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人才培育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2-11-08杨艳红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旅院校人才

杨艳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018 年3 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任务和学术研究命题,受到学者的热切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必然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作为文旅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亟须厘清文旅融合新背景下旅游人才“新需求”,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以适应旅游转型升级的需求。

一、文旅融合的提出及其与旅游人才培养的关联

1. 文旅行业革命性跨界融合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求层次也更高。当前,文化和旅游带来巨大经济社会价值的同时,已然成为我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产业。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各级旅游局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当前,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原有文化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现有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2. 优秀旅游人才是推动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市场推介、资本投入、产业平台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旅游人才队伍也是关键。文旅深度融合需要旅游产品、项目设计、营销推介、监督管理等方面都培养大量专业人才。现阶段,高素质旅游类人才俨然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旅游类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要在引进旅游类高端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方面发力,强化人才保障。

3. 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是适应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

传统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门槛相对低,也较为单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知识体系、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在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数字文化旅游、卫生健康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科技旅游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链,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为旅游行业提供更为专业和更为高质量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困境

1. 专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问题

当前,文旅高等教育在传统学科门类的限制下,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低,单一强调专业技能的教育理念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高职院校要为旅游产业持续输送对口的人才,需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从制度机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发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的“期待”,为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2. 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旅游人才面临“提质”问题

当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与旅游产业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并呈现出深度互动融合的发展态势,这一阶段文旅行业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变高,对既懂旅游又懂文化的复合型文旅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旅游高职院校由于定位发展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人文素养面临“提质”;另一方面,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行业对旅游业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院校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创意意识、文化和艺术修养、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还面临“提质”。

3. 毕业生职业认同感低,旅游人才面临“流失”问题

旅游类人才流失受到多个因素影响:一是目前国内旅游行业整体薪酬待遇水平、福利缺乏竞争力,对于一线员工而言,旅游类人才毕业后坚守对口专业的工作动力不足,流动性较大;二是从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就业门槛等多方审视,旅游专业毕业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导致旅游行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较为匮乏;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文旅从业者就业具有不稳定性,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文旅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一线从业者转行业人员较多。现实存在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市场旅游类人才缺口大,企业招不到人,或是招到的员工素质又不高。

4. 旅游人才培养全程育人的主体存在“单一”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旅游类人才的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直以来,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所以在这一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文育人涵养力较为缺乏。比如,校内有关专业技能型的实践活动丰富,但涉及人文素养的读书会、书法大赛、演讲比赛、文艺活动、法制宣传周、党史知识竞赛活动较少;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形式较单一,内容不够新颖,以至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旅游类毕业生就业后,企业提供的有关文化素养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自身对于提升人文素养的积极性不高。从整个旅游类人才培养的环节来看,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1. 厘清旅游人才“新需求”,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核心挑战是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升,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旅游行业人才。”因此,厘清旅游人才新需求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方向,把握好这个问题才能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培养方向方面,学校要精准对接行业标准、企业要求,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洽接市场需求,全面调研各省文旅人才情况和行业需求,对人才缺口和学生能力短板要有清晰的认识。为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同向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坚持“按需设专业、对标建专业、集群强专业、适时调专业”的思路,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文旅行业人才需求相衔接。在教育培训方面,要针对旅游行业需求开展市场化培训,避免专业技能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在课程开设方面,高职院校要针对当前旅游业文旅融合以及旅游企业有关人文素养重点内容开设选修类课程,增加文旅融合的课程开发,提升学生文旅融合素质的培育,立志把学生培养成职业素养好、综合能力强的旅游人才。

2. 树立产教融合“新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重点突破

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对行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产教融合以实训平台和合作项目为载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能结合教育资源、文旅资源优势,将教育、人才、产业、创新创业等各环节紧密衔接,为旅游人才的培育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文旅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不断转型升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产教研”与“产学研”融合,能够提高育人协同性、契合性和实效性。在硬件方面,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质实训平台和示范实习基地是基础,要注重与文化、数字、科技、文化等旅游新业态相关企业在共建相关专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短期集训和实践教学等方向展开深度合作;利用好“双导师”制、实践基地制、实践项目制、创新孵化园等载体。其中“双导师”制即在校期间学生拥有学生和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学习和培训在学校、企业交替进行,毕业后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角色转换,可以为行业提供优质服务做好准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将企业需求纳入人才培养环节,明确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牢牢把握文旅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破解产教供需矛盾。

3. 打造文旅融合“新课程”,提升旅游人才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旅游类人才要展现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需要自身懂文化才能更好地传递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重视文化和历史相关的课程开设,增加历史和文学的学习内容,使旅游服务过程中能够凸显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代游客对旅游资源背后文化的需要,凸显旅游文化的魅力。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人文素养水平,加强跨省、跨院校文化类课程师资共享,编写配套适合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文素养教材。在课程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角色中亲自体验,理解知识、增进情感、提升能力。比如导游专业学生,为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就需要创设情境,将自己转变为游客的角色,以游客的心理感受去感知。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方式,能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良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考核上,要避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以往主要以期末开卷、闭卷考试为主,过多注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实践能力考查的情况,应从多维度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举办系列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旅游类高职院校高品质文化活动品牌,注重人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提升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与践行。

4. 抢抓开放办学“新契机”,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接轨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文旅融合、旅游业转型升级对国际化、复合型、科技型文旅人才需求凸显,然而,高校在传统学科门类的限制下,面临原有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等环节与文化产业融合低的局面。为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引领力,高职院校要抢抓开放办学新机遇,拓宽人才培养发展渠道。

其一,高职院校“要分析国际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瞄准技术人才紧缺的国家地区,重视加强留学生教育”,在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双向的开放与合作交流,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其二,高职院校要完善与国外合作院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的模式,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英、日、韩及其他外语语种口译、笔译等旅游人才,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学历。此外,也可以依托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外籍人士以及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组建一支业务优秀的文旅人才队伍。其三,高职院校要主动利用导游、翻译、礼仪、会展、餐饮等专业优秀人才资源,多途径服务国家战略、地区经济发展,比如,旅游类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G20 杭州峰会、大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会议和运动会,为其提供高规格志愿者服务,学生也可以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

5.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开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队伍建设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兴文旅项目培育发展仅仅依靠高校培养人才远远不够,需要多方参与。高校要积极构建政府引领、行业指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全新社会服务和文旅人才培养格局。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文化和旅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在体制机制上破题,将文旅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文旅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减少人才流失。此外,从政策上,还要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文旅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支持各地采取人才引进费、安家补助费以及科研成果奖励等政策,吸引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紧缺人才。高校和企业要在旅游从业人员中积极开展在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蓄水池”功能,提升旅游业人才学历层次及技能水平。

提升文旅人才培养质量、留住高层次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只有构建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育人大格局,才能深化教育教学、战略规划、产业升级、科研创新研究,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结语

面向未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文旅人才,高职院校在文旅人才培育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为国家文旅行业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文旅人才,需要精心谋划,久久为功,在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抢抓开放办学机遇等方面持续发力。

猜你喜欢

文旅院校人才
人才云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