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2022-11-08杨建仿

大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劳动党员

杨建仿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四育中,形成“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项内容对于劳动教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目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意见》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这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群体中最富有理想、朝气和生命力的先进力量,发挥着战斗堡垒和模范先锋作用,对培养广大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培养学生党员乃至广大青年学生在劳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高度的个体意识

目前青年大学生均为“90 后”“00 后”一代,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来自几代人的呵护,自然而然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进入大学后,面临着与自己想象相差巨大的大学生活,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压力大,不同地域的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业择业压力大,随着西方功利思想的入侵,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极为看重个人利益,尤其是在学习和未来规划上凸显利己主义。不仅如此,部分青年学子在递交入党申请书这一庄严时刻,也会将个人规划和发展考虑其中,存在入党态度不端正、入党动机不纯洁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学生党支部的教育和管理下,大部分党员均能保持良好的党员作风,但部分学生党员因为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影响其对党员身份的深入践行,具体表现在高年级学生党员在面临个人学习实习和支部组织生活发生冲突时,未能以支部工作为重,对自身的党性锻炼有所松懈,初心使命的理解和践行不够。学生党员中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部分学生党员在党组织需要的第一时刻会出现畏难、退缩等情绪,未能体现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标准。大部分学生缺乏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果敢与坚定,学生党员在面临就业择业时,未能有勇气响应国家号召,投入西部开发、扎根基层、投身部队,而是选择环境优越、条件优渥的发达地区工作。青年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强烈的个体意识会造成理想信念弱化、担当奉献精神不足,从而影响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二)缺乏正确清晰的劳动认知

劳动伴随着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变化,离不开人类的辛勤劳作。教育是人类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反哺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劳动也是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生产力的迭代进步,劳动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劳动技能,而是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劳动教育,深刻理解并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日后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奠定基础。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乏、行事功利化、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观念缺乏创新、自理自立能力差、劳动精神缺失等。总体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劳动的清晰认识。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部分学生党员也存在上述行为和表现,这说明他们还未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不深入、在参与公益活动上不积极、在履行党员义务上不主动、在引领发挥上不充分,对于学生而言,劳动是教育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党员日常教育中,能够在思想、精神、技能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有助于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学生党员带头发扬劳动精神的良好局面。

(三)缺少实践活动经历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党支部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开展组织生活活动,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党员的特殊性,一般均为高年级学生,其课业内容繁重、考研和就业压力大、考公和实习占据大量时间,参与集体理论学习、支部实践活动存在局限性。虽然主题党日活动是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是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的重要创新,而为了工作的便利和条件的限制,支部对主题党日活动的设计往往围绕理论学习这种“坐下来”相对静止的方式开展,缺少“走出去”校内外实践活动和结合专业的实践服务活动,又或者组织全体学生党员前往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参观。当然,部分学生党支部会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党员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但存在因为参与人数的限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党员共同参与的情况。这些情况难以满足学生党员的实践需求,长此以往,容易使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对学生党员的实践素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加强均有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党员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义

(一)符合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制订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发展,不仅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也是对德智体美“四育”的有力支撑。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向前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这一重要文化载体,培养大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掌握应有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让“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成为助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劳动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要求劳动教育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生存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辛勤的劳动文化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青年一代是新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关乎着国家、民族、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校对青年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二)符合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落地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打通肌体的“神经末梢”,不能单纯依靠理论学习强化学生党员教育。大学生具有阳光乐观、思维活跃、思想新潮、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缺少实践活动、公益服务的锻炼难以理解政治理论知识,不利于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单纯的理论学习无法凸显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在实践锻炼中发挥自我价值,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出色的完成工作,有助于学生党员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此促进周围普通同学积极向上。实践锻炼、公益服务离不开劳动,更离不开劳动教育,这是对学生党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党员教育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高度融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统筹推进,创新支部党员学习形式和教育方法,打造符合学生党员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增强育人实效,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扎根枝叶茂的良好效果。

三、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

(一)制定计划,完善党员教育机制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党支部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调整党员教育机制,以便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学生党员素养,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制订年度、季度或者月度党员教育方案,基层党委提供实践场地,做好学生党支部各项组织生活的指导工作,统筹协调实践教育平台,根据学生党支部所属专业、学生党员所在年级、实践节点等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不凡的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学习资源,如“学习强国”“党建云”“人民日报”等官方学习平台,为学生党员理论学习提供便利,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线上平台提供的理论补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为学生党员参与实践教育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二)盘活资源,创新党员培养方式

学生党支部在党员教育中缺乏实践活动资源,导致支部组织生活往往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听取报告、座谈交流等室内形式开展,未能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劳动奉献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相结合,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盘活资源,搭建党员教育实践平台,不断创新党员培养方式。

第一,挖掘校内资源,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目前高校设立了不少于32 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还安排劳动月、劳动周等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学校要重视劳动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考量,根据院校特色、专业特点、校内环境资源等系统设置劳动实践场地,如田地耕作、手工作坊、农业大棚、作物养殖、工业制造等,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客观规律,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除此之外,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比赛、校园美化、勤工助学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同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深化校园内涵。

第二,整合校外资源,发挥社会协同育人支持作用。搭建党员教育实践平台,不能单纯依靠校内资源,还要统筹校外各类社会育人力量,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优势互补。一是结合学生党员所学专业,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积累工作经验。二是结合学生党员的身份,与红色教育基地、社区、乡镇开展共建,进行理论政策宣讲,服务人民群众,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到实际生活中。三是政府部门提供实习岗位以供学生党员利用寒暑假开展工作学习,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参与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劳动价值。

第三,调动家庭资源,发挥家校合力作用。学生步入大学,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大多停留在其人身安全、经济状况、在校表现方面,对学生缺少基本的了解,且由于地域限制,家长大多在寒暑假期间接触学生,加之对孩子的呵护,几乎不让他们参与到日常家务劳动中,导致学生缺乏“人生第一课”的指导,未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家长应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参加家庭日常劳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或乡村的志愿服务,尤其是引导学生党员、青年学子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在掌握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扎实开展,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党支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作用,学生党支部由“先进分子”学生党员组成,具有团结联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的作用。目前,在劳动教育全面展开的过程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劳动认知偏颇、劳动教育匮乏等问题,主观上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活动和敷衍应对劳动实践活动等情况,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达到期望目标。学生党员作为校园内的先进群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通过朋辈示范作用有效引导普通学生自愿加入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对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具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工作者要扎实计划并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积极效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正确劳动观,培养学生形成“共同劳动、珍惜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

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共同推进,结合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劳动教育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相结合,对于学生党支部建设、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在劳动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对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高质量发展,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劳动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党员之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