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

2022-11-08王耕源左亦丹朱克亮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城镇城镇化

王耕源 左亦丹 朱克亮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战略中,教育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两大主要的战略,这两大战略之间互为影响和制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教育发展战略和城镇化道路融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一、教育与城镇化融合的基础

融合的本质是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可以认为,“融合”一词包含了发展的过程和目的,过程是调和或协调,目的是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引用“融合”这一概念,将教育和城镇化两个系统中能够相互交叉重叠、相互影响渗透的要素融合起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有利于教育和城镇化的 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与城镇化的主体

教育是围绕人而开展的一种活动,教育的主体或者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舒志定将教育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改造自身、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胡贵勇认为,教育能够让人在个性、情感、心智和意向等方面获得发展,以培养人为本质的一种活动。杨志成、柏维春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相对于人及社会的有用性。王建华认为人性升华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的其他功能或者价值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黄济认为教育的别的功能、价值的产生得益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发展。

广义的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等,但人口城镇化是基础,其他方面的城镇化是由人口城镇化衍生而来的,狭义的城镇化专指人口城镇化。威尔逊(Wilson)在其主编的《人口统计学词典》里将人口城镇化定义为城镇地区居住人口比重上升的一种现象。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剥离出来进入城镇的非农业生产部门,伴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城镇化包括以人为中心的两种过程:一是量变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与城镇区域扩大和农村区域缩小的过程;二是质变过程,即乡村文化转变为城镇文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人为本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人的福利和幸福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真正目标。

(二)教育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巨大的作用。舒尔茨的研究表明,美国教育投资增长的效率在1929—1957年占国民收入增长的33%。研究发现日本受教育者对GDP 的贡献大致为,58%的GDP 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其余38%和4%分别由受过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中国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50 年到1978 年为20.9%。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来实现的。林勇认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事业的巨大投入,包含对教育活动、基础教育设施和科研活动等的投入,会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经济增长;二是教育消费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完善,增加社会总需求。乐菲菲在总结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指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不同种类的教育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不同技能的人才,同时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其投入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部分。俞培果、沈云等则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结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上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投入,这种投入会对经济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直接作用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刺激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提升刺激经济增长。从微观上看,主要表现为企业用人的职位和薪酬跟相应的学历有一定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城镇化与经济的关系,大多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呈正向的相关关系。

兰帕德(Lampard)通过研究美国1750—1950年的数据,认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穆玛(Moomaw)等认为城镇化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麦考西(McCoskey)等通过对22 个发达国家和30 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分析,认为城镇化与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亨德森(Henderson)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DP 的相关系数维持在0.85。贝蒂内利(Bertinelli)等对39 个国家1960—1990 年的数据采用半参数法进行研究,发现城市聚集于经济增长呈“U”形关系。张平、陈昌兵通过对38 个国家1976—2007 年的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与人均GDP 呈正向关系,并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朱孔来等研究中国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项本武等对中国29 个省份1995—2010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率每增长1 个百分点,伴随经济增长2.33 个百分点。张志勇等在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时,以山东省为例得出结论,城镇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1.99 个百分点。

二、教育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教育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新的问题

教育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围绕教育资源的配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1.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新的挑战

城镇化发展对基础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镇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闲置。造成城镇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其子女跟随进城上学;二是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城镇学校吸引部分农村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到城里上学;三是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城镇学龄人口数量会进一步上升,也会加剧城镇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四是教育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城镇化的步伐,使得城镇教育资源在短时间内难以应对城镇学龄人口数量增加的局面,比如学校的规模、学校的建设规划及相应的就读政策等。以上这些因素造成城镇教育的需求大于供给,出现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资源出现相对闲置的状况。所谓教育资源闲置是相对的,以教师资源为例,有些农村地区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教师质量都是不足的,所以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相对闲置指的并不是全部农村地区,因为有些偏远的、条件艰苦的地区还是很缺教育资源的,尤其是教师资源。农村地区出现的教育资源相对闲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读,减少生源;二是城镇教育质量优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家庭条件较好的选择将子女送到城镇去上学;三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农村多生、超生的现象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导致学龄人口减少。

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高等教育分布不均。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大城市,而广大的地区高等教育分布少,对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一些脱轨现象。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城镇化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与城镇化发展进程相结合,以至于有些专业受到冷落,以及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三是高校为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进作用不足;二是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基层、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缺乏了解,很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这实际上是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3.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结构如果不随之进行调整就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这种由于教育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问题在职业教育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滞后的教育结构影响了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结构的匹配,使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

(二)新型城镇化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新型城镇化最早的根源,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使用“新型城镇化”一词。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概念的延续,从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上讲是没有区别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理念和传统的城镇化有所不同。单卓然、黄亚平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城镇化发展因为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因城镇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需要解决;三是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成果;四是有助于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仇保兴认为新型城镇化需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从城市优先转向城乡协调,从放任式转向集约式,从高耗能转向低耗能,从高环境冲击转向低环境冲击,从先富转向社会和谐。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集约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吴殿廷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产业协调与社会和谐的方式,以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1. 提升人口素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提升人口素质是新型城镇化的任务之一,人口素质如何提升?教育在人口素质提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程真认为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和推动经济更快发展方面在理论上和实际生活中已经清楚地得到了验证。同时,由于我国教育目前还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宋宝安认为教育公平是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性因素,进而影响到人口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出结论,教育的公平程度影响着提升人口素质的实现程度。目前随着国家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教育不公平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教育不公平主要是由于城乡发展差距造成的,尽管国家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上都在向农村地区倾斜,但城乡地域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缩短,教育不公平现象将会继续存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对农村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人口市民化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人口市民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城镇常住人口转变为城镇户籍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比城镇户籍人口要多十几个百分点,以2017 年为例,2017 年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2.35%,两者相差16 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 年要达到4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左右)的差距。造成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大的原因,是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半城市化的进城务工人员(2016 年为2.86 亿人),他们虽在城镇就业,户口却在农村。如何让这部分人变成城镇人口,除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更主要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生存的职业技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教育是实现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一种有效方式。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上大学(含职业院校),毕业后留在城镇工作,脱离农村实现城镇化。现在尽管农村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以进城务工的方式进行,但通过教育城镇化的方式依然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式。这种以教育为途径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方式,面临三个方面的新要求:一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教育工作;二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的提升;三是大学招生(含职业院校)政策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及农村地区倾斜。

三、教育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措施

教育作为服务产业与城镇发展相融合,主要措施有五个方面:一是教师就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教育作为服务产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为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就业支撑。但目前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存在教师“半城市化”的现象,即工作在农村,居住在城市。农村教育发展面临解决农村教师的“半城市化”的问题。二是农村教育投资需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农村教育需要投入,而且数量巨大,如果投入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在投入过程中需要结合城镇化因素,避免资源的浪费。三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要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为了适应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要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服务。做好科研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五是教育产业的消费(或投资)拉动城镇化。将这些消费用于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把学校的布局和城镇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