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剥夺了青少年的“现实感”?

2022-11-11朱怡颖曹霁

教育家 2022年40期
关键词:直接经验现实青少年

文|朱怡颖 曹霁

“整天手机游戏不离手,不了解基本生活常识,不关心现实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谈及梦想和未来,全无打算。”在部分老师和家长看来,当下的青少年仿若活在虚拟世界,与现实脱节。网络世界的精彩、真实生活的陌生以及不可把控的未来,在尚未成熟的心智中相互交织,讲述着他们的“弱现实感”。

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转换

与过去相比,当代的青少年一出生就与网络无缝对接,穿梭于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生活模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拟世界里,一些认知有限、自控力不强、三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变得对周遭的人、事、物漠不关心,一味沉浸在虚构的“完美世界”中……中学教师唐原曾经接触过一个原本成绩不错,却因沉迷网络游戏葬送了大好前程的学生——一开始,他只是玩一些简单的手机游戏,慢慢地开始接触网游,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逃课去网吧、被学校处分,最后退学。

对此,学生家长冯志英认为,爱玩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使然,而且很多游戏中“我的世界我主宰”的设定能够让青少年快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易实现的,因此他们极易沉迷其中。来自上海的17岁学生王萋葭就对一款模拟经营游戏情有独钟:“在游戏中,我可以自由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比起真实世界里的活动,我更喜欢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当‘造物主’,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而且在这个世界里我并不孤单,可以和朋友联网互动、去其他场景体验不一样的地域风情,这比现实世界更让我感到温暖,我的情感体验也更强烈。我时常想,如果真的能穿越就好了,我一定会去我的小岛生活一辈子。这样的游戏就算是玩上一天我也不会厌倦。”

很多时候,青少年会将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带入现实生活,产生一种“现实世界也是如此”的错觉。语文教师谢纯对此深有感触:“学习《诫子书》一文时,提到人物诸葛亮,大部分学生脱口而出的是某款手机游戏,只有小部分学生会提到‘草船借箭’等典故。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游戏人物才是真实的,真正的历史人物反而不可触、不可感,是虚空的。”

此外,部分网络内容为吸引流量,通常会采取较为夸张的方式呈现,长时间接触此类内容,会无形中提高青少年的期待值和“兴奋点”,一旦认为真实生活远不如网络世界精彩时,就会对“平淡”的现实感到无趣。“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本以为他们会为黄河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但他们的反应却很平淡,觉得类似的视频在某些平台上随处可见,甚至更加精彩。”网络也给谢纯的教学带来了新挑战。

拥有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张华军对科技发展的看法有些矛盾,一方面,他不希望孩子们沉迷在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规则等;另一方面,他乐于接受现代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从智能手机、互联网到VR技术、元宇宙概念,把人带离现实的媒介和工具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依赖这些媒介和工具,却也因此少了许多富有情感的、完整的直接体验。”张华军感叹道,“这是时代留给他们的标签。”

被割裂的学习和生活

家庭和学校缺少促进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的机会和氛围,潜移默化中削弱着青少年的“现实感”。冯志英身边就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朋友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高中,集全家之力营造“专一”的学习环境,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甚至很多常见的蔬菜都不认识;亲戚因为工作关系经常看新闻讨论时事,孩子便有样学样,言行举止中总透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带动孩子参与到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中,让孩子懂得为获得而感恩、为幸事而开心、为灾难而悲悯。”冯志英认为,与现实真正地产生共情,是青少年“现实感”的来源和归宿。

不久前,美术教师胡亮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海报作业,结果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是清一色的“符号化”创作,国旗、党徽、和平鸽……虽然气势恢宏,但胡亮总觉得这些作品少了一些真情实感:“他们似乎无法把创作和自己经历或看到的城市发展、人民生活变化等联系起来。对于他们而言,生活是生活,学习是学习,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为了感受生活美好、解决生活问题。这些作品的情感往往也是建立在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之上,偏向于一种范式化、格式化的表达。当然,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关系。”胡亮认为,“刚性教育”和“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思考、探索、实践和发展被各种规则和标准限制,失去了主动性和主体意识,割裂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刘美教四年级,在她看来,如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似乎变得更乏味了,虽然学校也会定期开展劳动实践、体育运动等,但对学生而言,这些活动很难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我们教学生包饺子、做手工、做运动,可回到家,他们又会回到‘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状态。”刘美觉得这“怪不得学生”,“当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把学习的目标聚焦在‘成绩’上。教师和家长总是偏重强调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很难从深处启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理解生活的意义。”刘美表示,当前,学生成绩仍是教师评价的关键指标,“唯成绩论”依旧是教育教学难以克服的弊病。

