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探析

2022-10-31甘霖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技战术体育锻炼动作

甘霖

(吉林警察学院 吉林长春 136000)

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过学习、储存知识和提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质。认知心理学将体育知识分为包含概念与规律在内的陈述性知识和包含运动技能、心理技能及体育认知策略在内的程序性知识两大类。认知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诸多的启示,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认知自主构建主义以及强化迁移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渗透,让学生学习体育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体育能力,从而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1 陈述性知识教学

体育技术的掌握,离不开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支撑,体育概念和规律等陈述性的理论知识,贯穿体育实践课的全程。对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创新需做到以下方面。

1.1 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要新,即教材选择紧跟社会的发展进程,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发展新动向,如针对教材中未出现的垒球等竞赛项目,将项目的比赛规则和场地器材及发展历史等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传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实,即指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能够确保其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直接的运用和帮助价值。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会出现踝关节扭伤等安全事故,应理论上介绍扭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后要联,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整合。例如,在举办篮球赛前,系统性地讲解篮球的起源与规则以及裁判手势等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前系统性地讲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要求,灵活选用各种教材,帮助学生快速且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2 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需做到生动活泼,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论基础,对问题的分析富有逻辑性,教学体态举止得当,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与娱乐性及生活性。例如,引导学生围绕体育是否能够增强体质的话题展开辩论,先布置丰富的资料,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得出完整性的结论,促使辩论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课上,在陈述性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挑战性和竞争性的教学形式,包括提问与演讲及模拟演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其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态度中脱离出来。如在排球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引导学生通过人机互动式交互操作方式展开自主学习,同时自动操控教学过程,满足学生独立学习的需要。多媒体能够模拟和动态显示技战术组织,比较贴近比赛场景实际,带动学生的多感官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发挥具体、直观和形象等优势,在传统理论教学中,对于挥臂方式与球的受力特征及球的飞行路线等排球技术内容,学生难以直观和形象地进行学习和感受。利用课件教学方式,通过多维动画特技和视频影像等技术优势,多视觉和全方位地展示排球技术特点,包括各技术环节动作的时空特征与有机联系,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战术的时空概念,从而快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课前与课后的复习和预习及知识巩固等环节,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课件系统进行自学与测评,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衡量自己掌握排球基本理论知识的正确程度,更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2 程序性知识教学

2.1 运动技能教学

2.1.1 分段式教学

以羽毛球分段式教学为例,具体包括3 个阶段。一是动作技术的牢固阶段,在初学吊球技术时,相对于出球质量,还需加强对吊球基本技术动作熟练掌握的重视。从无球挥拍动作练习入手,以体会挥拍发力的动作,逐步做到自然、连贯和协调的挥拍动作。再展开对球练习,在击竹竿吊的球—击正手位向上抛起的球—击迎面用手甩来的球的过渡练习中逐步规范和固定动作,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击球动作上,减少因移动对动作规范性的影响。把握对球练习时的重点,保持较前与较高的击球点,出球瞬间进行压腕,减少手上复杂的动作,加强对球触拍时的力度和拍形及出球线路等感觉的体会。固定后动作后,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逐步带动球落点质量的持续改进。二是定点多球练习的阶段,利用发高远球定点喂球的练习方式,保持固定的落点,帮助学生排除移动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在挥拍技术上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吊球技术。在此阶段的练习中,加强对挥拍空间和时间的体会。在其基础上,联合一到二步的步法移动练习,注意肢体的协调配合,在步法移动中快速找到正确的击球位置与做出规范的挥拍击球动作。三是吊球技术的运用阶段,找到最佳的击球点与时机,进行球路下落后与步法密切配合的练习。通过后场两点吊一点、两点吊两点及边直线吊球上网、斜线吊球上网等内容的练习,做到肢体与技术动作的密切配合,做到稳定地吊球,减少技术操作的失误。在动作与技术密切配合的基础上,加强控球能力的强化,手上动作稳定,推动吊球质量稳步提升。保持高吊杀动作的协调一致,在一个点上掌握多个出球的落点。在模拟实战中,灵活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破击与压制对手,促使技术动作更加规范与触类旁通。

2.1.2 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理解能力和基础水平等进行个体差异性分层,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乒乓教学中,在球性练习的教学目标制定方面,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制定正确握拍和正拍面连续颠球及感受拍面击球方法与提高控球能力的教学目标;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制定正反面练习颠球和提高正反面控制能力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制定连续正反面击球的教学目标。在感受推挡球的教学中,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制定注意控制拍面,身体协调配合推挡球的教学目标;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制定控制球的落点与线路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制定控制球的落点与线路和力度的教学目标。在发球技术的教学内容分层方面,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学习正反手平击发球;对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学习掌握正反手发击球技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学习不同方向的旋转球技术以及控制旋转的角度和力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各自的层次上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在教学任务分配方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限制性任务和可拓展性任务;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布置限制性任务;对基础一般的学生,布置问题任务与限制性任务。在教学评价分层方面,由于学生在技能与体能和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不建议采取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同时注意定量与定性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注意学生自评与互评及教师评价方式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例如,在推挡球技术的考核中,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明确推挡的考核次数;对基础中等的学生,明确推挡的考核次数外,有相应的落点要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对球落点与线路和力度与速度的控制情况进行考核。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考核结果和彼此间的差距,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乒乓球技术水平。

