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怡职教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劳动课体系构建研究

2022-11-08周嘉懿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课职教劳动

周嘉懿 邓 飞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30131)

劳动在人的存续和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反思,劳动课及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也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高职作为与职业实践最为紧密关联的一种教育,在塑造人、培育人方面,更离不开劳动教育。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新型劳动观对于劳动范畴有了新的界定,其不再仅仅局限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是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而加入了新时期有关创新创业创造、社会实践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现代服务能力技术等元素”。楚怡职教精神作为对职业教育的精神诠释,与新时代的劳动观内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以“爱国、求知、创业、兴工”为核心的楚怡职教精神是湖湘职教人拼搏、坚守而垒筑起来的精神丰碑,是一种价值引领,将其运用并贯穿于高职劳动课体系打造全过程,对于培育具有高素质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要贯穿高职劳动课的始终

劳动者,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多工作在基层和一线,能够让他们坚守始终、无惧困难、拼搏创造的就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以及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

将“爱国”贯穿于高职劳动课,要通过主题班会、理论专题授课、课程思政等方式,讲好楚怡职教的缘起故事,将陈润霖等湖湘职教人的理想和不懈追求与劳动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懂得职业实践与报效祖国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故事、聆听故事中了解楚怡职教精神、厚植楚怡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将“爱国”贯穿于高职劳动课,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兴趣与立志报国统一起来,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开设劳动课时,积极从楚怡职教精神中挖掘当时的专业建设资源,讲授好专业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通过将当时的职教兴国和新时代的职教强国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在传承楚怡职教精神中把握好新时代职教强国方向,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协调,在坚守职业强国理想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将“爱国”贯穿于高职劳动课,要广泛地开展劳动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感悟楚怡职教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湖南的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省情,将自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责任与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要在劳动的过程中促进个体求知

劳动是一种人本身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是人的自觉活动,脱离了劳动,人无法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将人的外在行动与内在意识进行了有效联结,在现实生活中,只谈理论不讲实践,或者只讲实践不联系理论都是有违认识规律的,在楚怡职教历史上,陈润霖所主张的“在干中学,为干而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典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是一个 道理。

促进“求知”,要在劳动课中突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视角。劳动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培养人,人是具有自主自觉意识的,因此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职业出发开展好劳动实践课,突出职业特性,系统设计高职劳动教育实践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从而形成劳动实践与专业课认知之间的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

促进“求知”,要在劳动课中传承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旨在服务社会、有益于国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因此,要将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融入劳动课程设计中,以“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为落脚点。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劳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发展问题,例如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设置乡村振兴、城镇化、饮用水安全等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问题和有益解决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在劳动教育中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本领和技能的同时,将自身的劳动素质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创新思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个人价值。

促进“求知”,要在劳动课中引入产学研的系统过程。未来社会,劳动不再是简单地“打扫打扫卫生”,也更不只是“钻研钻研工艺”,高科技、高智能、高整合性的劳动将成为趋势,为了适应趋势,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更需要加大创新型、前沿型、科技型技术技能设备的产学研。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将信息技术与民生工作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与相关企业合作,师生协同配合,在智慧养老与管理方面,创新研发出“智能康复”“远程报警”等产品,学生在参与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性思维,而这些恰恰都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 素质。

三、锚定劳动课程与创业教育关联点

在高职学生学习的众多课程中,创业教育与劳动课是密切相关的。首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企业家的实践品质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次,两者都是“培养人、塑造人”,在教育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立足点;最后,两者具有互融性,创业本就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劳动,而广义劳动也包含了创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促进就业创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在高职劳动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在育人理念上有突破,要对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把对劳动教育中的浅层次理解提升到新的高度,劳动教育不仅有简单的形式,更包含多种类型劳动的复合形式,系统的劳动教育要与普通的劳作有所区分,如果不能在理念上与时俱进,那必然会导致学生劳动教育规则和结果的单一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进一步在理念中挖掘劳动教育和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和价值性,防止造成育人片面化,使得劳动教育陷入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继而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增强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本领。

