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和漫画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综述

2022-10-29重庆

文史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后方副刊木刻

重庆 郭 洋

一、国内关于抗战大后方抗战美术文献研究的成果

目前,在全民族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问题上,国内成果更多体现在美术类型、美术运动、创作者及作品方面。其中关于木刻研究的成果有:《联袂书写的历史:抗战时期重庆报纸上的木刻副刊研究》(2013年),《〈时事新报〉与抗战美术综述》(2012年),《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阵地——〈华西日报〉木刻副刊研究》(2016年),《抗战时期〈柳州日报〉的木刻副刊研究》(2019年),《战火硝烟下的印记——重庆木刻期刊整理研究》(2017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广西木刻期刊整理》(2018年),《承载民族救亡使命的传播符号——论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抗战木刻版画的独特使命与价值》(2019年);关于漫画研究文献的成果有:《浅析抗战时期的漫画期刊——以〈抗战漫画〉期刊为例》《抗战时期重庆漫画副刊整理与研究》(2020年);对涉及木刻、漫画的美术刊物的研究成果有:《抗战期间重庆的美术刊物》(1988年),《浅析抗战时期桂林的美术刊物》(2010年),《抗战时期〈华西日报〉美术副刊研究》(2018年)。

现阶段,对木刻和漫画文献的研究呈现出零星化、片段化的特点,缺乏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该类文献涉及地域较广,刊物种类较多,不易收集资料,难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献资料库。针对现状,首要任务是文献资料的整理、搜集,进而基于史料进行相关研究。

二、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和漫画文献整理

(一)以文献类别分类

把握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地区的特点,基于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的课题,我们对抗战时期重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大后方地区报纸中的木刻副刊、漫画副刊、木刻和漫画的综合性副刊以及在大后方创刊的木刻期刊、漫画期刊木刻和漫画的综合性期刊予以了搜集和整理。经查阅多地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资料,获得相关文献如下:

重庆《国民公报》木刻副刊《木刻研究》,1938年7月至12月,共8期,主编四次变更,分别是: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重庆会员座谈会、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委员会、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办事处、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出版部。木刻作品21幅,文章19篇。

图一:《木刻专页》副刊

重庆《国民公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1943年3月25日至1943年6月17日,共11期,由中国木刻研究会主编。现已查到的第2、4、5、6、7、8期中,木刻作品11幅,文章14篇。

重庆《国民公报》木刻副刊《美术之页》,1944年8月21日至1945年2月22日,共6期,刘以鬯担任副刊主编。木刻作品7幅,文章17篇。

重庆《商务日报》木刻副刊《抗战木刻》,1938年7月31日至1938年8月18日,共3期,由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重庆会员座谈会主编。木刻作品3幅,文章4篇。

重庆《新华日报》木刻副刊《木刻阵线》,1942年2月11日9月5日,共7期。中国木刻研究会主编。木刻22幅,文章13篇。

重庆《新蜀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1940年4月24日至1941年10月12日,共15期。副刊主编两次变更,前10期由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主编。其间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曾被国民政府撤销,副刊一度中断。复刊后,主编由原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员担任。木刻53幅,文章15篇。

重庆《新蜀报》木刻副刊《半月木刻》,1941年10月15日至1943年6月19日,共37期,由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留渝成员主编。木刻99幅,文章49篇。

广西《救亡日报》木刻副刊《救亡木刻》,1939年2月21日至1939年5月11日,每10日刊出一期,共9期,最后一期改名为《救亡漫木》。由漫画木刻社主办。资料暂缺第3期。木刻24幅,漫画4幅,文章16篇。

广西《柳州日报》木刻副刊《战时木刻》,1940年9月8日至1941年3月16日,共12期,由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1特别党部中山室美术股主编。现有第1、5、6、7期,木刻作品15幅,文章5篇。

广西《柳州日报》木刻副刊《草原木艺版》,1941年9月8日至11月29日,共5期,黄荣灿主编。1942年4月22日复刊,更名《草原木刻艺术》,5月9日出版第2期后停刊。1942年10月30日《草原木艺版》第1期再次面世,至1942年12月26日第5期停刊。现有1941年《草原木艺版》第1、2、3、5期,《草原木刻艺术》第1、2期,1942年《草原木艺版》第1至5期。木刻作品40余幅,文章20篇。

