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路径

2022-11-08熊丽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龙江思政课思政

熊丽英,王 炜

(1.广东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2.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生生不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凭借顽强意志,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龙江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将指引黑龙江高校学子赓续红色血脉,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一、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性耦合研析

人无精神不立,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事业,让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龙江精神是党领导龙江人民在黑土地上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创生而来,其内涵概括为忠贞爱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实事求是和无私奉献,其精神特质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天然耦合,是指引龙江学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万能钥匙”。

(一)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政治信念教育本原耦合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也是科学的信仰。它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其本质具有政治属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作为主体,解决好教育客体政治信念与国家政治体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培养好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龙江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展示的精神力量,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取向之一。东北抗联先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怀揣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在白山黑水间长期顽强对敌斗争,用鲜血熔铸成伟大的抗联精神。凭借这种精神,东北抗联成为一只钢铁队伍,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涌现出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一批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坚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政治素养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让大学生自觉提升政治认同和选择标准,并与党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龙江精神和高校思政课具有一致的政治属性,并体现在政治认同上。高校思政课满足人的政治化属性,龙江精神内核蕴含政治属性,这也证明了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实现政治信念与教育本源耦合统一。

(二)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理念教育认同耦合

所谓“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于主体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研究的基础,其要传达好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导向,还要满足受教育者需求,更要把握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回应时代呼唤。当前,高校思政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就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引领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进而巩固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迎合了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理念,其精神实质是高校思政课宝贵的教育资源,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北大荒历经70多年的耕耘建设,早已成为今日之北大仓,已然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当年十万转业官兵以及数十万支边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了这片荒芜的黑土地,几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锤炼出具有历史和时代特色的北大荒精神。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以及尊重科学、勇于开拓的进取意识,高度匹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价值需求,是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价值理念的高度耦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积极导向,从而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文化自信教育内涵耦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其重要内容及目的。高校思政课凝结着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成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就要深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并结合当地实际整合精神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涵概括来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简短的八个字却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的高度凝练。半个世纪以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蕴含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朴实的爱国情怀、科学的求实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其高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后,不断丰富拓展着思政教育内涵,而且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所体现的时代价值,也正在引领大学生锐意进取,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困境厘析

龙江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内涵价值,深挖和应用好龙江精神资源,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之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效度。但是当前学术教育界对龙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研究稍显不足,在融入方式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而且校地联合开发实践育人资源还有待加强。

(一)精神内涵挖掘不足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地方宣传部门就已经开始研究龙江精神。截至目前,虽然研究部门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有了较大发展,也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还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和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需要。首先,从知网、万方等资源库中搜索载有龙江精神论文的期刊,发现论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比例还是偏低,对龙江精神链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研究少之又少,这说明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足。其次,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高质量的核心论文和硕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偏少,研究问题的学理性和系统性较低,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再次,研究龙江精神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的比例较低,没有实现研究成果与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关联。

(二)融入方式创新不够

虽然高校对龙江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方式不断进行尝试,但是存在“强融”、“硬融”的现象,缺乏创新高效的融入方式,从而使得大学生对龙江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满意度降低,导致龙江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预期效果不足。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整合好龙江精神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工程,教师在课程融入时随意性太强,缺乏必要的评估;再者,融入的教学设计没有结合时代特点,没有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新的“口味”,部分思政课教师依然是灌输式的说教,不能情景再现式地阐释清楚龙江精神背后的“故事”韵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

(三)实践资源整合不力

龙江精神产生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感人的“人、物、事”,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宝贵的实践教育资源。虽然各地区都建立了地方优秀精神研究所、纪念馆、博物馆等研修教育实践基地,但是缺少校地深入融合共建,这就导致各地区具有丰富的一手实践资源而缺少学理性凝练。而高校处于“少米下锅”,无法形成学行并重的教学体系。这种半割裂的形式很难发挥出各自优势,势必造成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环节为了教学实践而实践的后果,从而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大学生也对这种象征性多于教育意义的实践环节不以为然,久而久之,会引发大学生对龙江精神的记忆危机。

三、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路径探析

黑龙江省具有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特色优秀精神资源,这些精神动力不断鼓舞着龙江人民勇于拼搏、艰苦创业,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如何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当中并做好转化传承,已成为摆在思政课教育者一项重要课题。

