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成长

2022-11-11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教育家 2022年40期
关键词:虚拟世界事务长辈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个人的生活处于被动状态,既没有自主生活的需求,也无自主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会到意义感”“只能去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体验和意义”——陈默老师对青少年“弱现实感”现象的描述,唤起了不少人与之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对于人们更深入地把握当下青少年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启示性意义。但关于这一现象,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思考和讨论。

“弱现实感”是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

目前,“弱现实感”似乎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并不是内涵与外延都很明确清晰的严谨概念。而要搞清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首先必须细致辨析“现实”“现实感”“弱”“虚拟世界”等词汇的含义。这是因为同样的词汇对于长辈和青少年来说,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对于长辈来说,“现实”往往意味着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职场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大到社会形势、国际风云等;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实”或许意味着父母长辈对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要求,意味着无休止参加各种兴趣班的疲于奔命,意味着千军万马在高考独木桥上的拥挤,意味着毕业后求职难的窘迫,意味着买房难、求偶难、育儿难的未来。对父母长辈所面临的现实,青少年或许感觉很“弱”,但对他们自己正面临着的或将要面临的现实,他们真的不了解、真的“现实感”很弱吗?

在我看来,“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少人感觉青少年“不会也不能处理现实事务”,但是,居家防疫期间,许多青少年按照网上教程DIY出众多令长辈眼前一亮的食物和器物,这算不算“处理现实事务”?对长辈感到棘手的许多问题,青少年往往手到擒来,这算不算“处理现实事务”?如果这些都不算,那么,“处理现实事务”指的又是什么?

另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虚拟世界视为现实世界的对立面。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头脑中建成的蜂房是虚拟的,却直接影响到现实中蜂房的建造。这就启示我们,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拟世界源自现实世界,且深刻影响着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交错,现实、虚拟更加深入地相互渗透与融合。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路径、工具和方法“处理现实事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情感体验”,一定就是“弱现实感”的表现吗?

对概念的界定和把握,从来就不仅仅是语言或文字问题,更是认知水平问题。而要提升对“弱现实感”现象的认知水平,我们有必要在细致辨析“现实”“现实感”“弱”“虚拟世界”等词汇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弱现实感”的表现形态有哪些?二是“弱现实感”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三是“弱现实感”的影响有哪些?四是“弱现实感”的根源是什么?陈默老师已从“高焦虑的养育者”“高焦虑的学习环境”等十个方面揭示了青少年“弱现实感”的成因,这为人们进一步准确把握“弱现实感”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沉浸虚拟世界就意味着远离现实?

某种意义上讲,“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情感体验”或许是青少年的一种特征。多年来,一代代青少年从文学艺术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得到情感体验。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人们面临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越来越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虚拟世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青少年沉浸于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世界之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这既与青少年自身的特征有关,也与青少年是种种虚拟世界的主要创造者这一角色直接相关。

青少年沉浸于虚拟世界,并非只是“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情感体验”,事实上,这也是他们参与现实的一种形式。多年来,青少年通过虚拟世界中的途径、工具和方法,响应党政号召,表达爱国热情,投身重大工作和活动,服务社会……这些已经成为他们标志性的行为方式。

青年文化是青少年创造的虚拟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少年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青年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文化反哺”等现象就是青年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突出体现。种种青年文化形态中充满了青少年的奇思妙想,包含许多新创意、新点子,并由此而创造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新事物、新方式、新业态。而新创意、新点子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基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现实既为想象和创意提供了不绝之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想象和创意。超越现实既意味着跳出事物现有的形态和特质对事物进行重新建构,也意味着尽力摆脱现实的干扰乃至羁绊。探索和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常常需要人们在得不到多少支持又难以立竿见影得到现实回报的情况下殚精竭虑。青少年中新创意、新点子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较少受到现实的干扰、牵制和羁绊,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直接相关。而较少受到现实的干扰、牵制和羁绊,是不是也是“弱现实感”的一种表现?如果是的话,“弱现实感”是否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

毋庸讳言,对许多青少年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许多长辈既不了解其基本状况,也不了解其中的规则,更不了解真正吸引青少年沉浸其中的因素有哪些。在此情况下,抱怨甚至批评青少年“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情感体验”“弱现实感”,恐怕多少有点偏颇、轻率。

如何应对“弱现实感”现象?

笔者曾在一篇题为《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思考之一》的论文中提出:想象力的核心问题,是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系统中的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往往就意味着新的科研成果、新的艺术作品、新的生活事物的诞生。

瑰丽的想象力离不开现实的滋养。事实上,不少青少年想象的成果存在着不够接地气、生命力羸弱的问题。唐三和千仞雪、七玄门和野狼帮、神风学院和史莱克学院、修真和穿越……翻云覆雨,神出鬼没,天马行空,却缺乏现实的厚实根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认为,玄幻文学所建构的世界是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架空世界”,虽然作者们可以把神出鬼没的魔幻世界描写得场面宏大、色彩绚烂,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缺血苍白的技术世界。当然,玄幻文学只是青少年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一小部分,过度沉迷虚拟世界的青少年也毕竟是少数。但是,缺乏甚至回避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却是当下青少年成长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大学生慢就业、缓就业、不想婚恋、怕担责任等行为,确实不乏“弱现实感”之嫌。就此而言,陈默老师对“弱现实感”现象的分析值得特别关注。

如何引导青少年不再沉迷于虚拟世界,改变“弱现实感”的状况?

笔者以为,首先要做的不是对青少年进行说教,不是“加强教育”,而是长辈自己要检讨:自己在青少年“弱现实感”形成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没有因为担心青少年在现实中遭遇危险,便为他们加装了“玻璃房”?有没有只要求他们考上好学校,为此而包办他们的一切人生事务?

其次,要了解青少年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了解他们从虚拟世界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何以要从虚拟世界中得到“情感体验”,了解他们何以不能从现实世界得到“情感体验”。唯有如此,长辈才能真正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脉动,才能把握住他们“整个生活处于被动状态”“不会也不能处理现实事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更多地关注现实、了解现实,担起种种现实的责任;才能帮助他们从现实中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创造出气血更加饱满、生命力更加旺盛的虚拟世界,从而在促进现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青春力量。青少年不仅要融入当下的现实,更要承担起改变现实、使现实世界更加美好的责任。

长期以来,不了解青少年群体种种现象和问题的真实状况,不深挖其背后的种种原因,就要求“加强教育”,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十分普遍,但难免笼统、浮泛,由来已久,大概要改一改了。

猜你喜欢

虚拟世界事务长辈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针对基于B/S架构软件系统的性能测试研究
一种Web服务组合一致性验证方法研究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