四川《华西日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1938年9月4日10月27日,共3期,王大化主编。木刻8幅,文章7篇。

重庆《国民公报》漫画副刊《星期增刊——漫画版》,1940年1月21日至1940年4月7日,共6期,由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主编。漫画17幅,木刻5幅,文章6篇。

重庆《商务日报》漫画副刊《星期漫画》,1945年6月3日至1946年2月5日,共35期,由星期漫画社主编。资料暂缺第14期。漫画150余幅,木刻6幅,文章近80篇。

重庆《时事新报》漫画副刊《漫画周刊》,1939年12月10日至1940年6月23日创办,两期后改名为《漫画两周刊》,共14期。由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协会主办,这也是中华全国漫画抗敌协会到重庆主办的第一个漫画副刊。漫画31幅,木刻11幅,素描1幅,文章20篇。本刊虽是以漫画命名的副刊,但内容也包括了木刻。

四川《华西日报》漫画副刊《华西漫画》,1938年2月27日至1939年1月23日,1938年8月30日至12月16日期间曾一度停刊,12月17日复刊,每周一期,共32期,刊登漫画作品159幅。龚敬威主编。

图二:《华西漫画》副刊

四川《新民报》漫画副刊《新民漫画》(单期),1937年8月至1937年12月26日,共10期,由四川漫画社主编。

四川《新新新闻》漫画副刊《四川漫画》(双期),1937年8月至1937年12月26日,共10期,由四川漫画社主编。漫画48幅,木刻1幅。

四川《新新新闻》漫画副刊《每周漫画版》,1937年7月11日至1939年7月16日,共94期。漫画48幅,木刻1幅。

四川《新新新闻》漫画副刊《一周漫画版》,1939年7月16日至1945年11月8日,共232期。漫画近1000幅,木刻4幅。

其中,由四川漫画社主编的漫画副刊分别在四川《新民报》《新新新闻》创办漫画副刊,《新民漫画》为单期出刊,《四川漫画》为双期出刊。

广西《救亡日报》木漫副刊《漫木旬刊》1939年11月1日至1940年7月21日,共25期。由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和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共同主编,自第18期起改由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与全国木协主编。现缺失第1、2、3、4、5、6、13、22、23期。作品共计47幅。其中木刻家署名作品29幅,其余多由漫画家和木刻家共同署名完成。文章20篇。

广西《救亡日报》木漫副刊《救亡画刊》,1938年1月15日至1938年4月9日,共13期,以漫画为主,偶尔刊登木刻。漫画71幅,木刻16幅,文章5篇。

四川《华西日报》木漫副刊《华西画刊》,1942年5月17日至1945年5月28日,共76期,由张漾兮主编。漫画200余幅,木刻46幅。木刻作品主要集中在创刊至1938年3月初,1944年7、9、10月刊登4幅后,再无刊登;1944年11月20日之后均为连环漫画。文章18篇。

图三:《木艺》

重庆《现实版画》,1940年11月1日至1941年4月,共5期。是由重庆柏溪国立中央大学编印,现实版画社编辑,李慧中、梅健鹰、蒋定闽、罗颂清担任编辑委员,梅健鹰任社长,社址设在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木刻61幅,文章6篇。

重庆《胜利版画》,1942年6月1日至1942年8月1日共3期。该刊是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出版,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梅健鹰任助编。木刻46幅,文章3篇。现有第1期,木刻7幅,文章11篇。

广西《木艺》,1940年11月1至1941年1月,共2期。由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担任编辑、出版、发行。“木协”会址后被广西政府封闭,导致《木艺》停刊。木刻7幅,文章9篇。

广西《全国木刻展览会纪念特刊》,亦名《收获》。全国木刻展览会于1942年10月10日至14日在柳州中南路广东同乡会文化服务部展出,开幕之际纪念刊出版发行。沈振黄担任编辑,黄图出版社、中国木刻研究会联合主办,黄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册定价2元5角。木刻20幅,文章15篇。

广西《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1939年5月至7月,共出版6期,编辑人为刘季平、赖少其,发行人为赖少其,总经销为桂林新知书店。现有第1至5期,作品71幅,文章55篇。作品多为木刻家和漫画家共同创作,还包括苏联画家创作的现代绘画。

