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及其对策

2022-11-08钟明慧李鸿雁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老龄供给农村

蔡 瑶,钟明慧,李鸿雁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39)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发展公共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薄弱点。提升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我国提高农村老龄人文化水平工作的一个重点。当前,国外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上,而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则着重于整个农村的文化服务现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老龄人群体。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农村老龄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解决措施。

一、提升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全面提高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提升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方法

保障好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巩固我国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经过数十年的扶贫工作,在农村地区消除了绝对贫困,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巩固脱贫成果,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老龄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在面对各种潜在风险时的抵抗力严重不足,极易出现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风险。因此,加强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利于增强对潜在风险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提升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乡风文明的核心手段,农村老龄人是农村的主体,加强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这里的老龄人并非仅仅指年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老龄人更应该包括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农村的基本公共文化之外几乎接受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泛老龄化人群。这种人群在农村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特点,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要加强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农村老龄人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法制观念,形成“除陋习、讲礼仪、重孝道、睦邻友好、懂法制”的新型乡村风尚。老龄人是乡村中极为重要的群体,将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好,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广泛化和全面化具有着重要作用。

(三)提升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精神文化上的满足日益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标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向善发展,农村老龄人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文化生活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不同于城市的老龄人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当前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并不能满足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要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农村老龄人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农村老龄人实现从物质富足向精神、物质双向满足。

(四)提升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消除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上。从统计数据看,2013—2016 年我国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差距在5 倍左右,远远高于城乡收入差距。在乡村文化供给体系中,贫困地区有较大欠缺。贫困地区不仅物质贫困,文化更是贫困。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抽样调查,农村人口的闲暇时间增多,约六成农民一天的平均闲暇时间在3 小时以上。但文化消费层次却较低,有81.56%的农村人口选择看电视,45.57%的选择打牌。传统的打牌看电视的时间利用方式仍占据着农村老龄人的大部分空闲时间,文化消费在农村老龄人整体消费中的比重较低,城乡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差距极为明显。通过不断完善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老龄人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之间在文化服务上的差距,使农村老龄人也能享有城市老龄人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的力量。

二、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困境

进一步加强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结合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困境在于以下方面。

(一)服务投入少,供给总量不足

相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老龄人来说,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老龄人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总量更少。全国公共文化投入地区差从2000 年的1.457 1 扩大为2015 年的1.562 6,即31 个省域绝对偏差值的平均值从45.71%增大为56.26%,扩增7.24%。同时,有19个省域文化投入地区差扩大,只有12 个省域文化投入地区差缩小。这主要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就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老龄人的公共文化供给中来;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因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不能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二)供需错位,农村老龄人满意度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老龄人的文化服务需求也在不断被释放,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了极大地完善。以山东省某市为例,“十三五”期间,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 013 个,文化小广场达到5 060 个,农村书屋等也发展迅速。但伴随着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老龄人满意度并没有同步提高。以山东省某地的农家书屋为例,58.7%村民不知道本村有农家书屋,25.1%村民没去过本村的农家书屋。究其原因,农村书屋提供的书籍与农村老龄人真正需要不相符合,农村书屋的书籍多为宣传农业种植技术的,而农村老龄人由于有着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对此类书籍不感兴趣。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推动,农村彩电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书屋书籍与送戏下乡的电影内容存在着极大可替代性,因此农村老龄人前往农村书屋相对较少,而通过在家看电视获取自我感兴趣内容的知识和信息的比较多。传统的文化服务与新的电视互联网内容也存在着差异,相较于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往往伴随着科学普及和教化作用,对农村老龄人的需求考虑较少。因此,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很难符合老龄人的客观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由于服务供给的错位,加上电视互联网的冲击,导致农村老龄人对当前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供给的满意度不断降低。

(三)获取途径单一,服务易被中断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上,造成文化供给产品的不足,很难满足农村老龄人的文化需求,加上农村老龄人对农村书屋、送戏下乡不感兴趣,导致了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获取途径的单一性。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自然环境变化性大的因素,也导致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处在不稳定状态。当前农村老龄人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多为当地政府提供的基本服务,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取途径呈现单一性。这种单一的文化服务供给会造成文化供给的持续性得不到保障,如果政府的文化供给渠道受到阻断时,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就会受到中断。

(四)地域差距大,不同地域获得的服务差距大

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存在着巨大差距,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龄人获得的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现存文化资源明显多于内陆地区。这主要是沿海地区开发较早,因此存在的文化遗产更多;而内陆地区,位于闭塞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所以自身文化资源较少。第二,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在经济发达的乡村地区,往往都有祠堂、文化站等基础公共设施,村集体都有着足够的资金去修建公共设施,如文化广场等;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村集体,虽有着修建文化设施的愿望却往往因经费的不足而罢休。第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老龄人的孙子孙女往往都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因此他们有着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文化活动中来,如参加歌舞队等各种兴趣活动。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老龄人往往都要承担抚养孙子孙女的任务,加上繁重的农业生产和不够宽裕的经济条件,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文化活动中。因为上述的三个原因,导致了沿海地区与内陆落后地区农村老龄人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差距。

三、解决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短缺的对策

针对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短缺现状,需要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利用多种手段协调区域差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盲目供给向按需供给转变。

(一)开发存量资源,增加供给总量

在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供给中,不仅要引入外来的优秀文化,更要善于发掘本地区的现存文化资源。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包括衣、食、住、行、耕、读、传,其中,衣、食、住、行体现着乡村生产关系和精神风貌,耕、读、传是乡村生产形态和教育形态。乡村振兴的推行赋予了这些乡村文化资源新的发展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从而为农村老龄人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供给。对来源于本地区的文化服务,农村老龄人往往会具有天生的认同感。因此,将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将会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供给,也会丰富和补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

(二)多方面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

与城市老龄人相比,农村老龄人在面对公共文化服务时常表现出低参与性和弱主体性,只会作为被接受者。而由于基层政府与群众联系的不够紧密,造成政府对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把握不准,表现为农村老龄人在面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时参与性不高。当前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供给来源为各级政府。以政府为主的供给模式会造成供给内容过于形式化和固定化,不能充分了解本地方的风俗习惯和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造成“大锅饭”的局面,以至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性降低。因此,要把供给主体多元化,引入专业的公司,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农村老龄人打造差异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三)畅通渠道,促进文化资源跨区域调配

文化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均,是在很长时期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应加快文化资源由富集地区向稀缺地区调配,增加落后地区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方式是将资金、文化工作者分配向经济落后地区。一方面,国家应着重关注落后地区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发展给予资金倾斜,加强落后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支持发掘农村的隐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点对点的帮扶工作,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结成友好村落,相互了解、交流对方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对方公共文化服务经验,组织文化联姻和互派参观交流小组,逐步实现落后地区的文化振兴。

(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供给结构

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受制于农村人口规模和分布条件,不可能在最基层构建完备全面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如果盲目在最基层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将会造成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必须按照多层次的原则构建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最基层的村级,可以建设文化小广场、农村书屋等服务对象较有限的文化设施。而在乡镇一级,则可以建设文化公园、展示馆等较为大众的文化设施。在县级则可兴办老年大学、博物馆等大众文化服务设施。以歌舞队为例,村级可以组建歌舞队,而乡镇则可以举办大型歌舞赛事。总之,要按照服务人群的多寡合理分配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层级,增强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推动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结语

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村老龄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增加农村老龄人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农村老龄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老龄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让他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有丰富精神生活,以提升农村老龄人的幸福感。这是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老龄供给农村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