦醒也重逢了。何香凝一直坚持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她在公开演说中强调,为了民族革命,共产党与国民党“有携手的必要”。1937 年2 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何香凝与宋庆龄等人提出《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之提案》,全会接受了这一提案,并否定了汪精卫提出的坚持“剿共”的政治决议案,确立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1937 年7 月,周恩来到上海会见何香凝与廖梦醒,感谢何香凝为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

廖梦醒事后回忆,周恩来亲自前来会面,母亲何香凝深受感动,得到中共和周恩来的肯定,何香凝感觉“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无穷的力量”。廖梦醒自1938 年起担任宋庆龄的秘书,与宋庆龄共事多年,私交甚笃。廖梦醒经常为宋庆龄与周恩来传递情报,是二人之间的联络员。巧的是,廖梦醒与邓颖超同年同月同日生,她亲切地称周恩来为“阿哥”。这位“阿哥”也非常关心、照顾从事地下工作的妹妹,常常叮嘱她小心特务、注意安全。作为秘密党员,廖梦醒总是出色地完成周恩来布置的各项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共中央的委派下,廖梦醒还同邓颖超一道南下,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两封亲笔信,盛情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由此足见三位杰出女性之间的深厚情谊。

1937 年冬,在周恩来的提议下,廖承志被派往香港筹建八路军办事处并担任负责人。在香港,廖承志与母亲何香凝团聚了。除了领导南方各省工作和八路军广州办事处外,廖承志还负责募捐工作,接收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助给八路军、新四军的物资和款项,并将医疗器械、药品等捐赠款物送到武汉和重庆,给中共以巨大的财力支持。这是国民党所不愿见到的,此时的廖承志已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1941 年12 月香港沦陷。廖承志帮助滞留香港的大批进步民主人士安全撤离后,于1942 年初秘密撤离香港。

1942 年5 月,廖承志因叛徒出卖再度入狱,蒋介石亲自劝降。在人生逆境中,面对诱降之辞,廖承志坚定信念,丝毫没有动摇。他保持坚强与乐观,在狱中画画、作诗、唱歌、看书,期待着光明的到来,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周恩来对此事高度关切,同国民党多番交涉,设法营救廖承志。1945 年6月,中共七大召开,尚在狱中的廖承志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经过多方努力,1946 年1 月,廖承志终于获释,周恩来亲自迎接。过了将近四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再次见到周恩来,廖承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高呼:“希望被禁的政治犯都能自由!”这一年是廖仲恺遇难21 周年,幸得廖承志重获自由,8 月20日当天,周恩来、邓颖超与廖家一行人前往廖仲恺墓地扫墓,寄哀思、忆往昔,感慨万千。

赓续:风雨同舟情谊绵延

艰难晦暗的日子终于过去,1949 年4 月,何香凝携一双儿女抵达北京,周恩来夫妇在北京车站迎接。作为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的何香凝与邓颖超继续并肩作战,在妇女工作和统战工作中深度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侨务、外事、统战等方面工作。两家人再续前缘,在工作中携手并进,在生活中亲如一家。

何香凝是杰出的画家。1950年8 月,为恭贺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银婚,何香凝亲自作画,并题词:“恩来、颖超同志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周恩来一生很少在别人的画上题词,却为何香凝破例。1951 年,何香凝特意为抗美援朝作画《喜鹊牡丹图》,周恩来欣然题词: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何香凝的生日,周恩来总是抽空前往祝寿。1958 年,周恩来夫妇来到何香凝的住处为其庆祝八十大寿。期间,邓颖超唱了红军时代的歌,何香凝唱了广东小调,好不热闹,大家一起分西瓜、吃糖果,气氛很是轻松、融洽。

