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介入地铁空间文化建构的多维方式研究
——以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的空间改造为例

2022-11-15姚家琳孙奎利孙博序

创意设计源 2022年3期
关键词:乘客空间艺术

姚家琳,孙奎利,孙博序

引言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快速建设导致不同站点、不同线路的地铁空间呈现出高度统一的模式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地铁空间在文化内涵表达上的匮乏。为了加强地铁空间的文化属性,我国地铁建设者积极借鉴世界各地的地铁空间设计经验,以艺术为媒介,尝试运用装点、设计、激活等方式介入地铁的空间设计中,探寻地铁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形式。

一、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文化价值导向

地铁空间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艺术是最为特殊的一种。一方面,艺术的介入可以美化地铁空间;另一方面,艺术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对地铁空间文化价值的输出具有导向作用。

艺术作为时代的产物,脱离不了艺术创作者对时代的观察和回应。艺术不但能在不经意间记录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审美的发展,而且可以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从新石器时代陶盆上人面鱼纹的诡谲图案到陕北农家窗前精妙的剪纸艺术,艺术表达的内容之所以具备跨跃时空和地域的能力,得益于艺术对世人共同情感的关注和最终表达的普适性。因此,艺术的介入可以在美化地铁空间的基础上拥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艺术的独特视角和人文关怀不仅可以使地铁空间化身为教育场所,输出积极的价值观,而且可以引导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从艺术的独特视角出发,对化身为教育场所的地铁空间进行设计,在地铁空间中融入具有时代风貌的公共艺术作品,既可以在内容上弘扬新时代精神,也可以在形式上成为展现时代文化风貌的艺术作品,同时还能成为文化的中转站,启发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并由此诞生新的社会文化。

二、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文化多维呈现形式

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过程中,文化呈现出多维的表达形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艺术最先以传统的形式将文化内容呈现在地铁空间中,如运用浮雕、壁画、装饰绘画等对地铁空间进行装点美化。第二阶段,依托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地铁空间逐步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融合,设计师开始对地铁空间进行全面整体的文化要素主题性设计[1]。第三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文化主题的高度凝练化表达,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逐渐承担起文化传播的功能,地铁空间的设计也开始注重乘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一)艺术装点空间:色彩和绘画的隐喻表达

地铁站点通常被划分为“标准站”和“特色站”两大类。“标准站”以交通运输功能的实现为主要目的,在空间样式上单调且模式化,并且缺乏对不同站点之间场地文化的呈现与区分,较难给乘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彩被视为提升空间氛围的理想形式,其在空间中的运用赋予了空间情绪化的魅力。人类对色彩和绘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其在地铁空间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地铁空间的辨识度,而且能够营造出亲切的空间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地铁空间中,将色彩和绘画运用到极致的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斯德哥尔摩很多的地铁站都是在岩石间开凿而成的,在后续的设计中仅用水泥对开凿后的洞穴进行简单的塑形,尽可能保留其原始的自然风貌。以客流量最大的T-centralen站为例,此站点的墙绘是为了纪念古代雅典奥运会而创作的,希腊文化中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被提取为绘画元素加以运用。在色彩上选取了最能代表希腊的蓝、白两色,蓝色的橄榄枝由底部向上延伸至洞穴顶部,整体呈现出清爽、平和之感。艺术家不仅在绘画内容上做到了对文化的充分表达,同时还关注色彩对乘客心理的影响,即使是不了解绘画象征含义的乘客,也能在这片清朗的蓝色和舒展的橄榄叶中收获片刻宁静(见图 1)。色彩的运用与绘画的装点为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空间注入了文化之魂,使其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图1 斯德哥尔摩的T-centralen地铁站墙绘

