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2022-11-08张慧惠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张慧惠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交融越发密切。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各种场合,面对各个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采用恰当、得体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表达方式、风俗习惯等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其英语水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显然逊色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正因如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更应该受到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重视,加强该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的概念也有所区别。目前,有关ICC 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并没有统一定论。Brown(布朗)将ICC 定义为:在某种语境下,让学习者具备人际交往中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Byram(拜拉姆)对ICC 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认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可以流利地使用外语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沟通。Chen(陈)、Starosta(斯塔罗斯塔)两名学者提出,ICC 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协调好双方文化身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目前,国内探讨ICC 主要以外语教学为基础,立足于中国国情。有学者认为,ICC 主要由四种能力系统构成,分别是情感与关系能力系统、交际方略能力系统、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也有学者认为,ICC 主要包括两种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前者指的是对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敏感性、宽容性;后者指的是语言能力、策略能力、语用能力。还有学者认为构成ICC 的能力有三种: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

评判、衡量一个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参考以下三大维度的指标。① 敏感性:学生在表层上和深层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程度。② 宽容性:学生对文化差异秉持何种态度,或仇视,或厌恶,或尊重,或理解等。③ 灵活性:学生是否能够参照双方文化差异背景,灵活调整跨文化交际行为,以减少因为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

鉴于以上三大维度的考量,在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素质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间的生活方式差异、世界观差异等只有以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载体和工具,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文化教育,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理解和认知,以排除文化差异障碍,提升新时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与 能力。

二、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① 能够增进学习效果。在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应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目的,它既可以有效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交际意识的培养了解更多国家的宗教、人文、生活习惯等,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于文化而产生的,学生想要真正学好跨文化交际课程,就必须多多研究西方文化,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正确且得体地得以运用。

② 能够提升就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外工作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相关人才来从事,以便与国外工作人员间交流技术,提升我国的生产力、竞争力,因此具有专业素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就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需求之一。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准确、自如地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难以将英语作为语言交际的工具进行跨文化交流,表现为对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不了解,有时甚至会误用不该用的词汇、短语及语法等,这是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难以胜任相关工作,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对此,为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并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跨文化交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工作。

三、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ICC 存在的问题

① 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意识已基本成熟,只有他们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真正有意义。相反,如果学生比较排斥或者不够重视,那么再科学、再合理的培养策略也只能流于形式。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是没有强制性的,全凭学生的自觉自愿。高职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兴趣并不浓厚,即使参加也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比如为了积累学分。

② 跨文化交际知识欠缺。ICC 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在准备阶段,应该让学生对ICC 的概念、内涵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也组织了与之相关的多元化的跨文化活动。活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许多活动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仅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基础知识,许多高职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尚且不足,对他国文化更是一知半解。文化知识的欠缺,让学生在跨文化活动中很难有所收获。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中国以外的文化知识的了解水平,还停留在“普通”“基础”的层次。[这种情况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有关,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课程,涉及国外文化知识的内容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发展。

③ 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少技巧性。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特定的情境、语言环境中来培养和训练,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还不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锻炼平台与空间。很多学生即使已经具备了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各种跨文化活动,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真正将这种能力用于生活、人际交往仍然十分生疏。从生活层面来说,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应用最多的有文明礼仪、聚餐娱乐、表达歉意方面的语言,但高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却很少用到这些方面的交际用语,学生掌握的跨文化语言模式比较规范和死板,对口语化、具有地域特色的交际用语掌握得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语言的运用。

四、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ICC 培养策略

①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①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意识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形成的,不同于专业知识教学,“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讲解,而是需要老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历史故事等,让这些跨文化知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② 在第二课堂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元素,第二课堂包括美文欣赏、话剧、影视欣赏、诗朗诵、配音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文化元素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老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③ 开展跨文化专题讲座,每次讲座以某个国家、某种典型语言作为主题,直击学生感兴趣的文化领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迁移能力,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② 提高老师的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老师是教学模式的决策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老师本身都缺乏跨文化素养,那么跨文化内容的教学也就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弥补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老师的跨文化素养。① 补充外教资源,构建“一带一路”高校合作联盟,促进高职院校的老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师之间的交流,聘任外教老师,定期组织文化沙龙,向学生介绍本国的宗教信仰、饮食特色、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提高高职老师对多元化文化的认知、应变和识别能力。② 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课题,把“一带一路”作为专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高职老师积极申报研究课题,组织专题研讨会,与外教老师间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研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③ 为高职老师提供外出访学的机会,构建“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跨文化交流机制,选拔优秀的教师外出访学,感受他国文化,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跨文化素养。

③ 创新跨文化教学模式。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单向的、被动的,以“填鸭式”为主,显然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需要采用“主动探索式”的教学模式,老师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采用任务式、案例式、行动导向式、仿真式、情景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跨文化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开展跨文化项目,推行“课堂走入企业”“学生走入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和“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企业中,并进行“顶岗实习”,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用性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于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五、结语

对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要想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实现跨文化交际并非易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一项持久、系统的教育任务,老师需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开展教学活动,重视教学活动与跨文化知识的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跨文化活动,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平台,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跨文化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 保障。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