(一)深挖龙江精神“富矿”,内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

龙江精神发源于黑龙江省人民革命建设演进中产生的优秀龙江文化,是党领导龙江人民在伟大实践中浇筑而成,对黑龙江地区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龙江精神资源强大的引领力可以推动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对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深挖龙江精神内涵,在其基本内核上创新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动能”。这些精神“富矿”的合理开发必然将成为高校思政课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而且高校思政课可以对龙江精神赋能传播,实现龙江精神传承和扩大影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但是,在龙江精神挖掘赋能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历史思维、去伪存真、防止虚无主义,要探究内核、立足于龙江文化本身,方能得到真正发展。

龙江精神内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这一过程,是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凝结力量,反复论证素材。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要选择的教育素材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还要保持素材内容真实准确,做到拿不准不讲,不随意应用未证明的素材,并要引用适度,切忌冲淡主题、喧宾夺主。再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把自身打造成高级“大厨”,要懂得利用好龙江精神资源这个鲜活“食材”,为学生呈现一份饕餮“盛宴”。丰富课程内容更要提升课堂穿透力,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对龙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不会产生违和感,从而让其产生感悟和认同,进而达到内化于心的作用。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准确对接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需求

在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精神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趋势。高校思政课要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需求,就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中“八个相统一”的逻辑思维,以大学生精神需求侧为目标导向,以改革教育教学供给为手段,防止出现供需错位现象。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由一维转为多维,要从学科知识和价值塑造等元素进行评测,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大学生精神需求细分成多类。思政课教学要从“漫灌”到“滴管”转变,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建构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让时代性和历史性相融合。在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大学生真正精神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精神素质,精准供给高校思政课程。再者,龙江精神资源在供给高校思政课时要把握好“质”和“量”的关系,要做到同步提升,要杜绝“精神多了无精神”的陷阱;在高校思政课中要围绕需求精练表达龙江精神,使其容易深刻记忆,内化于心,让其成为大学生人生轨迹中的精神坐标。最后,龙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要向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转变。当今大学生审美向度与过去大不相同,这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教学话语体系要“声”入人心,必须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使用大学生愿意接受的流行表达方式,打破沟通障碍,增强授课艺术性和趣味性,提升思政课程“言值”,在潜移默化中将龙江精神植入学生心中。

(三)构建高校与地方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基础工程

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求校地双方坚持全面整体横纵向连续的联动机制,构建好育人联动基础工程。首先,研究龙江精神是地方政府和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两者要创设研究平台,确保龙江精神资源合力开放利用。研究平台要具有开放性,积极引入社会学者和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其中,并随时公布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环节。高校还要鼓励教师围绕龙江精神申报科研、教改项目,达到以研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再者,校地双方还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因为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育人重要环节,搭建各地龙江精神实践育人基地是龙江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地方文化部门要与高校建立对接协作机制,以便将沉默的龙江精神资源变成立体生动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资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经费投入,扩大实践教学学时数,让学生学习方式从只闻其说的封闭式学习到身临其境的开放式学习,还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外化于行的龙江精神“宣传员”,从而形成良好育人格局。最后,校地双方可以利用新媒体创建龙江精神资源网络库,以此来打破时空局限,弥补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覆盖面的瓶颈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云参观”的形式感受了解龙江精神背后故事,这种代入感能够起到良好育人实效。

(四)革新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

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形成常态化的关键是坚持创新思维。为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龙江精神产生交集,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育人模式,立体化思政课育人场域,避免课堂教学表面形式化,而且还要将龙江精神“盐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之中便于学生自然吸收。首先,创新育人机制,以便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并且落实落细。通过利益驱动杠杆,将龙江精神教育纳入高校培养方案,并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奖因素之一,实现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捆绑,发挥机制引导作用。其次,运用“大思政”的育人模式,将龙江精神不仅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还融入到高校生活之中,即将高校思政课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N课堂”,多课堂之间做好逻辑联系承接,多维营造龙江精神育人场域,让学生浸润其中、历久弥新。最后,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保证前沿新颖性。高校思政课堂要线上线下结合增强时代吸引力,利用好大数据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遴选优质龙江精神素材,在丰富教学案例的同时通过“微窗口”不断推送,让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更好内化龙江精神育人精髓,从而达到龙江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龙江思政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