(二)艺术设计空间:主题空间的艺术性营造

艺术设计空间,是以文化为主导、以艺术为表达方式,对地铁空间进行顶面、立面和地面的一体化设计。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往往依托特定主题的表达,而地铁空间主题的确定源于地铁站点周边区域的场域文化。建于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地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主题性,有着“地下博物馆”的美誉。应时任执政者的要求,莫斯科地铁空间在设计与展示上着力宣扬苏联文化,带有社会主义风格,其地铁空间的主题有政治事件、名人事迹等。以革命广场站为例,地铁空间以十月革命和苏联红军反法西斯战争两个政治事件为主题,站点内置有大量与地铁空间主题相符合的雕塑作品,如红军战士屈身掩于门后,紧握手中的武器,而站岗的哨兵扭头看向后方,眼神警惕。雕塑作品中的每张面孔都十分生动、鲜活,仿佛将乘客带回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以名人事迹为主题的地铁空间是将名人的事迹或情怀进行凝练和转化之后,呈现在地铁空间内。以俄罗斯马雅可夫斯基站为例,站点的入口处立有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的头像作为地铁空间主题的标志物,大厅两侧的拱门上镶有不锈钢饰条,奠定了此站肃穆的空间氛围[2]。穹顶部分是马雅可夫斯基站空间艺术性的集中体现,黄色的吊灯围绕着柱形的穹顶,柔和的黄光从穹顶上洒下,照亮了庄重的长廊并向远延伸。每一个穹顶的中心都嵌有苏联画家亚历山大·杰伊涅卡(Alexandr Deyneka)创作的彩色马赛克壁画。地面铺设的红色大理石犹如红毯一般,指引乘客走向诗人的内心。马雅可夫斯基站将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爱国情怀融入地铁的整体空间中,使乘客在享受艺术与美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教益。由此可知,艺术设计空间是将地铁空间内的艺术美感与场地功能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地铁空间文化主题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更加深刻。

科技发展下材料的拓展和工程技术的提升,也能助力地铁空间主题的充分表达。如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托雷多地铁站,地铁空间内沿墙壁向上直至穹顶处布设了大量的LED灯,以实现地铁空间内蓝色与白色的过渡,星星点点的灯光营造出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充分表达了“光与水”的主题(见图 2)。

图2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托雷多地铁站

(三)艺术激活空间:社群文化的互动性展现

艺术的介入为地铁空间注入了文化特征,而主题空间的艺术性营造可以对地铁空间进行更为深刻的文化表达。社群文化的互动性展现则强调了艺术进入地铁空间时,作为参与者的乘客,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从文化信息的接受主体到表达主体的身份转变,由此达到激活空间活力的目的。艺术作为乘客与空间互动的媒介,要注重对艺术内容的选择,所选的内容宜与对应的地铁空间所引申出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立意上要对地铁空间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曾开展过一项名为“60%公共艺术计划”的项目,这一项目以公众的广泛参与为出发点,在艺术家完成 60%的工作后,预留下 40%的工作交由公众参与完成。在北京地铁 8号线南锣鼓巷站文化墙的创作中,艺术家先以橙色的透明盒子拼制了一组展现胡同里居民生活场景的日常图,再向公众征集能代表北京记忆的老物件,经过筛选后的物件被内置于橙色的透明盒子中,至此,“60%公共艺术计划”项目宣告完成。私人物品在转化为集体回忆后储存在北京地铁 8 号线南锣鼓巷站文化墙上的同时,也为此站增添了人文气息。

纽约 72 街地铁站的一幅《完美的陌生人》艺术作品则是以乘客作为创作内容的主体(见图 3)。《完美的陌生人》是真人尺寸的群像长卷艺术作品,其定格了30 位来往于此站点的乘客形象,仿佛讲述着每位乘客在地铁中偶遇、短暂交汇后,又各自奔赴远方的故事。将乘客视为地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关注和记录时,地铁空间的社会意义也突破了冰冷的交通工具的身份,转化为一个更具温情与爱的场所,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亦由此彰显。

