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养殖中猪蓝耳病的预防及治疗对策探究

2022-11-04刘永磊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耳病猪群母猪

刘永磊

(潍坊市坊子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 山东潍坊 261200)

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猪会出现皮肤发红,耳部发蓝的情况,所以大家又将其称为蓝耳病。一旦感染蓝耳病,猪会出现高热(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对于妊娠期母猪是极为有害的,其一旦确诊,就会引发流产和早产,产下死胎以及病弱仔猪,这对于养殖户的打击是成倍增加的。为了减轻猪蓝耳病这一疾病给养殖业带来的冲击,我国加大了投入力度,研究了治疗策略,这让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生猪养殖中猪蓝耳病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原特征

猪蓝耳病的病毒为RNA 病毒,分属于动脉炎病毒科。此病毒有囊膜,主要损伤猪的肺巨噬细胞。现今已经证实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高温异常敏感,一般情况下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一年四季均可能存在感染得病风险。病毒在空气中存活时间长,可通过胎盘和精液直接传染给下一代,导致猪胎畸形、早产和流产。

2 流行病学

猪蓝耳病是一种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的传染病,其流行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猪是蓝耳病唯一的传染个体,其对所有猪品种都有影响,不会因为猪体质的差异产生任何变化。相比较一般猪而言,孕期母猪、刚出生仔猪及不足月的仔猪因为免疫力最薄弱,最易受到感染。病毒接触到宿主后可经由口、鼻、腹传染给其他健康个体。当个体感染后,其可通过接触的环境、区域将病毒散播出去,一旦其他个体发生接触,就直接触发感染机制,感染上病毒。

2.1 易感动物

对于猪蓝耳病来说,易感动物只有猪,特别是免疫力比较薄弱的怀孕母猪,刚出生的仔猪及不足月的仔猪,最容易受到侵害。感染上病毒的猪只会通过其呼吸、排泄等进行排毒,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会迅速波及更多区域的猪只感染上病毒。

2.2 传染源

猪蓝耳病病毒的传染源有环境、外来猪种引入等,其传播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2.3 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传播途径主要以口、鼻为主,感染后猪体逐渐发生变化,在病毒影响下全身器官开始起反应。

2.4 流行特点

猪蓝耳病春季和秋季发生频率较高,夏季情况较严重,一年四季都流行,流性传播具有区域性,其传染速率快,可通过空气、饲料及各种带毒物质进行传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其迅速蔓延,尤其对于仔猪,感染率极高,病毒会长期存在。在免疫力较强的个体身上,其一般是无症状的感染者,这其实是最可怕的,因为其不易被人察觉,当发现猪个体有问题时,其已经传播了好几轮,给养殖户造成的影响更大。就目前流行形势来看,蓝耳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经常是多种病源混杂在一起,临床表现为体温高、发病率高且发病快、传染性强,病程长。在以往的病例中,只患有蓝耳病的猪个体其实死亡率并不高,对孕期母猪和小仔猪影响较大,但也没有100%死亡的,但是其往往会成为一个诱发因子,引发其他疾病,在多种疾病综合作用下,死亡率就变高了。在我国大型养猪场配备齐全,不易染病。而小型和散户猪染病机率更大一些,因为其标准和条件相对较差,达不到高要求。

3 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时长3d,最长时长可达37d。受到病毒株、免疫程度、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临床症状变化很大,公猪表现为乏情、厌食,孕猪表现为流鼻涕,在孕早期,会出现流产症状,其腹部还会出现大面积红斑。在仔猪身上主要有耳朵发紫、发热及腹泻症状。一般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诊型三种。

3.1 急性型

此类型对母猪和小仔猪影响最大,因为其免疫力本身较弱,较容易感染上病毒,此时一般会发现猪个体蔫蔫的,不爱吃食,经常躺着一动不动,还可能伴随发热等症状。对于孕期母猪个体,感染病毒后极易引发流产、早产等危急的情况,据统计此时猪体流产率60%左右,死产率35%以上。

3.2 慢性型

此类型主要是针对在大型养猪场,因为猪只整体生活,所以一般根据猪群体生产力、活动力和生长速度来作为判断依据,患病猪体往往会对其周边其他猪体产生影响,导致生育率较低,生长动力不足。

3.3 亚诊型

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感染,免疫力低下。

4 病理变化

猪蓝耳病主要症状集中在肺部,在解剖中发现其口鼻有带血色泡沫状分泌物流出,耳、臀、腹、眼圈及尾根呈蓝紫色,其肺部呈现大理石样变,肝肿大,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心、耳表面有出血点,心肌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大,切开有淤血,脾肿胀,肾苍白肿大。