在高职劳动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社会协同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仅把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价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其他理解,如情感体验、价值认同、个人塑造等不加关注或关注不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针对学生劳动教育上,较少借助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如未充分与社区、公益组织、企业等展开合作。可以说,在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方面,引入社会化资源的多元主体协同越来越重要。为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拓展社会化资源渠道,依托更加具有前景性、创新性的创业项目,激发企业、科研机构、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的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意愿,从而形成推动高职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合力。

在高职劳动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完善当前的课程体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建构,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是将劳动课独立开设,在内容上大多是简单地“叠加”或者“嵌入”,要么偏向理论,要么偏向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机制建设。为此,在高职劳动课与创业课程融合设计上,要改变以往章节式的课程授课模式,采用模块化,将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内容契合点进行打乱重组。此外,还可以在创业课程中单独设置劳动课模块,以企业家创业案例、视频等资源为依托,讲好创业故事,渗透劳动教育。在模块设计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选材,按照难易程度递增的规律,强化实践内容编排,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意识和创业能力等训练。

四、以劳动课程培育人才的兴工品质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爱国的教育家为了适应和满足中国工业发展的需求,致力于实业救国,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需求所匹配的职业教育范本。何谓兴工?简单来说,兴工就是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工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到2025 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2035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由此可见,现代化的工业一直且必将在一个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关系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此在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兴工品质培养。

在劳动课中培养高职学生兴工品质,要以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为锤炼点,将所学专业与中国制造联系起来。对于理工类专业学生,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中懂得将自己的才能运用到工业发展中;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劳动课中的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明确兴工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在劳动课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兴工品质,就是要积极开展精神培育,具体而言就是各个高职学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特质,将工匠精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活动、品牌、主题等,如可以举行工匠大讲堂、劳模见面会、楚怡工匠评。

在劳动课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兴工品质,既要坚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简单地“流流汗”中,更要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动动手、转转脑”中,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兴工情怀,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兴工品质,从而不断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

五、实践与反思

以楚怡职教精神引领高职劳动课改革,让高职劳动课更能具有职业教育的本真和灵魂,让高职劳动课在塑造学生技能、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样的理念不单有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还使文化传承的价值也得到弘扬。

在楚怡职教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劳动课体系的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劳动课程理念、劳动课内容、劳动课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再造。

在劳动课的设计理念方面,要将“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职教精神作为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爱国彰显的是劳动精神面貌,求知体现的是劳动的知识学习,创业拓展了劳动的价值取向,兴工拔高了劳动的技能水平,“爱国、求知、创业、兴工”在一定程度上与《意见》中的相关要求相互呼应、相互融合,破解理念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

在劳动课的内容设计方面,“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职教精神是良好的黏合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高职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关联起来。爱国具有鲜明的德育价值指向,求知符合智育的要求,创业和兴工很好地将学生专业与劳动教育实现了有效融合,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楚怡’”职教精神内涵中不仅体现了从技艺和知识方面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率,也充分展现了要从品德方面来加强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楚怡职教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精神谱系之一,其所具有的人文情怀、特殊内涵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因此,在课程内容上,“爱国、求知、创业、兴工”既是彼此独立的,又是立体统一的;既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能够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

楚怡职教精神强调“躬行实践”,提倡“在干中学,为干而学”,劳动课本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学习并行的课程,不同类型的劳动,其过程也各有所区别,但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接受学习和教育,完成个人认知建构、价值澄清等。因此在劳动课的评价体系方面,“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职教精神更适合过程性考核,这与劳动课性质是相一致的,这就要求评价要素要多元,要体现在道德、知识、情感、技能、态度等方面;评价方式要动态,要涵盖定期评价和随机评价的结果,要体现阶段评价和终结评价的完整性;评价方式要综合,尤其是对指标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考试代替,要引入谈心谈话、发表感悟、书面汇报等方式,从而确保评价的客观、有效。

猜你喜欢

劳动课职教劳动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太闲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