图3 纽约 72 街地铁站《完美的陌生人》艺术作品

三、艺术激活地铁空间文化建构的多维方式

在分析了艺术装点空间、艺术设计空间、艺术激活空间三种多维呈现地铁空间文化的形式之后,本章将对艺术激活地铁空间文化的实施路径展开详细说明。

(一)界面缝合:艺术赋能物理空间

地铁轨道交通线网密布于城市的地下空间中,与地面空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界面,探究地下空间的文化定位时,理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取。在现实情况中,当我们谈及地铁空间文化,自然联想到地铁站点周边区域的相关历史背景,却对地铁空间本身的文化现象鲜少关注。这是因为地铁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其本体衍生出的文化亦较为单薄,难以支撑起地铁轨道交通线网中各站点间需呈现各不相同的文化的要求。因此,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中,选择站点周边的文化对地铁空间的文化进行补充,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纽约地铁 23 街站内的马赛克艺术墙就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投射(见图 4)。艺术家在追溯 23 街的历史时,发现纽约最早的帽子店设于此地,此外,这里还是 18—19 世纪纽约著名的文化娱乐区,马克· 吐温(Mark Twain)、欧·亨利(O.Henry)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地驻留。基于此,设计师通过“拟物及人”的设计手法,将该地区名人戴过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在地铁空间中加以创新呈现,并通过瓷砖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场所在特定时期发生的历史故事与名人佩戴过的帽子之间的文化渊源在地下空间内进行“缝合”,以实现地铁空间文化的融合。

图4 纽约地铁23街站内的马赛克艺术墙

我国成都地铁 7 号线的金沙博物馆站、北京地铁 2 号线和 5 号线交汇处的雍和宫站都是采取将地上文化“缝合”至地下空间这一形式,以充实站点的文化。界面缝合的形式将地铁空间视作地域文化展现的载体,满足了地铁轨道交通线网高速建设的背景下,设计大量各不相同的地铁文化空间的需求,是赋予地铁空间一定文化气质的可行性路径。

(二)整体设计:功能协同艺术呈现

科技的发展,使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作用不断突破地铁空间功能和工程技术的局限。如今的科技已能够对地铁空间内的各类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协同促进地铁空间的艺术呈现,使地铁空间内公共区域的装修、导视标牌、公共艺术作品、商业广告,以及机电与弱电系统进行完美结合,实现了地铁空间整体形态的风格化融合,强化了乘客对地铁空间文化的感知度。

在地铁空间文化清晰呈现的基础之上,为了达到文化主题的全景式演绎的目的,需对空间内所有可见设施进行艺术化的定制设计,使其在保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在形式上更好地表达空间的主题设定。对地铁空间文化进行整体设计是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地铁空间加入更多的光影声效,以达到强化情景体验的目的[3]。如以海洋为主题的地铁空间文化,除了将墙面塑造成起伏的波浪形态之外,还可布设向各处投射的流动光,借光影效果打造出海水流淌于整个地铁空间内的意境,为乘客营造出仿佛被海水包围的情境体验。地铁空间内的部分灯光还可以与导视标牌相结合,对地铁空间信息起到引导作用,线性光带从地面延伸至顶部再转向出口处,乘客随着灯光的指引即可抵达地铁的出口,通过设计实现了从线性导视系统至多维导视系统的转变(见图 5)。由此可知,为了更好地呈现地铁空间文化的主题,设计师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对地铁空间内固有功能的呈现形式进行突破和转化。

图5 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左);灯光导视化设计(右)

(三)行为参与:互动激活心理空间

地铁本体所衍生出的文化也随着地铁的运营逐步发展起来,本体文化多由乘客自发的行为组成,不常以物质形态展现,具有流动性、社会性等特征。换句话说,我们在进站至安检的这一空间内,常见的摆摊、卖艺等行为,都可以看作地铁本体文化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会被整治,以维持空间秩序,但切换视角就能发现,这类生存驱动或表现驱动行为的背后,是公众对地铁空间功能性开发的使用,是地铁空间衍生出的独有的社群文化。

宁波地铁 1 号线的鼓楼站时有悠扬的琴声传出,是因为此站的进站层处摆放了一架公共钢琴,来往的乘客都可以弹奏一曲。这项名为“公共钢琴”的计划是由一位名叫莫志蔚的老人发起的,老人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街头也能响起美妙的音乐,而后经过多方的协助,莫志蔚老人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地铁内的钢琴声诉说着公众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艺术与美的向往。

