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科学合理结构 推进新阶段高校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

2022-11-08李桂兰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育人思政

李桂兰

(山东科技大学 基础课部,山东 济南 2500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21 年7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导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一、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要求,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仅是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箭在弦上”的紧要实践问题。实践思政以其独特优势,必定成为新阶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助推器”。

(一)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思政是魂,实践是基,高质量是本。简而言之,就是要根植思政、发力实践,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以具体实践强化理论、推动理论创新、服务于新的实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而上”地坐而论道,是难以达到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目的的,必须推进实践,实现思政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的需要,理论要落地践行,实践认真知、实践出真知,真知总是通过把握实践的需要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彰显的。实践思政具有浓烈的思政“基因”,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高质量实践思政的浸润、下沉和体验的范式,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使其摆脱了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思政魅力,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功成必在我、功成必有我”的骨气、志气、底气。

(二)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实践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本质表现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价值观念按照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形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得以体现”。学生需求、国家要求和人才质量,三者建构了高校“实践思政观”,体现了真理与价值、道路与方向、方式方法与目的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实践第一观点,赓续精神血脉、恪守实践是“源头活水”,扎实推进实践思政,以践化人、以践育人、以践成人,培养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时代新人,以高质量的实践思政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着力要素、结构和环境三大问题,以系统观念推进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

实践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系统的层级性和构成要素的耦合性研究,从要素关联性、系统整体性和举措可行性入手,正确认识核心要素、层级结构和外部环境三个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实践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一)青年学生是实践思政系统的核心要素

实践思政要素,是指进行思政实践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其中,人的要素是实践思政的最基本要素,青年学生是实践思政的灵魂要素。

实践思政归根到底还是思政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主要对象还是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盼,体现了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为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百年党史也是一部青年英雄辈出的历史。青年学生是青年中的战略群体,事关党的前途、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嘱托,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一定实现的战略高度,实践思政必须紧紧扣好“第一粒扣子”、好好培育“每一粒种子”,引导青年学生铸牢理想信念,强化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科学合理的层次结构是实现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层次结构是系统独有的特征。新阶段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领导有力、组织给力、运行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层次结构。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践思政沿着正确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工作最显明的特质,是实践思政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的百年实践化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有机融入实践思政的各环节、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接续者,推进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

2. 突出党政部门管理能力,提高实践思政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

推进实践思政的高质量发展,党政部门不可或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体推进实践思政各层级各领域组织建设,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重点从制约实践思政的“人、治、物、效”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人”的方面,重点是强头雁和“双主体”。高校是实践思政的第一责任主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思政实践、带头推动实践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思政中的“枢纽”作用,不断提升贯彻、组织、协调、引导、实施能力,强化青年学生在实践思政中的中心地位。“治”的方面,重点是学习领悟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好中央各相关部门颁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修订好一系列突出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条例法规,分层分域整体推进实践思政,把制度规定转化为治理效能。“物”的方面,重点是落实好服务实践思政的专项经费,形成一套包含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实地实践、宣传交流、典型奖励等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效”的方面,重点是改进考评方式,实行实践思政工作质优量增的“精准评价”,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实践思政的效果,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

3. 突出教师论理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办好实践思政、做好新阶段党的思政教育工作,基础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得失和实践思政的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思政课在党的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定盘”作用,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21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又特别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要善用“大思政课”,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肩负育人使命、担当铸魂责任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理论能力和高超的育人水平。一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二要有坚定的服务意识、坚实的实践基础。青年学生能否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评判教师“理论能力”的第一标准;青年学生能否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评判教师“理论能力”的最终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是靠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是靠空洞的教条说教来征服人的,而是靠历史的演进、客观事实,靠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性、真理性让人信服、认同并转化为坚定信仰信念。经过实践和对比,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党的领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 进程。

只有突出教师的理论能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做到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践行有理有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才能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求真求是、求实求效的社会主义人才,实现新阶段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目标。

4. 突出各级评理能力,以绩定效

实践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质量效果的评价,应以立德为根本、树人为核心、人才的成长产出为准则。考评实践思政,实质上就是回答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否提高,党和国家、社会、学生对其是否满意。

(1)坚持综合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在关注思政全面育人整体成效和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同时,注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注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情况,切实防止用“一把尺子”衡量,促进实践思政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

(2)坚持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思政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分析,以过程为重点,以绩效为依据,加强对实践思政的观察和考评,及时反馈和调整,引导学生学识、获知、化行,自觉树立起我将无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潮流之中。

(3)坚持主体评价和层级评价相结合。实践思政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由党全面领导、高校负责、教师主导、社会协同的“大思政”课程。由于实施主体的多样性,可采取教师引评、学生主评、社会参评,学校监督审核,省、部统筹评价和国家抽查监测的层级评价方式。

(三)优化“软、硬”两个环境,打造优质的实践思政生态

优质的思政实践生态环境,是畅通思政实践、激发思政活力和实践创造力、构建思政实践新格局、实现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外部保证。

一是夯实实践思政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国家教育新基建为契机,社会、高校应因实施策、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好、利用好高质量、高标准的各类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平台载体,为新阶段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系统。

二是优化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政生态。坚持“思政为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思政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思政内容决定着实践的性质、功能和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的实际状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政导向、价值取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思政生态的塑造、陶冶和净化作用,增强理想信念、道德风尚、榜样的示范带动功能,使思政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只有坚持“思政为王”,创建美丽思政校园,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体思践悟,才能有效地实施实践思政。

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思政实践社会有效互动。构建实践动态平衡链,推动以高校牵头、相关部门协调、家庭、社区、社会参与的协同式、集群式、动态式实践思政育人链。创新实践格局,形成重点突出、整体互动、协调联动的机制。强化精准支持,充分调动实践主体积极性,高效利用实践资源,提升实践思政质量效率。要敢于跨界融合、破圈发展,建设处处有思政、处处好思政、处处利思政的实践社会 乐园。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实践思政由“形”到“势”的转变

新阶段,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无效供给偏多、制度不够健全等方面,这些短板使之流于形、难成势。

(一)抓好高度,提高政治站位

思政育人离不开实践,实践思政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要从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首要性、在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性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整体、大局、长远的视角,重视和强化实践思政。

(二)把握力度,增加有效供给

供需是实践思政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着重处理的一对关系。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的变革性、成才需求的无限性,需要持续不断的实践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得以满足。实现实践思政成“势”的高质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化行动为根本,以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目的,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更多采取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课堂理论、坚定“四个自信”、提升实效长效、畅通实践育人等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存量”“扩新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指向,增加实践思政工作运行的有效供给。

(三)规范制度,助推高质量思政实践

制度的约束力、规范性及其内在的创新性是实践思政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级党政组织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实践思政是一套具有鲜明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要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效性,确保子系统的有序性、兼容性,确保各要素功能有效发挥。这就要求实践思政的规划、实施、评价、保障等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为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站好岗、服好务,为实践思政实效长效的制度建设竭尽全力,推进“一站式思政实践”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

猜你喜欢

高质量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