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青少年运动损伤干预的研究

2022-10-31郑淑媚陈国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运动青少年

郑淑媚 陈国明

(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2020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四五”规划,要求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吹响了体教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号角。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背景要求下,聚焦解决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事故,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保障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了解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发展实际现状,从更深层次剖析目前我国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所面临的问题。《意见》的出台,是贯彻教育改革的应然之举,具有重大意义。为完善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实施路径,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得到发展,健全人格和锻炼意志。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青少年运动损伤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以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发展现状为着力点,分别从联动主体、发展机制以及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实现路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运动损伤干预和体教融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核心期刊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1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

《意见》明确指出,必须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和体质下降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而行为的表现方式则是影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这里所指的行为包括对学校体育运动损伤防护与干预的表现过程。因此,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应明确定义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与意义,为我国走向体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损伤的现状

“十四五”规划作为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职责的基本依据,是教育的有力保障。结合新发展阶段背景下体教融合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研究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概况,发现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损伤事件时常发生,且发生跌伤、碰撞以及关节扭伤的现象非常普遍。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只有广东省深圳市部分寄宿制高中校园里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心肺复苏(CPR)技能储备受限,尚无中小学开设常规的CPR课程。据统计,我国中小学在使用AED方面起步低,校园覆盖率低,且学校师生对AED的急救意识淡薄。由于学生缺乏体育运动伤害防护知识以及观念意识上的错误认知,缺乏体育运动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操作技能,不能妥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减轻伤势,甚至不能挽救生命。而体育教师在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大部分只停留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教学能力理论方面的表层,却忽视了对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等相关内容的加强与学习,缺乏体育运动损伤防护的安全教育能力和健康照看能力。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课余时间,并非在体育课堂上,由此说明,学校在安全管理机制和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由于管理制度执行过程散乱,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校体育运动干预的学习不能有效开展。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运动损伤相关防护知识与干预意识薄弱,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制度以及管理模式的缺失,社会对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忽视。

1.2 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概念

运动损伤干预是指融合运动医学、运动体能和运动康复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学科,涵盖了体育运动中的伤害预防,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体育运动损伤是学校体育运动常发生的意外事故,通过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2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SWOT分析

2.1 优势方面(S)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青少年的健康,给予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发表了系列讲话。体育运动损伤干预毫无疑问成为学校体育运动过程的重要内容,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奠定了基础。

2.2 劣势方面(W)

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多元功能缺乏全面认识,一般只限于简单的身体活动,却忽略了学校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各部门在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培养体系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2.2.1 联动主体分散

培养体系面临困境,传统的体育部门培养受阻,忽视了体育运动损伤对青少年的伤害。学校部门重视程度低,社会组织培养力度不足,各主体部门未能齐心协力;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共识一致、思想统一、职责明确、行动协同“四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新格局尚未形成。与此同时,对运动损伤干预方面的评估主体力量弱小、话语权缺失、政务公开滞后、信息开放透明度不够、意愿不强烈等。教育主体怎样才能适度独立、到位而不越位,在积极有效地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关系时,应做到主体集中地寻找最佳定点,科学有效减少青少年运动损伤意外事件。

2.2.2 长效机制短缺

在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运动损伤干预能否顺利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并在评估、监管、落实方面做好保障。在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的改革背景下,体育部门未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相关长效机制弹性不大,因此造成不同部门对学校运动损伤干预存在条块分割、碎片化管理的弊端,再加上各部门不健全的管理机制,最终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效果不理想。

2.2.3 教学环境固化

学校体育观念落后薄弱,为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忽视体育运动损伤带来的伤害,中小学体育竞技和课后训练普及性低,社会对从事竞技体育事业仍存在偏见。在新发展阶段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也是重要现实课题和操作难题。因此,需要各个学校部门和社会组织达成共识,致力于创造全社会关注、参与、支持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和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3 机遇方面(O)