四、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案

(一)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背景概述

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的周边曾是美国的租界,小白楼的命名源于过去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的二层酒吧,当地居民将这个白色小楼视为标志,统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久而久之,这一称呼便流传下来。如今的小白楼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的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的高耸写字楼取代了精致亲切的沿街小商铺,典雅的天津音乐厅联动周边的洋楼拉响着旧时代的韵律与情怀。小白楼站所在的 1 号线是天津最早建成的地铁线路,其空间呈现出早期地铁建设的典型面貌,灯光昏暗,通行空间低矮狭小,吊顶处的通风口粗糙裸露,一到夏天便十分闷热。相较于如今新建的地铁空间注重一站一景的形式,小白楼站的空间是时代造就下功能诉求的直白表达,缺乏对文化的展现。

(二)小白楼站文化建构的艺术设计策略

1.化繁为简:汲取历史精华,再现民国风范

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的空间定位可以通过前文提到的界面缝合形式来获得。根据小白楼站周边的地域文化汇聚了各国艺术建筑风格的特征,确定小白楼站地铁空间的改造方向为近代民国风。笔者提取了小白楼站周边洋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在满足地铁空间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以期从整体设计上强化地铁空间的文化调性。

2.以色造境:墙绘传递文化,色彩协调空间

根据《天津地铁线网线路色规划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小白楼站所在的地铁 1 号线主题色为红色①。但小白楼站由于建成时间较早的缘故,其内部并未呈现红色的主题色,而此次在对小白楼站改造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这一点进行补充。又考虑到小白楼站内还没有安装空调的现状,大面积使用红色势必加重地铁空间内视觉上的闷热感。因此,对小白楼站地铁空间的改造,建议选取柔和的暖色以协调整体空间,同时采用墙绘这一平面艺术形式对此站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进行意向再现。

3.由广及微:整体系统化呈现,细节形式感统一

为避免地铁后续运营中出现广告牌、导视标牌等破坏地铁空间在设计之初所呈现的整体效果,设计师应运用艺术的手段对地铁空间进行一体化整合,并充分考虑地铁在运营、使用过程中的每处细节。小白楼站的广告牌和导视标牌也需要进行风格化统一的设计,采用文化可视化的导视设计方法,使导视系统在实现与空间氛围相融合的同时,直观地传递文化内涵[4]。

4.由实到虚:文化的具象呈现,乘客行为的引导

根据环境行为场景理论,地铁空间所呈现的物质形态文化内容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乘客的行为模式[5]。小白楼站作为文化传播的中转站,可以在候车层空间打造欧洲书店的场景。通过候车层欧洲书店场景的浓厚文化氛围唤起乘客对诗与美的向往,使文化借助乘客的行为模式,从有形的物质形态升级到无形的空间气质。

(三)艺术介入小白楼站地铁空间的设计方案

本着合理利用、安全适用的原则,本次对天津地铁 1 号线小白楼站的空间改造,尝试通过将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缝合的形式来呈现小白楼站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1.空间氛围的营造

明确改造后的小白楼站以近代民国风作为场所文化的特色之后,空间设计在文化表达之余的另一个重要设计目标也由此明确,即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于小白楼站而言,则是打造民国的氛围,金黄色的梧桐,簇拥的花圃,阳光透过花窗后碎落了一地的光斑,在这些静谧、柔和场景的衬托下,使乘客对民国风情产生了美好的联想。笔者希望改造后的小白楼站在呈现近代民国风貌之余,一改原本冷硬刻板的地铁空间氛围,为乘客带来温情惬意的空间感受。

