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教育研究

2022-11-08贾素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贾素波

(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主体。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所形成的主观反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国家统一完整的认同感,自觉为构筑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献计献策,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是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五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牢固树立爱国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家庭成员的关系;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中华各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的关系有正确的把握,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工作成功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在历史发展的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遵循,外化为自觉行动,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担当使命的本质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历史沿革、提出过程、基本内涵、价值意义与路径建构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加之,受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责任担当缺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扭曲,甚至危害国家统一安全。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使命担当意识,从而明确自身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去;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其价值遵循、外化为其行动践履。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追寻全面发展的关键要求。

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否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导致大学生对近代革命历史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不利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意识的培育。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导致大学生缺乏对革命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认同践行,难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进而否定党的领导,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对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成就的正确认知和评价,导致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危机,对党的执政以及中国道路的认同产生动摇,以致大学生难以坚定对中国伟大事业的信心,不利于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自信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西方多元思想文化渗透的挑战

其一,在西方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强调我国各民族的差异性而忽略统一性,从而更加注重其民族身份,形成狭隘的民族认同,在认同意识上架空和虚化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利于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其二,西方多元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提出了挑战。西方多元主义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统一的普遍规律的存在,使得一些大学生高度认同民族文化,从而存在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难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其三,多元文化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因为多元文化会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进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如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学生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甄别的能力又极为有限,这便会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的难度。

(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即整个社会的精神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许多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主要包括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等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落差,从而认为没有公平享有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福利,却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发展代价。这种失衡感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民族政策及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认同和不信任,少数人的民族分界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我认同高涨,对本民族的权利、地位和利益更加关注以至于使中华民族存在被淡化和虚化的风险。

三、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建构

现实路径的建构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及现实困境充分探析基础之上,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必须从抓好思政课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三个方面发力实现。

(一)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是育人育才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要通过教学内容、方法和实践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第一,从教学内容来讲,结合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七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讲话、会议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题内容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二,从教学方法来讲,根据学生兴趣所在,将学生关切的热点话题与思政课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有效性。打破传统课堂授课的束缚,通过互联网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新平台,使思政课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深入思索。第三,从实践活动来讲,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征文和辩论比赛、演讲活动、知识竞赛、文化艺术作品展示(包括绘画、摄影、微电影、短视频等),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依托的民族特色活动,形成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在全社会、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爱国素养的形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意识,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融入个人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中,将爱国素养转化为真正有效的理性爱国行为。其次,要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借助包括横幅、展板、海报和广告牌等各种载体,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短视频账号和公众号等网络资源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宣传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最后,还要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先进模范,并通过宣传和弘扬先进模范的相关事迹,形成全民向模范学习的良好风气,进而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开展。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建立起课程之间的脉络并以多重视角讲授、阐释。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中华民族观的价值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从专业课中发掘隐形而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引入人文情节和思考,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知识。”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所在,以作品、事件、人物等为切入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课教学内容相糅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