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转译视角下的新型农村社区风貌设计手法研究及实践探索
——以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淹为例

2022-11-11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砖新型农村牛角

石 瑶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0 引言

我国高度重视特色风貌塑造工作,多次强调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决定着城市的品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集中居住、村改居、旧村改造等现象开始相继在各地出现,形成了与传统农村社区生成逻辑完全不同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大规模的乡村振兴过程中,乡土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新型农村社区风貌提升工作迫在眉睫,乡村风貌不是简单的乡土元素的使用,更要深入研究乡村原有的文化基因,提炼转译,形成自己的风貌特色,从根本上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研究引入乡土基因概念,借鉴生物学遗传的逻辑,构建一条基于乡土基因转译的风貌设计手法,为广大农村地区新建和改建社区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乡村风貌

乡村风貌指乡村所呈现出的景象和外貌,包括乡村的环境特色、空间格局、建筑宅院、人文活动等要素。从风貌二字解析:风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礼节、习俗,其蕴含着传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精神内涵;貌是指一切有形事物的外显形象,能够被人所感知,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乡村风貌是乡村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所形成的内在精神特征与外在物质表现。

1.2 乡土基因

“基因”是一种生物学领域的概念,也称遗传因子,是携带有生物体全部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被视为生物体遗传进化的最基本单位,是一种能够进行代际复制、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能够使得后代和亲代之间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性状,包含基因元、基因链和基因性状三个构成要素。借鉴生物学中对于基因的定义,段进院士将空间基因定义为城市空间、自然、文化互动中,形成的一些独特且相对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将基因概念引入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村口的大树、建造的材质、粉墙黛瓦的配色、屋脊的起翘、窗花的形式、乡村的图腾等。

1.3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形成的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它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过渡性产物,是生产、生活场域的重组物。

2 新型农村社区风貌建设的困境与现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多年实践,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各类设施配套。但回看建成社区,在大规模建设下出现较为严重的风貌问题,主要表现为乡土特色难以传承、城市化设计手法突出、建设品质参差不齐3个方面。

2.1 乡土特色难以传承

区别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自然形成的传统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特定时期下短时间内形成的规划产物,缺少时间对乡土基因的积蓄和沉淀。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又受限于建筑红线、户均占地指标等因素,建成的新社区不可避免出现兵营式、行列式、千村一面等现象。

2.2 城市化设计手法突出

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房大多为广义的中式风格,整体上能与乡村原有风貌保持协调。而新型农村社区内部的景观节点容易出现城市化的“套娃”模式或传统构件的简单复制,如过大体量的牌坊、大草坪、城市化雕塑、过度硬质的广场、行道树等。

2.3 建设品质参差不齐

新型农村社区的初衷是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资金投入有限,同时受限于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以及政府推进项目的执行力,好的规划设计项目不一定能保证好的建设品质,各地建设品质参差不齐。

3 基于乡土基因的新型农村社区风貌构建

3.1 乡土风貌基因元的识别

通过对乡土风貌的解读,本文从风貌定义出发,从风基因和貌基因两个层面对乡土风貌基因进行识别。

1)风基因 是乡土风貌的精神内涵,直接影响着貌基因的表现形式。在新型农村社区中,风基因包括所属地理区域中的传统习俗、文化观念、气候环境、特色产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图腾、手工艺、民俗、传说、服饰、重大事件、特色农产品等风基因元。

2)貌基因 是乡土风貌的物质空间环境,是风基因的外在表达形式。在新型农村社区中,貌基因包括周边环境的空间格局、所属区位内传统社区的肌理格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等方面要素,主要表现为山体、水体、林地、院落、寺庙、古树、古桥、古井、院落、檐口、起翘、色彩等貌基因元。

3.2 乡土风貌基因的提取

风基因、貌基因各自都存在众多基因元,但只有那些相互作用并形成基因链,并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空间结构,具备了传承的功能的基因元才能被提取为乡土风貌基因。平原村庄空间格局呈多位条带状,沿主路或者生态河道布局;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影响,乡村建筑多采用红砖这一建筑材料;再如受人们情感习惯的影响,传统社区公共空间多在大树下、古桥边等区域。

由内外啮合单排行星机构的式(2)~式(4)知,3个构件的运动通过一个方程约束,属于一种典型的两自由度机构,其本身不具备以固定速比传递动力的条件[5].

3.3 乡土风貌基因的转译

乡土风貌基因的转译不是简单的形态表达,应从“策划层面-设计层面-政府管控”多方转译,从多个维度展示乡土风貌:①策划层面上,应将乡土基因中的风基因进行功能化转译,赋予新型农村社区地域风貌内核;②设计层面,提炼貌基因中的特色元素,图形化转译,可应用到建筑立面、围墙样式、景观小品、植物种植等方面,形成特色风貌;③政府管控层面,作为实施主体,应提高执行力,职能化转译,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提取设计的风貌基因有效传承,保证设计的有效落地,真正实现乡土基因的空间转译。

4 规划实践探索

4.1 基地概况

牛角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距离宿迁主城区约9km,南部为牛角淹生态景区。村庄建设发展面临苏北农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建筑质量较差、人居环境不佳。此外,村庄的基础设施配套尚不完善,环境风貌亟待提升,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也缺乏有效彰显。

