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应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技术手段

2022-11-04赵雪梅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9期
关键词:菌素猪只支原体

赵雪梅

(吉林省舒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吉林吉林 132600)

近年来生猪养殖业发展迅猛,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养殖企业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成为畜牧养殖行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各类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其中猪支原体肺炎,通常又可称为猪喘气病或者气喘病,可给养殖场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较高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气候潮湿、寒冷的春冬等季节更容易暴发,并且非常容易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该病的发生与生猪的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饲养环境与管理条件较差的猪场更易发生本病,因此,在日常的生猪养殖中注意防控措施,积极开展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密切关注猪群的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阻断疫病的传播对于降低该病对生猪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极为重要。

1 病原学特征

该病主要是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疫病,1965年,猪肺炎支原体首次被分离,是当前已知的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生物,该病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具有细胞膜、核糖体以及原核细胞核等,其外膜的厚度可达7.5~10nm,细胞的内外层均含有蛋白质和糖类物质,中层由脂质类组成,在细胞质内则含有核糖体及双股DNA 等结构,其染色体DNA 的大小为1,070kb。由于猪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结构,因此病原体呈现多种形态,并且大小也不等,经革兰氏染色后呈阴性。该病原体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对于营养水平的要求较高,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中37℃的环境下培养2~10d,可见有直径为25~100μm 的菌落长出,不呈荷包蛋状,但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后则可见荷包蛋状的菌落。该病原体对泰乐菌素、卡那霉素以及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但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使用常见的甲酚皂、苯扎溴铵或者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制剂均可有效杀灭猪肺炎支原体。

2 流行特点

猪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性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段或者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患病猪只和隐性带毒猪为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特别以哺乳仔猪以及乳猪最为易感,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母猪也较为易感。该病的流行范围广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气候潮湿、寒冷的春冬等季节更容易暴发,并且非常容易继发或者并发感染,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其次,当气候突变、环境阴冷潮湿、饲舍通风条件较差、饲养密度过大、拥挤、饲养管理措施不科学或者经历长途运输等情况时发病率更高。病原体毒力强弱不同则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病原体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途径经呼吸道传染给健康猪只,导致生猪感染发病。通常情况下,在初次发生该病的养殖区域情况更为严重,常呈暴发性流行、急性型经过,并且病情也更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在老疫区则以慢性经过为特征,患病猪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致死率也比较低。该病不仅可以单独感染发病,还可与一种或多种疫病发生混合或者继发性感染,尤其是与猪圆环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附红体病以及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混合感染的几率大,可造成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症,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该病主要侵袭患猪的呼吸道系统,可与波氏杆菌和猪链球菌等致病菌互作,加重患猪的病情和病情,给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 临床症状

本病具有数日至1 个月以上的潜伏期,根据发病情况的不同,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经过。

3.1 急性型

急性型猪支原体肺炎大多发生于新疫区的猪场内,患猪初期通常无明显的症状,然后突然出现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等情况,有些严重的病猪还会出现哮鸣声、张嘴吐舌、口鼻流沫等。患猪一般不喜卧地,可见轻微的咳嗽或者阵咳,体温无明显的变化。若患猪出现继发感染后则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病程维持7~14d 左右,即会迅速死亡,并且急性型发病的死亡率较高。

3.2 慢性型

慢性型发病的患猪通常体温正常,病程长达2~3 个月,甚至更长,主要以咳嗽为主,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会出现痉挛性病症,严重的还会发生呕吐。然后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气喘,间或出现病情好转的情况。患猪的食欲明显降低,甚至废绝,可见眼鼻等处有较多分泌物流出,并且可视黏膜发绀。仔猪感染发病后,主要以营养不良为特征,仔猪的生长停滞、身形消瘦,发生继发感染后,死亡率显著升高。