过了几年幸福祥和的日子,平静的生活被“文革”打破了。周恩来把何香凝列入13 名著名民主人士之中加以保护。由于廖承志成为造反派揪斗的对象,周恩来以监视为名,亲自在北京选址,将他保护起来,必要时,还曾多次转移住地,保证廖承志的安全。当时,廖承志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67 年2 月,在周恩来的指示下,外办成立了“廖承志专案组”,对外统一口径称是专项调查廖承志的错误事宜,实质是将人保护在内部,阻止外界造反派前来调人,以防各种揪斗。1970 年9月,何香凝身体状况不佳,又思子心切,周恩来想方设法安排仍在监管中的廖承志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并派专人随行“监护”,保证廖承志的安全与健康。身体虚弱的何香凝见到儿子后精神大好,一家人共同度过了欢乐的国庆佳节。廖承志得以在家小住一段时间。10 月底,对廖承志的“监护”解除了,随行的工作人员撤离,廖承志的“监护”生活正式结束。

1970 年冬,廖承志心脏病发,周恩来安排其入院治疗,并亲自到医院探望。为了防止廖承志见到自己过分激动而加重病情,周恩来没有径直走进病房,而是细心地先将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叫出去询问情况。然后经普椿先回病房,等廖承志有了心理准备后,再请周恩来进门探望。多年后,廖承志对这一幕仍然记忆犹新,一想起来便热泪盈眶。

廖承志对中日友好作出了杰出贡献。“文革”时期,廖承志的党政职务被剥夺,却在周恩来的关心下,仍保留了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一职。1972 年中日建交之际,经过周恩来的努力,廖承志正式恢复了工作。

1972 年,94 岁高龄的何香凝入院,身体每况愈下。8 月26 日,周恩来到医院探病,何香凝撑着病体,在生命的尾声向周恩来提出最后的心愿,希望与廖仲恺合葬。当时国家正在倡导火葬,周恩来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何香凝的请求。事后周恩来解释道:“何老太太一生革命,贡献很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满足。”9 月1 日,何香凝病逝于北京。邓颖超亲自将灵柩护送至南京,按何香凝生前遗愿,与廖仲恺合墓。

在赴南京的专列上,邓颖超与廖梦醒的女儿李湄谈心,叮嘱李湄“任何时候都要坚强”。李湄出生于1932 年1 月16 日,10 岁时被周恩来认作干女儿。廖梦醒的丈夫李少石是周恩来的英文秘书,1945 年10 月不幸遇害后,周恩来悲痛地劝慰廖梦醒,并请毛泽东题词:李少石是个好共产党员,不幸遇难,永志哀思。事后,周恩来还把廖梦醒母女接到身边照顾了一段时间,并给李湄题字:自力更生,前程远大!邓颖超也十分关心李湄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情况。李湄结婚时,邓颖超送她一床有龙凤绣花的丝绵被。周、廖两家人的情谊在第三代人身上延续着。

1976 年1 月8 日,周恩来逝世,听闻噩耗的廖家人悲痛无比,泪流不止。廖家人把家中周恩来的照片悉数整理出来,日日瞻仰。廖承志撰写长文《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深切怀念周恩来,文中回忆了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回顾了与周恩来共事的革命生涯,细数了周恩来对廖家的照拂与恩情,盛赞周恩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

周恩来对廖家人政治上的保护和生活中的关怀,进一步激发了廖家上下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加深了廖家乃至更多有识之士对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族崛起和复兴戮力同心、奋楫笃行。周恩来与廖家三代的交情是一段佳话,也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廖家人在革命年代英勇斗争、威武不屈,在新中国成立后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其牺牲奉献的家风、坚毅果敢的精神和深厚宽广的家国情怀穿越悠悠岁月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继续闪耀着璀璨光芒。

猜你喜欢

廖承志何香凝邓颖超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周恩来和邓颖超:家国大爱,更有儿女情长
何香凝
邓颖超:你用鲜花绽放我一世爱恋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周恩来巧救廖承志
周恩来邓颖超参加何香凝的寿庆活动
邓颖超令周恩来勃然大怒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