4.2 牛角淹乡土风貌基因元识别

4.2.1 牛角淹风基因元识别

1)神牛文化 牛角淹神牛文化底蕴深厚,传说上古大战中,鬼谷子王禅老祖的弟子孙膑座下神牛铁蹄踏出的一湾湖水形似角。此后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并为此地取名牛角淹。

2)农耕文化 村庄外围为优质绿色农产品基地,以种植传统的稻麦为主;内部精耕细作,宅前屋后、水旁路旁均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村旁仍保留有传统农业灌溉设施。

4.2.2 牛角淹貌基因元识别

1)肌理格局 村庄水面、农田、庄台的格局清晰呈现,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有机、有序融合,“水—田—居”格局清晰,展现出优越的苏北田园环境。

2)院落形式 现状村庄内民居院落根据宅基地形态的不同,通过辅房、院墙等围合,自发形成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多种合院。民居宅基地宽11~13m,长20~25m,占地面积 0.3~0.5亩。

4.3 牛角淹乡土风貌基因提取

1)以牛为核心的农耕文化 神牛文化的传说只是历史故事,但它反映的是村民通过历史传说的描绘构建心中的文化自信。回顾历史,牛耕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牛所象征的勤奋刻苦,更体现着新时代村民坚韧和毅力的美好品质。以牛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是牛角淹未来风貌塑造的重要基因。

2)“水—田—居”的空间格局 牛角淹“水—田—居”的空间格局,有牛角淹的水光潋滟、田园的阡陌斑斓、村庄的屋舍俨然,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组成的三生空间,是地势平坦的苏北地区在典型平原地区统一与协调的缩影,反映了古代以来道法自然的选址特色以及空间格局特色,同时也是新时期下广大人民对乡愁的向往和寄托,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底层空间模式。

3)红砖地域风貌要素 红砖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建筑材料。红砖最早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居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推广,因其强度与青砖相当,且制作简易,使得红砖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建材。2000年后,水泥砖代替红砖成为主要的建设材料,但由于苏北地区较为落后,仍保留了大量的红砖建筑,红砖的墙体与红砖砌成的院墙、红色的瓦片形成了苏北地区富有特色的风貌景象。

4.4 牛角淹乡土风貌基因演绎

4.4.1 策划层面上,以“牛”为媒,村景一体

在策划层面上,融入以牛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打造标志性文化空间,形成乡土景观线路展示牛文化。串点成线,以牛的精神品质为主题,自北向南打造“牛角迎宾、俯首孺牛、牛角耕读、神牛戏水、卧牛安澜、春牛耕耘”牛主题场景,让牛的农耕基因浸入空间、功能,展示牛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村庄标志性的特色空间。

4.4.2 设计层面上,元素演绎,细节一体

在设计层面上,通过红砖和“牛”两个特色风貌基因的演绎,塑造特色风貌。

1)红砖基因演绎苏北风情 在环境景观上,充分使用红砖元素;在砌法上采用了十字孔、镂空、斜拼等不同红砖的砌法,既实用又美观;在组合上,通过红砖与水泥、青瓦、青砖、木材等不同的组合,营造丰富的景观构件;在运用上,相较于老村仅将红砖用于墙体,将红砖运用到了房屋的装饰、围墙、座椅、景墙等景观小品上。通过多元应用,使得村内的景观既统一又多样,利用红砖重塑苏北民居风貌,使传统材料获得新生(见图 1)。

图1 红砖的应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牛”的基因讲述牛角故事 紧扣“牛”的特色,设计以牛为主题的LOGO、牛元素的小品和牛主题特色场景。主题LOGO用于楼栋标识、品牌宣传等。牛元素的小品有以牛为主题的具象、抽象雕塑,以牛角为基因元设计的图案应用于屋脊、秋千、标识标牌等,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强化了村庄的特色。通过这些与牛有关符号的景观应用,讲述一段牛角淹跟牛相关的故事,提升村民对新型社区的认可,构建村民文化自信。

4.4.3 实施层面上,有效传导,建成一体

为保障乡村类项目的有效落地,风貌基因的实景传导,规划提出陪伴式乡建服务和多元灵活的指导方式,有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1)陪伴式乡建服务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建立“全过程不定期指导+关键节点驻场服务”的陪伴式服务机制,保障“全天在线、沟通在场、方案在地、指导在旁”的“四在”工作模式,实现策划、规划与施工的无缝衔接,保障设计的高度还原。

2)多元灵活的指导方式 依据节点的重要性和施工难度的差异,采取“精准设计、手绘示意、灵感放线”的多元灵活的施工指导方式深化设计,快速响应施工问题,保证设计精准落地的同时,高效施工。不管在民房建筑、公共建筑还是景观节点,甚至景观小品上,都实现了设计到施工的高度还原,保证了风貌设计到实施的统一。

5 结语

乡土风貌是我国乡村发展千万年来的缩影,在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乡土风貌的延续带来巨大挑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乡土风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助于基因的概念,以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通过“识别—提取—转译”乡土风貌基因,探索从策划到设计到实施3个层面风貌转译的设计方法。

猜你喜欢

红砖新型农村牛角
弯弯月亮像牛角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澳大利亚Tjuringa红砖之家
红砖楼
红砖白石五店市
牛角挂书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公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看书就犯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