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11-08盛秋旭

文教资料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思政

盛秋旭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9 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党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场所,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历史使然,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式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实现“三全”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文化育人内涵丰富。在高校形成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可以使青年大学生耳濡目染地逐渐把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观念里、外化于自己的行为处事中。这些观念和行为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不自觉地就渗透到了其价值观念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系统的价值取向。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在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中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2022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引用了《中庸》中的名句“致广大而尽精微”,提醒中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用毛泽东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形容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文化底蕴的理解和认知,从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思想铸魂育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的作用。

(三)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孕育着伟大的中国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高校思政工作目标和文化育人的工作理念指导下,青年学生要做到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爱党爱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坚定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传承和接续发展,爱国主义情操得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

(四)实现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繁荣时期,造就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多元、思维张扬有个性、崇尚独立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明确、价值取向偏差、民族自豪感不足等问题。如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价值观引领,要实现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各方面下功夫。其中,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起到一定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透露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重要思想品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急需正确引导培养的关键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加速进入青年学生的视野,冲击着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高校处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摸索过程,不论是理论课程的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是专业教师配备、教师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在高校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

(一)学生层面

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节日盲目崇拜跟风,相反却漠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领悟不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浮于表面、机械应付,难以体会深刻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运用能力不够;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考感悟体验能力不够,无法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未对学生有实质性影响。

(二)高校层面

各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思政育人、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但是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过于生硬且缺乏专业性,导致学生主观接受度不强。首先,高校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不深刻、不全面,仅仅通过思政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外行”开展思政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班会、党团活动等,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支撑明显不足。其次,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面、全方位引领学生主动探求、摸索、实践。

(三)制度层面

除了高校和学生两个层面存在不足外,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还缺乏制度的支持,如高校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的指标中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节;高校思政工作者、专任教师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相关科研和活动、教学案例的探索也较为缺乏和单薄;院校级、市级、省部级案例评选活动以及科研立项不足;相关激励机制、研讨活动等在制度层面上能提高全员重视程度的活动开展得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政治性

高校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性这一首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描述家国情怀的经典内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素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革命到建设,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舍生取义、爱国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鲜活的教学案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坚持政治性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引经据典。

(二)实践性

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学习提升,还是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巩固,都需要以实践性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实践性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思政课堂上常有的“满堂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高校的育人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类育人平台和媒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的教与学,让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习、教学、指导与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探索、传承以实践为基础,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灵活应用的良好氛围。

(三)传承性

作为几千年来积累沉淀的文化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坚持传承性这一根本原则。由于青年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之近年来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在高校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阻且长。坚定传承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在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也要兼顾创新性,在文化学习和传播上,可以引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做到传承和创新的融合。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影响着课堂教学和思政工作的实施以及效果。目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高校要加强教师文化育人能力队伍的建设,要培养一支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通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切实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队伍要主动学习、探索、实践、思考文化育人路径,可以参与各地各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实地探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充分访问和调研,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对相关教师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支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活动,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微课比赛,以赛促学;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创造平台和机会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经验交流、成果汇报等不断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一切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调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学习需求,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接纳以及期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广泛了解学生的意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筹划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学生作为课堂和活动主体的目标,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点点滴滴的目的。

(三)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教育

高校如今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注入中华民族之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效果。因此,在思政课程的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内容设置上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同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挖掘学校特色、办学特点和学校历史发展的文化资源,召集专家骨干教师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编写出版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史校情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求任课教师在取得相关专业指导的基础上,将文化育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得专业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四)创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创新传播载体。对教学资源的多重整合、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要创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载体,拓展教育渠道,发挥新兴教学手段的功能。积极搭建微课、慕课等教学平台,创新使用抖音等视频资源平台,线上直播等教学活动方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发挥校园媒介的宣传功能,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效果。除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外,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带领大学生参观文物古迹,走访调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增强实践感悟。

(五)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教育,更要把它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打造各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让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并投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中来。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举办校园版中国诗词大会、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观后感撰写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手抄报制作比赛等,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学生们在参加活动竞赛时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浓厚兴趣。高校可以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民俗活动,如写春联、挂灯笼、赛龙舟等,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含义,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高校可以经常鼓励学生举办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读书活动,推荐学生读一些对自己有益的经典名著,这样可以达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

五、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在实践工作中积极探索,使大学生沐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