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2022-11-11胡航蒋琳慧杨文迪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教育家 2022年40期
关键词:家校学习者协同

胡航 蒋琳慧 杨文迪|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教育回归本真。“双减”政策的落地,改变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格局,教育权大幅回归校园,使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寻找新的教育形式、机制和路径上陷入茫然。如何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之基

深度学习建立在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理论基础之上,清晰地阐释了学习的生理机制、揭示了认知规律,其强调学习者中心设计、技术赋能教育,通过学习者个体、学习者群体的构建以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提高教育质量,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指导。

脑科学。脑科学又称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它阐释了学习的生理机制。“脑科学+教育”是教育领域实现其最终目的的重要动力。在“双减”背景下,应该给予教师更多有效利用大脑学习的生理运行机制进行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激发大脑潜能,提高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作为脑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开发学生大脑提供更科学的理念支撑。

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学科,它阐释了学习的心理机制。在其不断发展与自我革命中诞生了学习科学——依据人类学习的生物机制,研究促进学与教过程中影响学习有效发生的因素(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的方法、模型与策略,以期最终改善学习绩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品质。深度学习基于图式、格式塔心理和认知负荷等理论构建学习系统框架,如“4S”学习内容框架减少学生内部认知负荷、PCL(“个性化-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外部认知负荷、S-ACIG学习认知过程践行科学的认知路径,其揭示的认知规律为落实“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实施保障。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揭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背后的规律,为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方能达到整体育人效果。“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格局,创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共谋、共建、共育、共生”的家校社新型关系。在“双减”教育体系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这与坚持“学习者中心”的深度学习教育理念相契合。深度学习强调“个性化-合作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学生学习群体,包括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等,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方向。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指导: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并不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简单总和,而是强调三者通过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接收一致的信息,即受到交叠的影响。“双减”背景下,建立多主体联动机制尤为重要。深度学习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融合贯通,通过学习环境再建构、教育多方位等实现学习者中心设计,明晰多主体的责任和需要,从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技术支撑:构建家校社协同生成机制。学校、家庭及社会客观上是相互分割的,而信息技术网络可以实现三者的有效链接。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合理分工,使合作主体承担不同的任务,高效地整合和配置资源,以更好地回归教育的根本——学习者。董玉琦教授团队于2012年正式提出CTCL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主张在文化(Culture)的视野下,实现技术(Technology)、内容(Content)和学习者(Learner)的统合。此范式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有较大启发,家校社三者可以通过物化技术手段实现有效链接,进行高效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协同共生。

资源整合:建立制度保障及评价机制。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强调“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整合家校社三方教育资源,实现多方联动,需要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搭建一系列家校社合作评估框架以监督三者合作实施情况,并形成长效制度保障。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

深度学习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配合“双减”政策,助力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家长共同体及家校社教育共同体,优化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结构,为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新生态提供了路径。

培育从“点”到“面”的家校社共育新生态。“双减”要求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学校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校外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主的教育新格局,重建教育新生态。深度学习从“点”到“面”的发展为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组织机构之间的联通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基于深度学习,学校、家庭、社区等可以作为教育的个体单元,在明确各自定位以后,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紧密连接互通,形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家庭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社会作为教育补充的生态“结构”。整个教育结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不断协调、重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各司其职、共促教育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新生态。

创设“个性化-合作”的家校社共育模式。深度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为指导思想。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促使学习者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过程”。深度学习是一个社会化交互的过程,只有实现家庭、社会、学校的协同对话,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化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家庭要了解学习者个性,学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活动,社会组织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补充性教育。

构建教育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离不开共同目标、同质共学人员、异质助学人员和物化条件保障。同质共学人员即具有基本相同的学习经历及发展目标,同处相似发展环境的人员;异质助学人员即与学习者身份不同的老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物化条件即物质基础、制度保障、信息平台、学习资源等,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家校社协同运行机构、信息化共享平台以及社区体育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实践基地。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需要家校社循环中的各类人员凝心聚力,明确同一目标、实现教育合力,积极沟通形成信息循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多元化。

建立信息化家校社协同平台。在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上,家庭可以分享家庭教育情况、学生个体状况等,并提出个性化的指导需求,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团队可以据此提供线上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服务。学校与家庭实现良好的互通,提供专门的家庭教育服务,将校内名师名课等优质资源与家庭及社会共享。社会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可以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并引入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通过海量数据算法,深度挖掘家庭行为记录,分析家庭需求,精准评估家庭情况,发现教育空缺,提供高质量的社会资源并进行补充教育。

建立制度监督及评价体系。政府教育部门要牵头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监督及评价体系,形成三元循环监督体制。政府应建立多部门协同体系,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合作,对当前社会课外培训市场实现长期监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并形成互评体制,学校及家长可定期对社会教育进行评价。学校要建立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自评体系,并设立社会监管机构及家长进校日,对校园建设进行阶段性评价。由于家长数量众多,监管及评价难度较大,可以通过班级群、家长群等方式,实现家长间的互相监督与评价,形成家长共同体。

猜你喜欢

家校学习者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