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论视野下网民分歧研究
——以玲娜贝儿为例

2022-11-04付劲涛

今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贝儿卡通迪士尼

付劲涛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发热议的玲娜贝儿

(一)研究背景

2021年9月29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正式推出了一只名为玲娜贝儿的粉色小狐狸卡通形象,作为上海迪士尼全球首发的全新形象,玲娜贝儿亮相当日便备受关注,深受大批“粉丝”的喜爱。然而,2021年12月5日,由于对某游客的不友好态度,玲娜贝儿再次登上微博话题热搜榜,引起众多网民争议。某网友针对玲娜贝儿的行为作出“演员行为,请勿牵扯角色”的解释,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所著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运用文本分析,以拟剧论的视角研究玲娜贝儿引起网民争议的原因,探讨作为过程性主体的演员和观众应如何处理人设与人格交织的复杂关系。

二、拟剧论与迪士尼世界

(一)拟剧论的提出和内容

西方社会学将个人和社会的研究分为四大流派,即符号互动学派、结构功能学派、交换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是传承并发展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59年出版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详细阐述了日常生活中,在大众面对面的具体互动细节后隐含着的、不公开的互动规律,即“拟剧论”。拟剧论的本质是“印象管理”,戈夫曼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扮演的角色迎合其他在场的人扮演的角色即为“演员”,与舞台表演不同的是,三方变成两方,每个人或者群体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下,按照相应的要求,在观众面前进行角色呈现。直至今日,戈夫曼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及其拟剧论,依然对研究信息时代产生的各色现象具有指导作用。

(二)拟剧论下的迪士尼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剧班”与个人表演者相对,是一群个体的集合,他们通过相互间的亲密合作来维持一种特定的情景定义,其中某个特定的参与者所做出的情景定义,是由多个参与者建立并共同维持的情景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情景定义需要舞台,舞台可分为呈现表演的“前台”和准备表演常规程序的“后台”,在前台,一个人尽力维持其个人形象,维系并体现出某些标准;通往后台的区域一般受到严格控制,目的在于防止局外人涉足不是面对他们的表演,较前台更具有私密性。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是由来自总部的1000位幻想工程师所打造的,其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于1952年创立了该团队,其中包括设计师、建筑师、道具师等多个工种。扮演卡通人物形象的演员在正式入职前,要先接受约一周的表演培训,并且,每位演员都配有一至数名“饲养员”,演员登场表演时由“饲养员”从后台带出,他们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给游客打造一个神奇世界。在迪士尼,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演出的一部分,因此,在很多人心中,上海迪士尼就是童话世界,它营造了阳光、快乐、温暖的氛围,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三)理想的玲娜贝儿

迪士尼集团旗下的卡通形象设计都基于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如勇敢、友谊、坚持梦想等,除此之外,这些卡通形象还有一个共同特点:萌。“萌”这个概念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首次提出,其典型特征是具备与圆滚滚的小身子不成比例的大头、大眼睛、饱满的脸颊和笨拙的动作等,玲娜贝儿具备了以上多种特征,因此,收获了众多游客、网民的喜爱,对玲娜贝儿的“粉丝”来说,其更是具有生命的独立个体。要成为迪士尼卡通形象的演员,最重要的就是要热情,要相信神奇、保护神奇,和迪士尼的世界融为一体。因此,当演员扮演玲娜贝儿时,希望能够带给观众真实感,甚至希望所呈现的玲娜贝儿就是真正的玲娜贝儿,让观众沉浸在迪士尼打造的“舞台”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中。

然而,一旦这份全力打造的“童话世界”受到破坏,表演就会坍塌,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不满,由玲娜贝儿引起的争议即是如此。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引起玲娜贝儿争议的原因展开分析。

三、引起网民争议的原因

(一)后台曝光导致人设崩塌

社会生活亦是“舞台”,每个人都在约束的社会框架下进行表演,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和观众时,需要随时调整自我呈现的策略。作为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其“前台”是迪士尼卡通人物形象“玲娜贝儿”,该卡通形象是一个如侦探般热衷于解密和冒险的女孩,演员需要遵照迪士尼设定的情境和角色进行表演;后台是观众无法看到的地方,在这里即指卡通人偶的内部,此时,卡通人偶道具本身就是分隔“前台”与“后台”的结界。

因此,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的“前台”与“后台”几乎是完全重叠的。如果因为演员的主观原因,在表演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则会破坏观众心目中既定的“玲娜贝儿”形象,在上海迪士尼扮演了三年卡通人物的璐璐把这种情况称为“太像 ‘人’了”,角色的设定一旦崩塌,所造成的反差会很容易败坏观众的好感。