广西《漫画木刻月选》由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和漫画宣传队合编,1940年8月出版。该刊物是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相关文章提到,在史料收集过程中并未寻到。

图四:《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

据现有资料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创刊和发行的木刻、漫画、木漫综合副刊和期刊共计33种,重庆有13种,广西9种,四川11种,木刻文献共计16种,漫画文献共计9种,木、漫文献共计8种。副刊24种,期刊9种。木刻副刊共11种,重庆有7种,广西3种,四川1种;漫画副刊共8种;重庆有3种,四川5种;木、漫副刊共3种,广西2种,四川1种;木刻期刊共4种,重庆有2种,广西2种;木、漫期刊共1种,广西有2种。

除此之外,《新新新闻》和《华西日报》有三种美术理论副刊,主要是关于油画、国画、书法以及美术发展和教育方面的等文章。其中《新新新闻》美术副刊《四川美术》,1943年10月22日至1944年1月14日,共4期,由四川美术协会主编,共发表美术文章约23篇。《新新新闻》美术副刊《新艺谭》,1943年9月14日至1944年5月10日,共10期,由星期艺术座谈会主编,共发表美术文章约23篇。《华西日报》美术副刊《艺术评论》,1942年12月31日至1943年8月19日,共27期,由星期艺术座谈会主编,共发表美术文章约51篇。

现有资料虽未找到云南的木刻、漫画副刊和期刊,但通过对1935年5月4日至1940年7月2日发行的《云南日报》查阅可以看出,其副刊《南风》是云南漫画和木刻版画的重要发表阵地。其间,1937年为纪念《云南日报》出版两周年,特出《木刻漫画选》一书。

大后方的重庆、广西两地的文献多于四川、云南、贵州三地。通过了解美术家、美术团体和美术院校的内迁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

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6月6日在武汉成立后不久因战事转危迁渝,1940年4月与中国美术会、中华全国美术会合并为中国全国美术会,5月19日在重庆生生花园召开第一届年会,当即修改会章,选出理事31人,监事15人,常务理事9人,定九月九日为美术节等事宜。1938年10月中华木刻界抗敌协会总会由卢鸿基携带总会所搜集的部分版画作品随政治部三厅人员经衡、桂辗转到达重庆。上海的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为适应抗日斗争的需要,于1937年8月14日成立了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撤离上海之前,组织了一个抗日漫画宣传队(全称是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委员会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漫画宣传队),9月从上海出发,途经镇江、南京、武汉、长沙、桂林、上饶、金华等地开展抗日漫画创作和宣传活动。1939年底,其由特伟领队从桂林到达重庆,住进远离市区的南温泉附近的一个小山村。1940年10月,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总会由桂林迁到重庆,1940年12月21日在重庆中苏文协正式举行成立大会……。

中央大学艺术系于1937年12月迁到重庆沙坪坝。国立北平艺专部分师生于七七事变后冒险离平,初迁牯岭;南京沦陷后,又被迫逆江而上,迁到湖南沅陵。杭州艺专于1937年12月在校长林风眠的带领下,匆忙离杭,向内地辗转流亡,经浙江诸暨、江西鹰潭、湖南长沙,最后到达沅陵,与稍早到此的北平国立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专。国立艺专从沅陵经贵阳搬迁至昆明;在昆明办学一年多,两移校址后,又长途跋涉,迁到四川璧山,然后再迁至重庆青木关松林岗;1942年又迁往沙坪坝磐溪。武昌艺专于1938年夏迁到重庆近郊的江津。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于1911年由吕凤子创办,1938年率部分教师徒步至四川璧山并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我们分析抗战时期报纸的木刻副刊数量胜于期刊的原因是:木刻有如长枪的战斗性,以及“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特点和作用,与新闻报纸强调时事性、在场性、针对性的特点十分吻合,因而在思想意识和关注视线上达成一致;于是,大后方一些报纸的文艺副刊对美术的关注更多地选择了木刻。另一方面,囿于战时报纸印刷条件和纸张品质的限制,也使得报纸不得不选择对印刷条件要求不高的木刻。

