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证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Δ

2022-11-11辉,乔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气滞血瘀针刺

邓 辉,乔 红

(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中药科,安徽 宿州 234000; 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中医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腰背痛是骨科常见疾病,我国腰背痛的年患病率为20.88%~29.88%,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属于特异性腰背痛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1]。现阶段治疗LDH有手术和非手术2种方案,非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LDH的首选,非手术治疗如针刺、中药等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受到国内骨科医师和患者的认可[2-4]。中医认为,LDH属于“腰痹病”“腰痛”等范畴,外伤、劳损、血气衰弱、肾气亏损、筋脉失养和风寒邪气入侵等原因致使经络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气滞血瘀为常见证型,局部形成瘀血,疼痛加剧[5]。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在气滞血瘀证LDH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气滞血瘀证的LDH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气滞血瘀证LDH患者,LDH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6]中LDH的诊断标准;气滞血瘀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气滞血瘀证的描述,如腰腿痛、腰部僵硬、舌暗紫/瘀斑、舌苔薄白/薄黄、脉沉涩/弦等;(3)无手术且近期未使用中药、针灸治疗者;(4)研究的开展均获得患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免疫功能紊乱及近期存在感染者;精神障碍者;存在严重心、肝、脑、肾等疾病者或严重外伤、结核及恶性肿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有中药过敏史者。

将100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7~91岁,平均(53.30±15.98)岁;男性患者19例(占38.0%);病程1~10年,平均(6.52±1.55)年。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9~86岁,平均(53.60±15.31)岁;男性患者23例(占46.0%);病程1~11年,平均(6.65±1.4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我院伦理批准(批准号为2021037)。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加味消髓化核汤治疗。加味消髓化核汤:黄芪50 g,威灵仙20 g,川芎15 g,防己10 g,当归10 g,白术10 g,地龙10 g,木瓜10 g,水蛭6 g,白芥子6 g;每次煎煮时加水400 mL,煎至药液剩余约300 mL,每次口服100 mL,1日服用3次;全蝎、蜈蚣、土鳖虫和乌梢蛇各1 g研磨成粉,分成3份热水冲服或倒入中药同服,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进行对症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穴位选取双侧夹脊穴、环跳穴、阿是穴和阳陵泉穴;患者取俯卧位,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碘伏消毒,选用一次性针灸针(0.25 mm×40 mm,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进针,进针深度根据患者病情捻转,通气后退针至皮下,然后对针刺方向进行调整,依次向进针点周围一圈进行斜刺,并不断加大进针深度,正中处针保留,行针调气后,接与灸针配套的针刺手法诊疗仪,选取苍龟探穴电针模式,电针强度选取患者能承受范围内为宜,治疗30 min后取针,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共治疗2个疗程[8]。

1.3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评估: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采用ODI指数对患者疼痛强度、社会生活、生活自理和性生活等10项进行综合评估,总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功能障碍越显著[9]。(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3)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包括患者腰腿冷痛、肢体活动障碍、舌质胖淡、苔白腻及脉弦紧、弦缓或沉紧5项,单项指标分值为0~3分,总评分为0~15分,患者评分越高,相应的症状越严重[10]。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治疗后,患者腰痛、腿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且直腿抬高试验接近或>70°为显效;腰痛、腿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且直腿抬高试验接近<70°,轻度活动功能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11]。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ODI指数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6.89±1.51)分vs.(6.96±1.21)分]和ODI指数[(67.99±5.78)分vs.(68.23±5.22)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和0.16,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3.42±0.52)分vs.(2.11±0.49)分]和ODI指数[(26.32±3.54)分vs.(15.85±3.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6和15.96,P均=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hs-CRP和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0.21±2.23)、(10.19±2.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98±1.02)、(3.95±0.99)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LDH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3]。疼痛是LDH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目前中医治疗的思想主要是以病机为基础,针对性地舒畅血脉,打通瘀血通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12]。

消髓化核汤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中医院的江苏省名医姜宏教授继承石氏伤科“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思想的经验方,借鉴于古籍《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和《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方中以黄芪为君药,补益旺血,祛瘀不伤正;以防己、当归和白芥子为臣药,祛风除湿,利水消肿;以川芎、木瓜、水蛭、地龙、威灵仙和白术为佐药,舒经活络;诸药配伍,有外宣内达、益气利水除湿、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益气逐瘀和消髓化核之功效[13]。加味消髓化核汤在原消髓化核汤的基础上,配合全蝎、蜈蚣、土鳖虫和乌梢蛇4味虫药,合用可消髓化核、益气逐瘀[14]。药物活血通络,同时辅以针刺促进血气通畅可提高药物在病灶的利用率和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苍龟探穴针法缓解疼痛的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内外科诸多疾病中,《金针赋》记载“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即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增加针刺强度,其搜气、催气、行气手法,能够松懈挛缩的筋肉,疏通壅滞经气,激发经气,散寒除湿,刺激受损部位组织细胞新陈代谢[15]。苍龟探穴法针刺阿是穴可以提高痛阈,直接改善疼痛反应[16]。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认为,针刺镇痛机制是来自穴位处的感觉传入冲动抑制了来自痛源部位的感觉传入冲动;改善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5-羟色胺)释放量,阻断神经异常放电或者切断疼痛传导,使机体痛阈提高,强化机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7]。本研究中,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表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苍龟探穴法针刺与加味消髓化核汤产生了加成作用有关。

TNF-α、hs-CRP作为局部炎症反应的常见因子,与神经性疼痛有关,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在LDH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8]。刘小刚等[19]研究结果显示,PCT在LDH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与患者病程、腰椎功能恢复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TNF-α、hs-CRP和PCT水平较对照组更低,提示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能够调节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性疼痛症状。这可能与加味消髓化核汤活血化瘀,改善神经血液微循环,增强炎症因子及致痛物质的代谢有关;同时,苍龟探穴法针刺可增强炎症反应部位内源性物质水平,降低血清疼痛物质及炎症反应递质(TNF-α、hs-CRP)水平,改变局部血管通透性,此与局部产生镇痛效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樊红霞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及活动度。

综上所述,加味消髓化核汤联合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证LDH的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障碍,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猜你喜欢

气滞血瘀针刺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话说血瘀证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