中央深改委以体教融合重要论述作为依据,从政策支撑和现实需求阐述了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培养体育强国后备人才的基地,开创性地开展体育运动损伤预防工作,将极大地提高青少年运动风险识别能力。

2.4 挑战方面(T)

学校相关监督系统机制没有落实;体育运动损伤管理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社会对运动损伤干预的认可存在偏差等。

综上所述,在新发展阶段运动损伤干预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SWOT 分析,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学校体育运动损伤事件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政策以及外界环境的支持,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难题,全面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 体教融合背景下“知-信-行”干预理论模型构建

3.1 “知-信-行”理论模型构建的原理

“知-信-行”指将人的行为看作是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连续部分,其中知识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促进改变的目标。“知-信-行”理论模型在国内主要应用于了解目标人群健康保健方面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表达对健康体育运动教育的主观性需求和对健康教育方法与手段接受程度,甚至用于对相关人群的知行合一的客观评价。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理论”,并在曲曼1988年主编的《健康行为》中得以发展,应用在健康行为改变中。在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之下,学校体育运动预防损伤方案以及干预措施应该响应体教融合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3.1.1 知

知即为知识,在学校体育运动中,涉及了体育运动损伤和体育教学模式,包括对学校体育保健以及相关和运动急救知识的掌握。中小学是普及AED的最佳场所,配备“救命神器”是对急救认知的体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储备,学校应重视相关教师体育运动防护知识的培养,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学习运动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利用多媒体等指导青少年,强化运动防护的宣传,定期开展运动防护的专题讲座等。

3.1.2 信

信即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和信念,接受学校运动损伤干预和急救知识的考核,形成常态化的信念意识。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运动防护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在课程考核中加入体育运动防护知识模块,旨在让更多的学生端正态度,形成积极的认知,提高体育运动防护意识,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当前,我国对中小学体育运动损伤态度存在一定偏差,虽然有了急救免责法,但并未深入人心,导致人们不敢施救。

3.1.3 行

行即行为,在提高运动防护意识基础上,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防护能力,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或学生基本上选择拨打120等待救援,耽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没有相关经验和CPR的急救处理及AED的操作技能,在行为上的失控容易引起失误,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在校内组织运动防护竞赛,急救演习等,组织安排学校、家长、学生共同参加关于运动损伤防护干预的活动,形成多方协调,使青少年学生在行为上减少体育运动损伤,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3.2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实现路径

3.2.1 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发展条件

强化以人为本,重视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教育价值,把育人作为最高目标,开创性地落实发展体育运动损伤干预教学,促进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要深刻意识到“离开科学健康的体育运动是不牢固的”,主动将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这一实用模块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实现运动员文化教育、人格塑造、健康成长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部门应试教育的培养观念。强化体育教育价值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学校运动损伤干预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运动损伤干预贯穿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不同环节。

3.2.2 明确融合目标,落实培养机制

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充分落实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相关培养方案,在推进体教融合过程,需要联合家、校、社共同参与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工作机制建设,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携手合作,从各个不同部门组织和领导层保障运动损伤干预建设和实施机制。在具体落实各个方案和机制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不同部门形成推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工作的合力,全力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育人模式。

3.2.3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管理体系

通过“知-信-行”的教学理论模式,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对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相关情况要定期评估,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可持续的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有助于保障体教融合的激励机制,进而提升在新发展阶段下各个部门对学校体育运动损伤干预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针对学校体育当前的政策法规进行定期修订,如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着落点,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之间职责协同,对学校体育运动损伤进行有序的专门约定,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损伤的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形成部门之间客观评价与监督职能的良好风气,提升体教融合工作的实效,不断完善运动损伤干预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智能化健康监测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反馈青少年体育运动情况,既是体育教育信息化时代青少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体教融合落实的保障机制和重要内容。

4 结语

青少年强则国强,在新发展阶段要抓紧历史发展契机,解决新发展阶段学校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落实“知-信-行”的教学理论模式,建立联合督导机制,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主体,建立青少年体育运动损伤干预的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创体教融合与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运动青少年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