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及对四川省的启示

2022-11-14杜理涵孔纪予龚丽萍

商业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创领域上海

杜理涵,陈 颖,孔纪予,龚丽萍

(成都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国际科技合作是指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在彼此接受的协议条件下进行的知识交流。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合作创新更是科技发展重要推动力,国际科技合作是新经济形式下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及科技实现交流共享的重要方式,更是深化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积极举措。

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力和地位已初步显现。两地分别拥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在人力资本、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等方面远超我国的其他地区,是我国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劲势头。但是,两地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也显现出诸多不同,比如科创合作重点领域不同、主体各异、资金渠道差异等。两地超强的科创实力、辐射能力等为我国其他地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二、北京、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北京和上海可以称之为我国引领技术成果转化地的发源地,其输出技术成果成交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41.9%;同时两地也是向国外输出技术增长相对较快的地区,其技术国际收入分别达到了88.9亿美元和140.9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1%和84.4%;并且两地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占GDP的比重分别为 6.01%和 3.73%。

(一)北京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北京发挥其作为首都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国际科技合作专利数量保持较快增长、国际科技合作人才活跃、国际科技合作多是涉及全球的大规模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核心机构表现突出等特点。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实现“政产学研”和项目—人才—基地模式的有效结合,搭建起一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借助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创办学术期刊,建立起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品牌,提升其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依靠“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实现“走出去”,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方式,实现“引进来”;通过扩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模式,吸引与培养国际人才,完善其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各国科研人才交流等机制。

(二)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

上海利用其对外开放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基础,在全球国际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节点和枢纽角色,积极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当中。呈现出科创领域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科创制度环境优化、科创国际交流平台增多等特点。其利用本身丰富的科技资源,广开渠道,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学术团体和企业等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交流,与其建立、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集聚能力突出的优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注重飞机、仪表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合作,通过跨国企业、合资企业等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掌握最新技术信息,跟踪国外新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借助优越的对外开放条件,活跃上海科研机构的科技外事活动,通过引进智力、聘请外国专家、联合研发、出国进修等方式加速本土研究所、高校的科研能力建设,提升人才储备,保障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

三、北京、上海国际科技合作模式比较探究

北京、上海虽然同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是两地在创新主体、资金渠道、科创产业合作重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创新主体各异

北京科技合作主要由政府牵头领导,企业、高校等主体参与感较低,且科技合作的中介市场方兴未艾。在北京的国际科技合作当中,北京市政府积极与各国进行国际科技交流,营造良好的国际科技合作氛围,以多方位、多渠道积聚、链接、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北京的科技创新与合作能力;并通过给予创新主体多种政策支持,出台相关规范,积极对接国家资源等方式,为北京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创造条件,寻求支持。

上海开展科技合作多为自上而下型科技合作,合作经费主要流向大学和研究院所,而企业所得相对较少,因而大学和研究院所在上海的科技合作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企业的主体地位弱化。上海发挥作为我国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集聚地的优势,积极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和顶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调整在沪高校的科技合作布局,加快推进高校牵头的前沿研究机构建设,并鼓励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等,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合作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二)资金渠道差异

北京科创资金的政策资源优越。政府积极给予创新主体多种政策支持,助力其科技创新合作,并且重视资金对科技合作创新的保障作用,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撑的对接,以政府负责筛选、评估和推荐有前景的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银行则根据专业的金融知识,结合推荐信息及时给予合作项目金融支持的方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北京的产业化发展。

上海科创资金的金融资本、外资条件优越。外资研发中心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外资在上海研发中心占全国的1/4以上,位居全国之首,并且通过外资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推动外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出现开放式创新模式,帮助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实现科创研发的需求。

(三)科创产业合作重点领域不同

北京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物理和电学方面,特别是电数字处理最为突出。物理方面主要包含图像数据处理或产生、数据识别、数据表示等,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乐器和声乐方面的语言分析或合成、语言识别;电学领域最大的节点是无线通讯网络,其在图像通讯、传输数字信息的传输领域和半导体器件领域的专利也较多。

上海较注重生物医药(重点支持脑科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能源与环境、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等研究领域。例如,在2018年,上海市政府与以色列科技部达成协议,双方将以联合实验室、共同资助、政策咨询、交流研究等形式就生命科学、农业技术能源与环保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同时积极与美国、英国等国家以及澳门、香港等地区在先进材料、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生命科学、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企业间、高校间的国际科技合作。

四、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及建议

近年来,四川通过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与欧洲、南亚、东南亚、非洲、大洋洲诸多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有力促进了我省科技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仍然存在现有创新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渠道不畅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复合型高素质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人才等问题,与上海、北京等省份相比,我省南向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较大差距。

(一)明确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明确以企业、高校为主的创新主体。通过落实支持自主创新政策等方式,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现“政产学研”和项目-人才-基地模式的有效结合;借助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和创办学术期刊,建立起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品牌,提升其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搭建起国际一流合作平台。

(二)加大国际科技合作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科创内生动力

北京、上海两地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01%和3.73%,而四川R&D经费占GDP比重为2.23%。四川应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一方面提升企业R&D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的比重,提高政府R&D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另一方面,扩大研究开发活动的界定范围和领域,引导科研活动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发展,同时增强基础研究投入占R&D投入的比例,激发企业原创力。

(三)因地制宜,推动本省特色产业的国际科技合作

立足于本省特色产业与实际科技合作需求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如积极利用东南亚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利用本省与南向国家间存在着的“时差”“区位”等优势,实现“川字号”产品的品牌化、链条式,提升劳务及产品的输出,从而供需对接,实现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充分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制造业、农业和矿产等领域合作,依托我省在工程承包、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在第三方市场上选准合作领域和重点项目,丰富国际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等的必然趋势。北京、上海两地在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两地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中存在着的科创合作重点领域不同、主体各异、资金渠道差异等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两地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猜你喜欢

科创领域上海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