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借鉴与参考

2022-11-14杨城强

商业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务金融专业

杨城强

(福州工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715)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高质量增长转型提供了保障。近年来高等学校金融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为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但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存在着与行业人才需求无法实现岗位无缝对接等困局。中国台湾地区金融行业开放更早,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台湾地区现有的金融专业实务人才培养先进做法,对大陆地区有一定的积极参考意义。

一、金融人才培养的困局溯源

杨艳琳(2017)通过对中国金融产业绩效劳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金融人才结构、规模、专业水平对金融行业绩效整体提升具有正向效应。大陆高校金融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总结。金融人才培养成效总结方面,郭福春提出以“市场化、能力本位”重构思维方式、培养体系、价值理念,培养符合大资管时代复合型、应用型金融“通才”。李晓红(2021)认为应培养学生的通用知识及岗位专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厘清行业岗位。王明惠(2017)肯定了闽台高校以“3+1”“4+0”“校校企”等联合培养金融人才的模式。这些研究与讨论,为今后的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而目前针对大陆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方面,多数集中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讨论,张云(2020)认为现有金融实验实训体系亟需重构的问题,并指出金融创新业务场景可通过Fintech 金融实验实训课程进行有效模拟的解决方案,实现实训体系路径重构;胡士华(2012)从实践教学实际出发,指出了金融专业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基地及教学设施不健全和考核制度不合理的弊端,李建军(2018)在专业教学内容方面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专业实践性强,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问题;朱捷(2015)对课堂实践教学方式进行研究,认为学生陷入被动式实践学习的陷阱,并通过开展教学实验,验证了运用采用PBL 教学方式比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成效更优的结论。

基于大陆地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充分,也提出了许多有益于改进的措施与方法,但跳出大陆区域范围进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研究方面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方面,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中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拟在调研台湾地区金融实务型人才培养方式上,借鉴其有益做法,为大陆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提出参考建议。

二、海峡两岸金融专业学科定位概述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2021 年的数据,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52 所,其中本科高校140 所,大专学校12 所,本科院校中有61 所设置有财务金融专业,占比43.57%。[9]台湾地区主要通过这些院校的财务金融专业来培养金融专业相关人才。通过调研发现,台湾地区将金融专业纳入管理学科,通过结合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设立财务金融系或财务金融专业,突出财务金融的实务功能,注重培养毕业学生服务个人、家庭及企业管理财富资本的能力,实现资本资产投资的增值功能。大陆地区将金融学纳入经济学科,开设独立的金融学专业,主要着眼于金融与经济发展空间内在联系的学习研究,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金融行业企业,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设置财会系或财会专业,侧重于服务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由此可见,专业设置学科归属决定了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对金融学的定位与功能界定的差异,大陆地区侧重于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学习,培养金融专业从业人员,台湾方面更加注重财务金融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培养资本资产管理人才。

三、台湾地区财务金融专业实践体系重视学生“三力”培养

黄茂海(2018)指出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能面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调研台湾大学、世新大学以及台中科技大学等,台湾地区金融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素质培养成效,除夯实学生金融专业基础能力外,主要通过以下“三力”培养来实现。

(一)实务能力

李佳颐(2013)提出应用型金融人才要熟悉岗位实务,了解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业务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及运作原理。中国台湾地区高校金融实务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业务操作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在业务操作能力方面,台湾高校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作技术能力,将专业证照、实习经验或跨领域学习等能力发展作为重点,发展财务金融专业基本运算能力、统整数据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资料分析与计算能力,并通过股票与资产投资模拟实践等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这一点在技能型高校如台中科技大学等表现更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台湾各大高校要求学生具备娴熟电脑操作、电子试算、咨询检索等信息技术能力,开展金融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营销、金融科学技术应用等相关技能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金融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技能,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金融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因此,吉尔摩(Gilmour)将沟通交流能力视为金融服务业人才培训的重点。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能力是交流的基础,台湾高校非常注重学生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英语、日语等国际语言课程,尤其在一些主干课程中要求英语教学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适应金融业务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交流能力更重要地体现为金融工作的行业交流能力,黄勋敬(2015)指出商业银行金融人才的沟通能力具体可解释为倾听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观点,并做出恰当反馈的能力。台湾高校重视与业界间的互动,如台湾大学、世新大学等长期与产、官、学各界合作,还与一般民营机构良性互动,与业界融合交流,让行业教师来校讲座、上课等,增强学生行业知识,进而提升行业交流能力。