小白楼站地铁空间的民国氛围感营造,具体需要通过空间色彩、墙绘以及部分装饰性构件的替换来实现。空间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大面积应用柔和的香槟色以柔化地铁空间,小面积出现的红色对整体的空间色彩起到提亮的作用。以天津市的市花“月季”为墙绘的表现主题,大画幅的花卉不仅能增强空间的视觉张力,加深乘客对小白楼站的记忆,同时还能凸显小白楼地区浪漫的文化气息(见图 6)。进站层顶部灯箱上的花纹装饰形式源于19 世纪工艺美术运动中常见的藤蔓植物装饰纹样,这类自然、有机的线条风格,为地铁空间增添了复古典雅的氛围。顶部的彩色玻璃则源于欧洲教堂的窗花,其丰富的色彩可为密闭呆板的地下空间带来些许活泼感,同时又强化了空间整体的西式氛围。此外,墙绘中作为画面背景的彩色网格则从形式上与顶部的彩色玻璃相映成趣。

图6 小白楼站的订制墙绘

2.功能与艺术的协同呈现

就提升小白楼站整体的空间品质而言,对地铁空间内的部分基础设施进行更新迭代是极为必要的,设施的更新要把握功能与艺术协同呈现的设计理念。小白楼站昏暗的光线、低矮的层高,狭隘封闭的整体空间氛围,以及顶部吊顶存在老旧脱落的现象,对场地整体的秩序感造成了破坏。因此,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更换吊顶,更新后的吊顶不仅内置了嵌入式的灯箱以增强场地的照明效果,还在表面附上了具有浓厚氛围感的装饰。为强化地铁空间整体风格的统一性,笔者对广告牌和导视标牌进行了再设计(见图 7)。改造后的广告牌以欧式半圆窗为设计原型,分为上、下两部分。广告牌上半部分的圆弧形是蓝天白云的外景墙绘,几朵柔软的白云浮于湛蓝的天空中,这是艺术投射于地下空间的遐想。广告牌下半部分是张贴广告的区域。

图7 天津地铁 1 号线内的广告牌和导视标牌设计

导视标牌的外框运用铁艺线条和彩色玻璃两种材料,铁艺线条模拟植物生长的形态,向内将导视标牌缠绕包裹其中,彩色玻璃的局部点缀其中如藤蔓间盛开的花朵。导视标牌的平面内容在不引发信息歧义的基础上植入了复古元素,如独具风格与文化意义的月季花取代了地图上表示站点的圆点,“天津地铁1号线线路图”的导视标牌名称则以经幡的外框进行装饰。

3.地铁空间内重要指引节点的艺术性提升

客服中心作为地铁空间内重要的服务设施,考虑到需要醒目的视觉效果和融入文化氛围的要求,笔者选取了西点店里一块等待出售的白色生日蛋糕作为客服中心的形态来源,引发过往乘客对甜蜜生活的向往。客服中心的纯白墙体和淡黄色玻璃亦具有较强的辨识度。

负一层至负二层的楼梯空间是乘客通行的重要节点,笔者在此置入了一件运用金属编织工艺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名为“花与爱丽丝”。牵牛花被置于不同的高度,贯穿整个地铁的天井空间,对乘客的上下行起到引导作用。

4.候车层的文化功能复合

针对负二层的候车空间设计,考虑到乘客在此处会有短暂的停留,具备在其中置入复合性文化场所的条件。又出于停留时间、社群行为偏好等现实因素的考量,小白楼站负二层的候车空间改造目标是营造一个适合于激发社交行为的场所。具体包括将部分老旧地面的地砖替换成明亮且对比强烈的彩色花砖,同时将扶梯背面的白墙改造为由彩色玻璃拼合而成的背景墙,再置入一些斗柜、地球仪等极具年代风格的装饰配件。通过文化的具象呈现,传递出小白楼站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风貌,并最终实现对乘客行为的引导。

五、结语

地铁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其内部空间彰显着城市的气质与文化,是决定高水平地铁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自 2021 年起,国家开启了“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品质提升的新要求[6]。笔者认为,各地区可承艺术之媒,趋时代之新,在地铁空间的设计中,注重强化空间的文化属性,着力打造特色化的地铁空间,形成地铁文化品牌,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天津地铁线网线路色规划及应用指导原则》由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于 2021 年组织编制实施。

猜你喜欢

乘客空间艺术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风的乘客”
停车原因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