当学习和生活成为互相独立的两个部分,学生往往会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对未来感到迷茫。安徽学生张斯诺最喜欢的科目是地理,他幻想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个旅游博主,去世界各地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但他的爸爸却认为他的梦想“不切实际”,觉得考上高中和大学、工作挣钱才是“现实的出路”。“至于这条‘出路’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答案,我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感觉自己过得越来越没意义了。”一位中学教师无奈表示,在一些学生眼中,“考高中”“考大学”只是随波逐流的事情,他们并不清楚,现在的每一步努力对于日后进入某种领域有何作用。原本是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阶段,很多中学生却没有梦想。

“精英式”父母带来的压迫,同样困扰着青少年。来自北京的16岁学生王安家境富足,从小就和父母一起游历世界,她未来的人生也在父母严格的规划之中,“妈妈打算让我高中出国读书,所以她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我每天晚上要上英语课,周末要学习马术、舞蹈,基本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谈到对未来的期待,王安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大概就是变成电视剧里的那种‘海归精英’吧”。

青少年的现实感来自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然而一些家长和教师却为孩子的行为画上了条条框框,导致孩子无法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直接经验的匮乏,也就意味着现实感的缺失。

被爱“绑架”的成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低向高发展,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许多家长和教师“用力过猛”的爱,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负担。

杨茜的女儿今年已经升入幼儿园大班了,但她每天仍会帮女儿准备好学习和生活用品,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后,时不时就会打开监控观察女儿的状况。有一次,杨茜从监控里看到女儿喝粥的时候把汤水洒在了衣服上,立刻就请假去把女儿接回家洗澡换衣服,又担心女儿没吃饱,给她买了一个汉堡。“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有点夸张,但转念一想,想让孩子在现有条件下过得更舒适也没什么错,女儿就应该娇养嘛。”

在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教师黄懿看来,现在的孩子生活常识和技能缺乏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一点在整理书包这样的小事上就有所体现:将书本文具一股脑地往书包里一塞,背起就走,甚至拉链都没有拉好,东西一路走一路丢。“现在的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黄懿班上的一名学生自理能力十分差,后来经过向家长了解才得知,这个孩子从小连水果都不会自己吃,都是父母榨好汁喂给他。过度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丧失现实生活能力的“巨婴”。

“现在家长育儿较之前更为细致,从穿衣吃饭到活动玩耍,都要‘无死角’干预。这导致许多孩子的冷暖饥饱都是靠父母感知的,‘爸爸说不让我脱掉外套’‘妈妈说让我活动完喝水’‘外面刮风奶奶不让我出去玩’……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甚至小学比比皆是。”济南市锦屏幼教集团的园长许文娜揭示了当下孩子成长中的普遍现象——家长无微不至的照料导致孩子在产生和提出需要之前,需要就已经被满足,长此以往,他们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很难被激发,从而导致其产生社会情感发展障碍。

不仅是低龄儿童,高年级的孩子也处于被“娇养”的状态。兰林玲就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做作业要家长盯、朗读要家长陪、起床要家长叫、吃饭要家长催,这样的教育方式却让这位学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总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现在的家长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动辄就冲到学校与老师理论,如此这般,孩子连对自我都没有清醒的认知,更遑论关爱他人、关心世界了。”黄懿对此也深有体会:“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很乖,一旦回到家中就变成了‘混世魔王’,对家长发脾气,甚至通过惹麻烦的方式博取关注。”

“每天来学校其实并不是我想来的,而是我爸妈让我来的。”一位学生曾向杭州市余杭区凤凰小学的心理教师王钦蓉倾诉自己的苦恼。“如今学生的生活大多是被安排好的,无论学习、上兴趣班还是其他活动,家长一步步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使他们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兴趣。”王钦蓉认为,青少年的现实感来自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然而一些家长和教师却为孩子的行为画上了条条框框,导致孩子无法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直接经验的匮乏,也就意味着现实感的缺失。

虚拟与真实越发模糊的边界、成绩和文凭的功利化竞争、家庭和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如同三双无形之手,将青少年逐渐推离现实生活。如何摆脱这些问题的桎梏,让青少年重新“接地气”,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直接经验现实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漫画:现实背后(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论生物教学中的“直接经验”形成教学的策略
科技馆展厅内探究式教育活动初探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谈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