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完素基于“火热”论中风*

2022-11-15史宏硕沈晓玥司国民田虎

河南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素问玄机气机

史宏硕,沈晓玥,司国民,田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 济南 250021

刘完素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的创始人。刘完素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和五运六气后,他强调“火热”之邪致病的重大危害,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刘完素以“内风”学说立论,其创立的“热极生风”“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宜通”学说对后世影响颇深。

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2 火热如何产生

刘完素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肾水亏虚,心火暴盛,火热的产生也是多途径的,“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热邪的产生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六气”“五志”化火,多有一个“郁”的过程,即“阳气怫郁”,阳气郁结,气机不畅,郁结化火。

2.1 “六气皆从火化”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创“六气皆从火化”理论:六气之中,火热占二,余风、湿、燥、寒诸气经传变皆能化热生火[3]。

2.1.1 风能化火风邪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易伤卫表之气。《素问玄机原病式》载:“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卫表的阳气为风邪所伤,阳气失于开泄,郁结化热。若患者素体阳盛,则更容易化热。刘完素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说明风可生火,火借风势则更旺。《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2.1.2 寒能化热寒邪为阴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人之伤于寒则病热。寒毒藏于皮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为怫结,故伤寒者,反病为热。”人体之气被寒邪所伤,寒邪其性凝结,容易阻遏阳气运行,阳气运行不畅日久化热。《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皆为热病”。

2.1.3 湿能化火热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影响气机运行,容易郁久化热,“积湿成热”。同时,火热之邪同样可以生湿气。《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2.1.4 燥能产生火热燥胜则干,燥邪容易伤阴,阴虚则内热。刘完素云:“燥金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火也”。同时,火热也会生燥。刘完素云:“风热耗损水液,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利,则皮肤燥裂。”由此可见,火与燥关系密切可相互转化。

2.2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五志即“怒、喜、思、悲、恐”。《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曰:“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五志过则郁,郁结则化火,此为阳气怫郁。

2.2.1 过喜可化火五志之中,心在志为喜,《灵枢》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过喜则心气机郁滞,运行失常,气有余便是火,心气郁结化火,火扰心神,神志不明,故心火甚则多喜而为癫,心火旺盛亦会导致喜更甚,喜更甚,火更旺。《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肾水主一身之阴,损伤则内热生。

2.2.2 过怒可化火肝在志为怒,过怒伤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主疏泄,过怒影响疏泄,气机疏泄失常,郁则化火,肝火上炎,可使昏厥。可见,过怒生火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原因。肝在五行中属木,肾在五行中属水,肝火太旺,煎灼肝阴,子盗母气,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为一身之元阴,故能导致体内生火热。

2.2.3 过悲可化火肺在志为悲,《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主宣发肃降”,通过调节全身气机运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过度悲伤,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进而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郁滞化火。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影响体内津液输布,导致体内火热更重。

2.2.4 过思可化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脾藏意,人的思维、意识等活动均与脾密切相关,过度思虑会导致气机郁结。脾位于中焦,过度思虑会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和,脾之清阳不生,胃之浊阴不降,郁结在中焦,则会产生火热。

2.2.5 过恐可化火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灵枢·本神》言:“恐惧而不解则伤精”。肾精含元阴对全身有滋养作用,肾水不足则生内火,肾水衰,心火自盛而成火象[4]。《素问玄机原病式·热论》说:“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孙桂芝教授认为,热毒可由肾气虚化生,这是因为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内停,郁结于下焦,久之气机不畅,湿郁化热[5]。

五脏藏五志,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刘完素在五志中特别重视心火,仅《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就多次论述心火。“故食入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6]对五志过极化火热病机的认识,刘完素从心立论,心主神,心为火脏,为阳中之阳,五志通过心作用,故易于火化为各种疾病[7]。

3 火热生风及其相关症状的原因

后世医家多认为,肝风导致中风,刘完素则认为,火热导致中风,《素问玄机原病式》言:“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其认为,中风多是内因导致,对于中风,六气的因素就占次因,五志化火占主要因素,因此,他把中风的发生与“五志过极,心火暴起”联系在一起,“阴虚阳实”后世概括为“肾水亏虚,心火暴盛”[8]。刘完素认为,“阳热发则郁”“阳热易为郁结”。又说:“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由此可见,火热之极可导致中风,出现中风偏瘫、昏愦、口噤的症状。中风偏瘫、昏愦、口噤的发生机制与火热密切相关。

3.1 火热导致中风偏瘫中风偏瘫主要病因是气血不通畅,现代医学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症状。火热导致气血不通畅的原因主要有:①热盛气血瘀滞,“热气太盛,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一侧痹者而为偏瘫也。其人已有怫热而郁滞,而气血偏行,微甚不等”气血瘀滞,经络血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滋养,则偏瘫不用。②火热燥物,燔灼阴血。《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血中津液被火热耗伤,因而成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2 火热导致中风昏聩中风昏聩主要由痰热导致,《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一方面,火热可生痰,火热内生,津液被伤,炼液成痰,《素问玄机原病式》说:“热盛而生涎,至极则死”。另一方面,火和心相通应,心藏神,火性炎上,病则极易上扰神明清窍。“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