3.3 隐性型

有些饲养条件较好的猪场发生猪支原体肺炎后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剖检后或者经过X 射线检查时可见不同程度的肺炎,有少部分患猪在运动过后可出现咳嗽的症状。通常情况下,加强对这类患猪的护理,均可有效康复,但若饲养的条件下降后,则患猪可能转化为慢性或者急性型发病,从而发生死亡。

4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猪只的肺脏病料,进行PCR 扩增,然后进行凝胶电泳,经紫外线照射观察,若可在450bp 处观察到明亮的条带,且与阳性的对照物吻合,则可确诊为猪支原体肺炎。

5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手段

5.1 加强饲养管理、优化养殖条件

有效防控猪支原体肺炎的首要任务即是改善养殖的饲养管理办法,优化养殖条件。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在实际的饲养过程中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可以有效切断病原微生物从小猪到大猪之间的传播循环过程,同时更便于养殖人员统一调整饲养环境的条件等,更便于对圈舍、器具及养殖设施的清洁消毒。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还可有效减少生猪养殖过程中各类刺激、应激和疾病的发生概率。其次,要根据猪群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调整饲料的配方,以保证猪只摄入营养的均衡性,可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以及低聚糖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降低疾病感染的概率。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圈舍的温湿度适宜以及圈舍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不良的外界因素导致生猪免疫能力下降。第三,加强科学管理措施,制定适合本场实施的规章制度,规范饲养人员及兽医工作人员的操作,尽量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以减少因猪只间互相接触导致疾病感染的几率增加,及时进行仔猪断奶分舍,以保证整个猪场安全有效的运转。此外,应对猪场内外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饲料残渣等污物,严格按照猪场养殖的消毒规范进行日常的消毒工作,可使用浓度为2%~4%氢氧化钠溶液、0.1%苯扎溴铵溶液或者2%甲酚皂溶液等对养殖场内的圈舍、土壤、用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5.2 规范疫苗接种

当前预防猪支原体肺炎的灭活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规模化猪场内应配备专门的兽医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猪场相关的疾病预防制度。猪场应配合当地兽医主管部门,从正规的渠道购买疫苗,严格按照程序及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接种,对于7~21 日龄的健康仔猪可按照2mL/头份的剂量,在头颈部进行肌肉注射;也可对14~21 日龄的仔猪按照2mL/头份的剂量,在头颈部肌肉注射猪圆环病毒、猪肺炎支原体二联灭活疫苗。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至少接种1 次上述疫苗,经产母猪则可每3 年免疫1 次。

5.3 加强引种管理

引种不当非常容易将致病原引入猪场,进而导致本场发生大规模的疾病感染,因此养殖场在引种时,应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工作,选择健康无异常的猪只进行引种,引入猪场后应隔离饲养1~2个月,待兽医检测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5.4 合理用药防治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等药物的敏感性较高,使用泰乐菌素具有良好的抑制肺炎支原体的效果。对于患病猪只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按照10mg/kg·bw 的剂量肌内注射泰乐菌素,1 次/d,连续用药3~5d;也可使用林可霉素,按照50mg/kg·bw 的剂量进行肌内注射治疗,次/d,连续用药5d;也可将45%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5~6.7g 溶于50L 水中,或者在饲料中按400~1,000g/t 混饲1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预混剂,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5.5 净化病原

如果养殖场已经发生了该病,则要对猪场内外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尽最大可能性隔离分养患猪与健康猪只,必要时还可对临产母猪进行剖腹产,并人工哺育仔猪,以尽早地清除干净致病原和患病猪只。

6 结语

综上所述,猪支原体肺炎是生猪养殖中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无论何品种、年龄段或者性别的猪只均可发生本病,对猪群的危害性较为严重。对于本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措施,改善养殖条件,增强疫病预防措施,合理用药,有效防止疫病的蔓延传播。

猜你喜欢

菌素猪只支原体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黏菌素促进mcr-1阳性IncI2质粒在大肠杆菌间的接合转移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黄连素对耐多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逆转和mcr-1基因消减作用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国内首个0.6%伊维菌素预混剂(伊力佳)上市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小儿支原体肺炎6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