(二)以文献出版时间分类

1937年有《新民报》漫画副刊《新民漫画》,《新新新闻》漫画副刊《四川漫画》和《每周漫画版》。

1938年有《国民公报》木刻副刊《木刻研究》,《商务日报》木刻副刊《抗战木刻》,《华西日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华西日报》漫画副刊《华西漫画》,《救亡日报》木漫副刊《救亡画刊》。

1939年有《救亡日报》木刻副刊《救亡木刻》,《时事新报》漫画副刊《漫画两周刊》,《新新新闻》漫画副刊《一周漫画版》,《救亡日报》木漫副刊《漫木旬刊》,期刊《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

1940年有《新蜀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柳州日报》木刻副刊《战时木刻》,《国民公报》漫画副刊《星期增刊——漫画版》,期刊《现实版画》,期刊《木艺》,期刊《漫画木刻月选》,期刊《战时后方画刊》。

1941年有《新蜀报》木刻副刊《半月木刻》,《柳州日报》副刊《草原木艺版》。

1942年有《新华日报》木刻副刊《木刻阵线》,《华西日报》木漫副刊《华西画刊》,期刊《胜利版画》,《全国木刻展览会纪念特刊》(亦名《收获》)。

1943年有《国民公报》木刻副刊《木刻专页》。

1944年有《国民公报》木刻副刊《美术之页》。

1945年有《商务日报》漫画副刊《星期漫画》。

1937年至1945年期间,在重庆、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创刊和发行的木刻、漫画、木漫综合副刊和期刊,其中1937年3种,1938年5种,1939年5种,1940年7种,1941年2种,1942年4种,1943年1种,1944年1种,1945年1种。

(三)以文献内容的表现主题分类

经统计,全民族抗战时期大后方公开发表木刻、漫画2300余幅,文章400余篇,其中副刊中有2100余幅作品,文章300余篇;期刊中有200余幅作品,文章近100篇。木刻副刊中,文章数量较多;漫画副刊中文章数量较少,且篇幅较短。副刊中漫画数量大于木刻。期刊中木刻数量及理论文章多于漫画。

根据所查资料显示,木刻、漫画作品表现的主题涵盖:

如王树艺《会忘记这些吗》、建安《揭露日本的真面目》、敬威《倭寇的致命伤》、江一皿《自夸自大的侵略者露出马脚》、漾兮《人类耻辱的两位代表》、程少成《希特勒向“死”城挺进》、张谔《和平之破坏者》、宗其香《炸后》、梁白云《日本鬼子来了》。

图五:《救亡木刻》

如谢清泉《月夜的农民游击队在卢沟桥头》、俞云阶《投弹手》、鸣寂《对准了敌机》、宁叔光《行军》、王琦《前仆后继》、文云龙《轰炸敌船》、张文元《以轰炸还轰炸》、韩尚义《西北的民众武装》、谢梓文《哨兵》、赖少其《日本鬼,你别走》、鲁少飞《这就是我们的答复》、黄伟强《大家团结起来消灭日本仔》、黄茅《战争必从发生的地方结束》、岑学恭《冲锋》、夏纬图《枪口齐向前》、温涛《艰苦的战斗》、郁风《伟大胜利的序幕》。

3.讨伐汉奸,如廖冰兄和刘建庵《汪精卫的变》、陆志庠和赖少其《汪精卫装腔作势——丑态》、汪子美和赖少其《剪断敌人与汪逆的阴谋》、特伟和赖少其《汪精卫自毁其前途》、新波《巩固团结肃清奸伪》、新波《侵略者和汉奸》、沈同衡《扑灭破坏团结的害虫》、陆志庠《汪精卫的“救国”救的是日本不是中国》。

如新波《中国与中国的人民》、梅健鹰《抗战》、廖冰兄《抗战必胜》、陆田《走向战斗》、黄荣灿《踏上征途》、大化《去当兵》、王琦《从军去》、亦支《征人之家书》、铁华《哥哥上战场妹妹在工厂》、陆志庠、廖冰兄、刘建庵、赖少其《妈妈缝征衣,爸爸穿军装》、李慧中《出征》