3.3 火热可导致口噤口噤的机理为筋脉失养,火热耗损中气、伤及津液,可造成筋脉失于濡养,同时火热化燥成痰成瘀,也会阻滞筋脉。同时火热伤及肝肾之阴,肝主筋,筋脉失去肝血濡养,导致燥热拘急。燥邪本就属金,金气肃降收敛,因而会出现筋脉拘急。

4 火热导致中风的特点

4.1 火热致中风发病、传变迅速火热导致中风具有发病迅猛,传变迅速的特点。《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刘完素把五志过极的火性急速与中风的卒暴相联系[9],中风急性期是最凶险的阶段,此期间病情发展极其迅速,不仅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10]。中风“猝然昏倒”,也体现了火热致中风的发病迅速。

4.2 火热致中风具有阶段性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风病证候动态演变逐渐成为热点[11],中风病的火热证,多见于发病之始,素体内热者,中风新发即有火热之证,发病后病情逐渐加重;因病生热者,亦每多见于起病后1周左右。此后火热证候可以逐渐减轻、消退[12]。刘完素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阻隔,复以三化汤主之。”由此可见,刘完素意识到火热中风的阶段性,治疗中根据中风的中经络和中脏腑分别在清热基础上,采用“汗”“通”“泻”法。

4.3 火热致中风容易形成和结合有形之邪气中风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急性期以标实为主,主要以风、火、痰、瘀互见[13]。前文论述火热邪气容易导致气机郁结、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痰饮,也容易导致气血瘀滞而形成血瘀,所谓“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火热伤津耗气可炼液成痰、炼血成瘀,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万物”,同时火热也容易和素体内的痰瘀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形成湿热、痰热、瘀热等。刘完素治疗中风的方剂中均配伍化痰之药。

5 火热导致中风的治疗

5.1 地黄饮子治疗“下元不足,浮火上越”《宣明论方》载:“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地黄饮子中熟地黄、山茱萸为君,滋补肾阴,壮水制火,配伍石斛、麦冬生津养液,巴戟天、肉苁蓉温补肾阳而不燥,配合附子、肉桂引火归元,配伍五味子收敛浮阳,同时收敛肺气,金水相生,滋养阴气,石菖蒲、远志、茯苓沟通心肾,化痰开窍,大枣和生姜补养脾胃以固本,调和气血,薄荷利咽开音,以助解郁开窍之力。诸药合用,滋补肾阴,温养肾阳,交通心肾,化痰开窍。下元既补,浮火得收,痰浊既消,则喑痱可治愈。

5.2 大秦艽汤治疗“郁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大秦艽汤中有秦艽、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等祛风辛温之品,在此有宣通之用,清解郁火,刘完素认为,治疗热病的中心在于解其郁结,深而推之,解气郁热的目的并不仅是见火治火,重点应该在于调畅气机,火郁发之[14]。又加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活血养血,补血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最后佐以黄芩、生地黄、石膏以清郁火。刘完素云:“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结滞,荣卫宣通而愈……凡用辛热开冲风热结滞,或以寒药佐之尤良,免致药不中病而风热转甚也”。由此看来,祛风药在这并非祛风,而是去其辛散之力开郁结,佐以寒凉之药以消郁火。大秦艽汤主治病证的主要病因在于“郁火”,情志不舒,气血郁结,经络阻闭,久而化火,导致肢节不通。因此,该方理法可主要概括为三点:其一为散郁、其二为泻火、其三为养阴,其方内风药的特殊用意是疏散郁结[15]。

5.3 三化汤治疗“郁热腑实”三化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主要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密结”的中风证。三化汤由大黄、枳实、厚朴、羌活组成。其中,大黄通腑泻下、推陈出新,同时兼有活血之效,可引瘀血下行。枳实、厚朴宽中降气既解气郁,也可助大黄推陈出新,也可消痰。《本草汇言》言:“羌活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取其辛散之力以鼓舞气血运行,也体现了火郁发之之意。故三化汤可通腑泄热治疗中风。

6 结语

刘完素提出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明了火热的产生与中风的关系,对中风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临床治疗中风强调心肾的关系,在心火暴盛,肾水虚衰的基础上为治疗中风所创立的方剂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笔者在梳理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病因病机及诊治学术思想过程中发现,刘完素治疗中风的观点是对《黄帝内经》中风理论的创新,他突破了前代以“外风”论治中风的理念,首创中风的“内风”观点,立足“火热”的中心理论,完成了从“外风”到“内风”的转变。

此外,根据刘完素“火热中风”的观点及相关中风先兆的论述,为中风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医治未病思想。针对中风病的治疗,其不拘前人经验,采用地黄饮子、大秦艽汤、三化汤等方剂治疗,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其方中清热、散火、通腑、逐瘀的运用明显高于前代,但其滋阴熄风药的应用仍然相对较少,这也为后代创新方药提供了借鉴意义。继刘完素之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治逐渐发展成熟。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今天,杏林后学更应该以刘完素为榜样,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素问玄机气机
水边的紫檀靠椅
原来你并非不快乐
便携电子打气机
图象藏玄机abc探奥秘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