(三)风控能力

金融风控能力指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风控能力好坏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经营的可持续性。台湾高校通过业校合作开设课程、开展讲座、提供实习实训操作机会等,让学生尽早接触业界动态,参与企业模拟投资及运营。如在邀请业界大咖教师授课方面,以台湾大学为例,由花旗银行开设《财务金融实务研讨》、富邦金控开设《金控经营管理实务》等,这些具有长期一线金融实战投资经验的业内大咖,透过业绩观点,分析企业经营实操,无疑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金融投资决策能力与投资风险的管控意识,提升学生的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中国台湾地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通过对学生“实务、交流、风控”三力培养的强化,有效拉近了学生与行业工作岗位的距离,给学生无缝对接行业工作岗位创造了条件,因此能面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一方面值得大陆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借鉴与参考。

四、构建“三位一体”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国台湾地区金融专业实务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为大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结合大陆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实际,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模拟”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校内校外双基地

大陆高校一般建有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以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等为主,其主要功能为完成课内课堂实践,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也可看作学生完成掌握理论知识后的第一次实践,近年来,各应用型高校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虚拟仿真等实践基地场所,如福建江夏学院、福州工商学院等,均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的短板主要在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大多为学校与行业内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基地,许多金融专业面上与金融机构共建校外基地,但深度融合难度大,尤其在银行系统,由于银行内部风险及涉密管控,毕业实习生大多只能从事大堂经理之类的外部工作,难以接触真正的核心岗位内容,校外基地实习成果收效甚微。因此可以考虑与相应银行共同开展“定制班”式的培养模式,新生入学之初起与银行联合培养,按照银行业务范围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期达到毕业生与岗位无缝对接的目标。建设校内校外双基地,给学生实践操作与岗位实训提供了实践场地,为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平台保障。

(二)专业行业双导师

建设校内专业导师与金融行业导师融合培养制度,校内专业导师主要传授金融理论知识,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完成课内实训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大陆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为强化学生业务实训,一般建设有金融虚拟仿真模拟实训室等进行课内模拟实训,校内专业导师可以借助虚拟仿真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岗位业务模拟。但再好的模拟也无法与工作实际比拟,行业导师掌握岗位一线业务技能,具备丰富业界知识,熟悉业内最新发展动态,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实践后的岗位业务再实践,夯实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专业行业双导师制度,能有效破除课堂理论及课堂实践与行业岗位实务间的壁垒,强化学生的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师资保障。

(三)证照竞赛双检验

证照也称职业资格证书,一般指个人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反映个体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能力,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实务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实践能力。学科专业竞赛是课堂实践的延伸,是岗位业务的提炼升华,组织做好学生参加金融行业学科专业竞赛,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做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相关工作,能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水平。证照考试与学科专业竞赛成绩的评定主要以外部评价为主,相对客观公正,能客观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实务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课内外实践成效的总结与升华。组织证照考试与学科专业竞赛,是学生在课内初实践与行业再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三实践,构成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评价保障。

建设“校内校外双基地、专业行业双导师、证照竞赛双检验”的金融专业实践方式,从基地、导师、检验三个维度共六个要素来构建应用型高校金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完善课内初实践、行业再实践、社会三实践的层次递进评价体系,能客观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效,有效弥合高校学习与行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

五、结语

台湾高校在金融专业实务型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强化学生“实务能力、交流能力、风控能力”,来实现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借鉴这一先进理念与模式,结合大陆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的具体实际,通过建设校内校外双基地、专业行业双导师、证照竞赛双检验的“三位一体”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实现毕业学生与岗位业务工作间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实务金融专业
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改革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