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引领教学改革

2022-11-08刘均建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刘均建 胡 静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所有课程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思政之“盐”融入高校课程之水,2014 年上海大学顾骏、顾晓英团队首开“大国方略”课程,率先拓荒。这一年可以看作课程思政元年。今天,课程思政研究已从上海的“星星之火”化作全国的“燎原之势”。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课程思政”,可以初步理解为一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在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多个重要文件均强调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才、为国育人是职业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思政课与专业课发挥作用的重点与途径有所不同,“育人”目的殊途同归,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都不可或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二、“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课程思政”上海经验

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地位毋庸置疑,但多年来思政课面临“孤岛”的窘况,往往是孤军奋战,与其他课程实际上各自为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2014 年上海启动课程思政后,2016 年就开始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并出台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2019 年开始实施“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好老师、好课程和好制度。目前,上海的课程思政发展快速,现基本实现了高校的全覆盖,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最典型的就是 “顾俊团队”和“顾晓英工作室”,二者分别为著名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和名师工作室,从“大国方略”系列到“育才大工科”系列再到2019 年的“生命智能”系列课程,总共约十余门课程。再如被人称为“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张黎声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注重生命意义和责任意识的加强,将遗体捐献者尊称为“大体老师”,让学生懂得生命值得敬畏,医者要有“仁心”。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各大高校书记亲上讲台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思政在全市高校实现全覆盖。上海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所有课堂,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以思政理论为内核、综合素养课为载体、专业课为辐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了“中国智慧”“锦绣中国”“大国航路”“治国理政”等“中国”系列课程,以及以大师为原型开发了“钱学森”“钱宝钧”“贺绿汀”“刘湛恩”“潘序伦”等“大师剧”系列课程等品牌,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上海方案”和“上海经验”。

(二) 课程思政从上海到全国推广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把“课程思政”推向全国,“上海经验”成了全国战略,教育部陆续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为全面解决难题、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出台,陈宝生部长在贯彻落实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来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要系统梳理、准确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特点,扭转统筹设计“不到位”、探索认识“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等现象。

三、“课程思政”认识上的误区

(一)学校顶层设计不到位

1. 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混为一谈

一些学校将政治课也纳入课程思政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从理论上来说,课程思政的基础就是建设好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确实没问题,但在实践中却是有害的。一方面,五育并举整体化推进,但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专业课、通识课是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的主渠道,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不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挖掘、用好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但如果把所有课程都当成思政课甚至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另外一方面,“一体化”想当然地把所有课程都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试图取得全面发展,实际上却削弱了思政课的地位,也降低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心。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还是在思政理论课,其核心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倒置

一些学校非常重视课程思政,组织教学团队,由思政教师梳理专业课、综合素质通识课蕴含的思政基因,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灌输政治理论,虽然显得热热闹闹,但却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楚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隐形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以显性的方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政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较为合理的状态是,在教育中突出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起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3.“形式化”与“同质化”问题突出

课程思政的发展呈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一些学校在“上海经验”推广后一哄而上,导致形式化、同质化问题突出。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师资数量都无法达到要求,授课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课程体系建设困难重重,却只关注借鉴、模仿,打造所谓的“品牌”“名师”,形式上多样,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不满意。一种教学理念形成后,往往是知易行难,“上海方案”是具有上海特色的模式,是否符合当地学校实际,还需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师资、地方资源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上海经验”学校化、地方化,打造校本特色品牌。

(二) 教师认识有误区

1. 专业课为什么要讲思政

部分专业教师此有抵触,认为德育是政治老师和辅导员的事情,甚至认为专业课堂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会干扰正式教学,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教师在课堂上重形式轻内容,甚至成为反面阻力。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全体教师的职责,课程思政不是负担,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应有之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既是责任也是 使命。

2. 课程思政讲什么

有的专业教师熟悉专业,对讲思政持支持态度,但苦于不懂,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讲什么更担心讲错。针对这个问题,《纲要》划了重点,明确指出课程思政核心就是“立德树人”,明确了课程思政围绕理想信念讲什么的关键问题,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梳理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3. 课程思政怎么讲

有些教师仅仅简单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专业知识+思政知识”的外在叠加,一些学校开展课前 “五分钟思政教育”,把专业当成了思想政治理论宣讲课,教师讲得生硬,学生听得别扭,这样不仅很难取得实效,反而会在学生中引起逆反心理。《纲要》指出,应该“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不是要从专业课中独立出来,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在专业教育中突出价值观的引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 教学能力有短板

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育人的能力,其中挖掘思政元素能力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无从下手,这就是因为能力有短板。首先,课程思政的基础是课程,但重点却是在“思政”,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梳理挖掘能力,课程就失去了灵魂。专业课教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都需要教师去分析、提炼和运用,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同向同行。所以,教师要加强政治建设,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育人先育己。

其次,好的教学设计必须有好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途径,结合专业特点,找到切入点,提高思政要素“融”入教学的水平,切实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样才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四、加快“课程思政”建设, 推动教学改革

(一)立足思政课,加快学科体系建设

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各高校首先要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类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修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架构。其次,要立足思政课建设,加快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引领落 实好。

相应的,各高校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政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做好学科建设的各项保障工作。如根据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制订和完善思政教师入职和退出机制、经费保障制度、集体备课等教科研制度,做好对应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建设,强化学科体系建设。

(二)以现有课程为基础,推广“课程思政”

在“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基础上,教师努力发掘现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发挥这些资源的育人功能。在这一体系中,“思政课程”是核心,是显性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其他学科是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社会价值引领,在教学中根植理想信念并能自觉、自然、有效地“融入”专业教育。

课程思政的任务是所有教师的职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思想引导、价值引领,是各专业课内在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 责任。

(三) 布好“局”讲好“理”,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要贯通学校工作各个环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一要求需要高校加强布局、加快体系化建设,推动学校各类课程形成合力,党委、行政、教学、学生等各部分围绕着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整合资源、统筹安排,集全校之力,立规建制。学校需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在制度上进行规导,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围绕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视野开阔、文理结合、中外贯通、史为今用”。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水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要丰富教学手段,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简而言之,就是要多管齐下打造思政理论的“金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不仅是思政教师、党员,而是所有教师都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关注政治,关注“学习强国”等平台,提升政治素养。其次,高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对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评、邀请学校督导指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积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最后,完善相应保障机制,高校应从制度上、经费上和人员上给予扶持,同时把相应的考核机制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中。

五、结语

课程思政引领教学改革,学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部门协同联动,提供改革支持和保障;教学部门需要制定合理标准,加强课程思政工作考核;教师需要切实提高育人意识,既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也要重价值引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