2.2 心理技能教学

2.2.1 合理安排内容

心理素质是学生动作技术规范和各项素质养成的基础与中介。体育教学需注重自身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发挥,通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心理素质调控效果。为了培养学生不轻易言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可组织竞争性与对抗性的教学内容。通过逐步增大训练的强度与难度,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根据教学计划,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2.2.2 合理进行评价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常识教育,对学生运动参与情况展开积极评价,关注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利于促使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鼓励性和积极性的评价,可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感,欣然接受师生对其自身不足的评价,逐步树立体育运动学习的信心。

2.2.3 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展开理论知识传授和体育运动技能讲解时,需注重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从心理上塑造和完善个体,让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做到思想、心理及生理等方面的协调。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适当讲解心理素质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意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实践活动的结合,在体育实践中证明和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促使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练习、比赛等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以篮球教学为例。从主观心理影响因素的训练方法入手分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篮球运动技能,但与专业技战术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比赛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极易出现慌乱和焦急的比赛心理问题。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需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术训练,不断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引导学生在比赛中主动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训练中,需明确训练重点与训练内容,对身体素质好和技战术水平高的学生,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注意学生自负心理的影响,端正心态。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使其意识到心理状态与技战术水平之间的关系,使其在积极参与训练的同时,逐步增强参与比赛的自信心。

从客观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训练方法入手分析。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展开比赛,比赛前,组织学生展开技术会议,分析对手的实力,合理安排技战术,灵活调配队员,缓解学生在比赛中的心理压力。在比赛前,展开心理状态调整活动,调整学生的身体状态,确保技战术动作到位。教师要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观看对手比赛表现等方式,判断对手的强弱,了解其打法特点,合理安排相应战术,稳住学生参与比赛的心理,尽可能地规避学生在赛中受局势的影响,促使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得以充分发挥。

环境因素包括对方打法野蛮与裁判的错判及场地和器材的不适合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手打法野蛮是指在篮球比赛中,对手犯规次数较多且打法粗野,因不适应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和情绪波动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在比赛中的发挥。在日常的训练中,需加大防守练习的强度,让学生适应各种打法,灵活应对对手的各种打法。裁判的错判或漏判,极易让学生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影响后续的比赛表现。在日常的模拟实战对抗训练中,增设不确定因素刺激学生的心理防线,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不利的情况下保持心理稳定与控制情绪,有效地执行提前布置的技战术,实现自身技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理想的比赛成绩。

2.3 体育认知教学

体育认知是指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评价与心理和行为倾向,外部环境中获取体育相关的信息,通过人的内化转化为自我认知,再上升为理性认知。体育认知分为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的认知等,需立足学生体育认知的现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体育认知的因素较多,包括没有体育锻炼行为,学业紧张没有时间,对体育有抵触情绪,体育课程项目缺少、体育文化氛围薄弱等,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度,需采取以下措施。

2.3.1 丰富体育选项课程

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需丰富体育课程项目。通过开展多样化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感受乐趣,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爱好。

2.3.2 重视基本常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需注重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课程项目的理论知识后,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缓解学业压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丰富体育基本常识教育,打破学生基本常识认知模糊和运动技术理解片面等现状,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舒适感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向。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多展开体育锻炼基本常识教育。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多传授体育科学锻炼的方法,通过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有着更全面的认知,使其充分了解体育项目的技战术等知识点。

2.3.3 构建认知教育体系

了解大学的体育认知情况,合理制订体育教学方案,加大体育认知教育的力度,端正学生的思想和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通过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定期聘请专家介入指导等方式,讲授参与体育锻炼的知识点和重要意义。形成社会与学校等多主体的体育认知教育体系,通过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提升,带动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更加规范。

2.3.4 加大体育锻炼保障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多组织体育竞赛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需求,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

2.3.5 明确认知实践关联

注意发挥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相辅相成的关联效应,注意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支撑锻炼行为规范展开。在体育锻炼中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实现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反哺,如掌握扭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减少体育锻炼中的意外事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间的关联,通过体育认知度与锻炼行为规范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 结语

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渗透认知心理学理论,要求教师对认知心理学的作用和特点等方面有充分了解,抓住新时代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机遇,从认知心理学对体育知识的分类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习能力与体育素质,满足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快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猜你喜欢

技战术体育锻炼动作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下一个动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