(二)表演局限导致行为异化

在某些情境下,观众会根据自己的信念来接受表演给予的暗示,并把暗示本身视作比符号更为重要的存在。比如,一些网民指责玲娜贝儿在面对游客时表现出来的不友好态度:某游客希望与玲娜贝儿合影,但因未站在规定区域,玲娜贝儿上前演示后随即离开,在背景板前跺脚并双手抱胸,合影时也离该游客较远;另一位游客在排队两个小时后见到玲娜贝儿,希望其摇摇尾巴,但是玲娜贝儿拒绝了这位游客的要求并直指出口,甚至做出脚踩爱心的动作,一些游客和网民也由此接收到了负面反馈。

但是,卡通形象无法用语言进行即时沟通,而是需要借助肢体语言,甚至是特定道具和场合来进行情感的传递,因此,一些无意的、微不足道的动作会被人们带入真实生活中,产生不合时宜的错觉,这也是卡通人物演员的局限性。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也是受制于这种局限性,导致引起部分游客和网友的不满,其形象也遭受了破坏。

(三)剧班分化引发群体冲突

任何一个剧班都拥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维护剧班创造并维系的情景定义,作为观众,只需稍微留心便会发现使剧班维系的情景定义崩溃和失效的“破坏性信息”,这是剧班需要且必须保守住的秘密。为了与其他群体进行区分,戈夫曼将此分为隐秘秘密、战略秘密、内部秘密等类型,而隐秘秘密和战略秘密又同属于内部秘密。正如戈夫曼所言,与表演相关的其他因素会不断出现,使个体进入的区域、演员扮演的角色和观众掌握的信息三者间的理想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网民借助媒介技术延伸实现了在场,并在争端中分化成两个剧班:一方与喜爱玲娜贝儿和迪士尼的游客为同一阵营,他们竭力维护玲娜贝儿的形象,面对争议时,他们认为是演员的个人行为,与玲娜贝儿卡通形象无关;另一方认为不应该对玲娜贝儿和演员进行区分,演员行为即代表玲娜贝儿行为,演员破坏了大众心中美好的卡通人物形象,让他们感到心寒与愤怒。

对于喜爱玲娜贝儿的群体来说,他们多数能够明确认识到玲娜贝儿是由演员所扮演的,这是属于迪士尼和他们的“隐秘秘密”,但也同样是对童话世界极具威力的“破坏性信息”,因此,他们彼此心照不宣,更乐意选择维护童话世界带给他们的温暖。另一方群体能够清楚地将玲娜贝儿及其扮演者区分开,因此,他们也心照不宣地认为,应该采取一致的标准来对待没有故事的“玲娜贝儿”,她应该承担指责,正如某网民评论道:“之前 (在本次争议发生前对演员的讨论)都说不要区分演职人员,现在又说有不同的演职人员,不要怪玲娜贝儿”。这便是属于该剧班的“内部秘密”,虽然这个秘密不重要,也不隐秘,但是它能帮助这一剧班成员找到持有相同立场的个体。

在拟剧论视野下,网民分歧的本质,实则是双方非正式地一致同意以争夺话语权的方式去维护所属剧班,并将此视作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可以说,激烈争议的深处,是双方将迪士尼的童话世界视作自己心目中的“净土”,为了捍卫这片“净土”,努力争夺话语权、捍卫理想“童话世界”的情感驱动。

四、结 语

本研究立足于欧文·戈夫曼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并在拟剧论的视野下,着重分析了上海迪士尼新晋“流量担当”玲娜贝儿引发众多网民争议的原因。戈夫曼的拟剧论深刻诠释了引起网民争议原因的情景产生,为理解微观层面的互动提供了契合的解释框架。

这场围绕玲娜贝儿的争议通过网络的发酵而愈演愈烈,一方面,是由于玲娜贝儿的“前台”的隐秘性,我们无从知晓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是否是戈夫曼笔下的“虔信者”;另一方面,对于演员而言,表演的关键在于是否足够真诚,这直接决定了能否取信于观众。笔者认为,面对争议,我们可以多一分谅解,毕竟坐落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再完美也无法匹配每个人心目中的童话世界,“能穿破一切现实的虚假触及人心的,最终还是一份真诚且朴素的爱与理解”。

猜你喜欢

贝儿卡通迪士尼
迪士尼乐园
美女与野兽
鸡鸣狗盗皮皮猪卡通
迪士尼开业
欢乐上海迪士尼
捉迷藏
趣味的卡通穿上身
不完美的国度,最美的姑娘
找不同
无敌幸运星畅游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