如傅南棣的《国防工业在跃进中》、刃锋的《童工》、铁华《农家女》、平之《砖瓦将》、王树艺《浣衣》、宁叔光《鞋匠》、久常《石工》、铁华《买平价米归来》、张时敏《后方努力建设》、王琦《炼钢厂》《木工》《晒棉纱》《无家可归》、周家礼《领米》、罗颂清《赶制寒衣》。

如刃锋《街头一角》、白流《自流井盐区风景》、王琦《嘉陵江上》、宗其香《湘西风光》、丁正献《陪都一角》、谢趣生《成都夜景》、俊昶《英国乡村教堂》、白云《澳洲牧场》、罗颂清《林主席像》、鸣寂《x叶语君画像》、王朝阳《鲁迅像》、张时敏《高尔基像》、刃锋《战士头像》、王琦《郑少愚将军遗像》、南棣《盟国四大领袖像》、梅健鹰《英首相丘吉尔》。

全民族抗战期大后方的木刻、漫画理论文章主题大致如下:

如赖少其《木刻常识》,赖少其、刘建庵《学习木刻的开始》,李桦《三角刀的使用方法》《如何提高木刻的质》,王琦《木刻技法研究》,亦友《谈木刻创作的形式问题》,洪毅然《如何提高目前漫画技巧之水平》。

如王琦《谈学校木刻教育》、丁正献《谈儿童木刻——中小学美术课的改进》。

如李桦、建庵、冰兄、温涛、新波《十年来中国木刻运动的总检讨》,陆田、黄荣灿《木刻运动在中国》,王维《木刻艺术与木刻工作者》,刘铁华《战斗的艺术》,建庵《对当前木运的几点意见》,张望《今日的木刻》,朱苴民《开展复色木刻运动》,唐英伟《略伦现代木刻》,赵越《木刻运动的当前诸问题》。

如刃锋《木刻上的照相主义和八股主义》、谢梓文《民族形式木刻的建立》、纳维《木刻的民族形式散论》《加紧建立新木刻理论》、赖少其《木刻在抗战中》、王大化《木刻的大众性》、陈闲《木刻前途是光明的》、李桦《木刻运动的两重性》、丰中铁《木刻是艺术吗》、毓林《连环木刻画的问题》《中苏木刻艺术之交流》、野夫《木刻的实用问题》。

如黄茅《漫画的宣传方式》《漫画的基本工作》《漫画深入大众》《抗战漫画题材的进展》《关于目前的漫画运动》《谈连环漫画》、孟宇场《桂贵川见的漫画宣传》、叶冈《关于乡村漫画工作》、黄苗子《我们需要漫画的理论和批评》、孟宇场《学习漫画的开始》、凌霄《什么是漫画》、廖冰兄《漫画与民主》、林垦《西洋漫画家对中国漫画家的影响》《关于时事漫画》、韩尚义《西北的漫画运动》。

如蓝贞亮《潢川木刻展览会印象》、黄茅《巡回漫展在湘桂》、洛平《非非漫画展简评》、丁正献《关于送英苏木刻作品的几句话》《写在木刻展览会后》、黄荣灿《柳州全国木刻展览会从筹备到展》。

如廖冰兄《关于漫木合作》、陈叔亮《两年来鲁艺漫画与木刻》、季植《关于木刻漫画》、所亚《由漫画说到一切绘画的进展》、陈烟桥《美术的技巧修养》、丰中铁《鲁迅先生,中国革命美术的保姆》、郭沫若《中国美术的展望》、黄茅《开展绘画界的救亡运动》《谈战时素描画》《战时的日本绘画》、郁风《抗敌绘画的新途径》、曹若《美术工作在前方》、丁正献《论“新派”画》。

三、抗战时期大后方抗战美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我们的研究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全民族抗战时期大后方历史,着重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文献方面开展研究,加强了史料收集和整理,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

对全民族抗战时期抗战大后方美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抗战文献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大后方抗战美术活动乃至抗战史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抗战美术类文献进程的同时,也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可靠史料。我们体会到,对美术史、新闻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不仅是跨学科的工作,也是美术与新闻的跨领域合作。

图六:《推竹竿的劳工》(鲁少飞抗战时绘于成都)

[1]鲁迅:《新俄画选小引》,载《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拾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猜你喜欢

大后方副刊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纪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