5 诊断方法

可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进行诊断。一般而言,猪体染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无食欲,腹泻等状况。倘若是孕期母猪感染了病毒,则会引发早产、流产状况,此时母猪腹部一般会生长出红色斑块。对于小仔猪而言,其免疫力整体较弱,所以染病机率较高,染病后除了呼吸障碍外,在仔猪身上也能看到红色斑块。

6 治疗方式

西药治疗。按照药剂说明使用头孢噻呋钠进行治疗,用药1 次/d,连续用药2d,由于蓝耳病具有传染性,因此要结合使用20%的生石灰或者5%的氢氧化钠进行圈舍及设备消毒;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当用药缓和生猪病痛,若患病猪出现食欲下降以及精神萎靡的现象,养殖人员可以给生猪注射VB,每只患病猪用药20mL,或者内服黄芪多糖、VC 提升患病猪的机体免疫能力,若病猪出现体温升高变化,则应当使用安乃近进行治疗,以肌注方式用药2 次/d,每次用药20~30mL,也可以使用地塞米松、青霉素或者链霉素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猪蓝耳病是由于“虚邪共济”所导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本着清肺止咳、抗菌消炎以及清热解毒的原则,中药治疗中准备大黄粉、大青叶、黄芪、蒲公英、千里光各30g,青蒿、连翘、栀子各20g,加水10kg 煎煮或者浸泡30min,而后向患病猪进行灌服,成年生猪每次用药100mL 左右,用药3 次/d,幼龄仔猪药量减半,每天用药1~2 次,且给药间隔为8h,通过中药治疗猪蓝耳病同样能够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7 防治措施

猪蓝耳病传染率高,在环境中存在时间长,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在防治阶段,要掐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争取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创建适合自己地域的猪种类型,不轻易引进其他猪种,确保其他猪群的安全。为了做好防治,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7.1 加强管理,对症用药

环境安全是预防猪蓝耳病发生的有效策略,因此在饲养猪只时,要尽量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m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m/头,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可有效地控制传染疾病的发生。在药物使用上,要对症下药。在平时就注重猪体疾病预防,饲料中添加中药和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1,000g+板青颗粒1,000g+VC 可溶性粉1,000g/t。无论种猪还是育肥猪,为了生产上的便利,可以每个月在饲料里加7~14d 上述药物,这样可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

7.2 因地制宜,规范接种疫苗

可以通过接种免疫的方式预防蓝耳病,养殖人员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要到正规企业,以确保疫苗合格安全,能够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注射疫苗时,还应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尽量减少应激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发病的机会。此外,在疫苗接种之后,要实时观察接种猪群的情况,组织专业医生对其抗体进行检查,真正做到做无疏漏,确保猪群安全。

7.3 进行有效预防,切掉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复杂,传播速率快,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对猪和养殖者都是致命的伤害。所以,我们要对猪圈定期检查,以最高标准预防疫情的发生。要针对疫情,规范防治流程,做到防患于未然。另外,要限制交叉寄养,在仔猪出生后停止交叉哺乳,即限制用其它母猪代哺。严格执行产房的规章制度,力图切断传播途径。

7.4 坚持自给自足,内部繁育

猪蓝耳病最容易传染的猪群就是妊娠母猪和不足月的仔猪。所以,如果能做到自给自足,内部繁育,这样就能保证生猪养殖源头稳定且健康,如非必要,尽量避免引进外来猪种,切断传播途径。另外,要定期观察猪群变化,用血清学方法查出所有存在持续感染的猪群,把所有猪从猪舍中迁出,对猪舍进行清扫并清毒,然后将猪舍闲置几天,最后重新布置新舍,开始饲养仔猪。

8 结语

综上所述,猪蓝耳病对猪而言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其传播速度快,波及区域广,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且目前主要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都是预防为主,并没有特效药。所以在生猪养殖上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日常做好消毒,尽量进行自给自足,内部繁育,进行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尽快进行疫苗接种,保证猪的均衡营养,尽最大可能在猪蓝耳病发生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为生猪养殖创造更加稳健的环境。

猜你喜欢

耳病猪群母猪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母猪产后发情异常的原因及其对策
论夏季母猪便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如何预防母猪假孕
猪蓝耳病的预防与治疗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
规模化猪场疾病防疫的对策分析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