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龙”溯源的意义

2022-10-29

文史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荒山海经甲骨文

刘 火

“龙”在先秦典籍里,并非一个神秘物或神灵物的喻体。

“龙”,不见于汉字最早的辞典《尔雅》(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即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诸卷里没有“龙”字(因此后来的《尔雅注疏》也就不便提及“龙”)。

东汉的中国第一部集字典词典为一体的《说文解字》(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里,有了“龙”字。《说文》注:“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此注可读作:一、龙,作为一种属于“蛇”和“鱼”一类的生物(包括后来我们知道的蜥蜴一类的动物),是生物学的存在物;二、源于《周易》中的“龙”的转喻;三、由二义衍生,龙是一种可以变易的借喻。从纯文本字典和辞典看,“龙”字及义,经过了近五百年后才进入到官方即大汉王朝的汉字系统。

“龙”字在进入《说文解字》之前,其内涵当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周易》(约成于公元前8世纪或前7世纪)之“乾”“坤”等里有“初九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上六龙战于野”等(此“龙”喻“君子之德”);

《尚书·舜典》(约成于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此“龙”为舜帝的臣名);

《春秋三传》(约成于公元前6世纪或前5世纪)有“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此“龙”为星座),“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此“龙”为官名)等;

《论语》和《老子》均无“龙”,但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将孔子和老子联结在了一起。《老子韩非列传》记孔子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见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此故事源自《庄子·天运》:“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此“龙”为神与自然生物的合体);

中华第一龙(岫岩玉,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5000年,国家博物馆藏)

《庄子》内篇无“龙”,外篇《在宥》有“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此“龙”为神与自然生物的合体);

《孟子》有“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此“龙”与“蛇”并列为某一生物。)

在先秦诸子中,《公孙龙子》(宋人疑为非先秦文本)对“龙”的使用最为密集。《公孙龙子》共六篇,其《踪府第一》,“龙”高达22次。(此“龙”均作人名。)

《诗·郑风》“隰有游龙”。(此“龙”为草名,三国·吴·陆玑《草木疏》释为“马蓼”。)

……

可见在《尔雅》和《说文解字》之前,“龙”已经较为普通地出现在先秦文献里。更早的是,“龙”多次出现在甲骨文(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发现)里。

罗振玉几依《说文解字》释;

叶玉森释:“近世地质学者、考霰化石,乃决定为古代爬行动物。孔类种繁,或一栖可两栖,或有翼无翼。”叶又释:从甲骨文看,“乃断定龙头有肉冠,有两角、两耳,有髯,有胡,有四肢,有掌爪,身有甲或斑纹”;

陈梦家释:若龙字铨释不误,“则龙方可以与匈奴有关”;陈引《左传》又释“夏代有学扰龙于泰龙氏者,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但龙非后世想象的飞龙,当是一种较大的蛇类而已”;

饶宗颐释:“殷人祀龙星,龙即苍龙。《淮南子·天文训》‘天神之贵者,莫贵于苍龙’”;

张秉权释:“龙,在此版乃人名”;

丁骕释:龙字在契辞中最早为地名曰龙方,即契辞中“帚姘伐龙方”;

裘锡圭释:“古代遇到旱灾还往作土龙以求雨”,并据已识卜辞,释云“商代已有土龙求雨之事”;

……

以上甲骨文方家所释甲骨文“龙”字,其义有:一、是一种自然物种;二、星座的名称;三、地名;四、人名;五、扎(用草或其他物件)龙求雨。如果此诸方家所释都在理,那么可以说,“龙”的原初能指和所指,都没有图腾的文本意义。

“龙”作为神性的本体或喻体,在《山海经》里的权重不如“蛇”。顺便一说,“龙”并非“大蛇”,反之,“蛇”也非“小龙”。关于“大蛇”在《山海经》里有具体的记录和描述。从概率的角度来看,“龙”在《山海经》里出现的频率也远低于“蛇”在《山海经》的频率。“龙”在《山海经》合计25次(南山3、西山3、北山1、东山1、中山1、海外南1、海外西3、海外北1、海内东1、大荒东3、大荒西1、大荒北3、海内3),远低于“蛇”在《山海经》出现的频率92次(南山4、海外南3、海内南3、大荒东3、西山5、海外西4、海内西7、大荒南6、北山5、海外北7、海内北2、大荒西3、东山5、海外东7、海内东1、大荒北10、中山12、海内7)。仅从“龙”出现概率远低于“蛇”出现的概率,至少可以表明,在《山海经》(约形成于战国时代)里,“蛇”的地位显然高于“龙”的地位。

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着龙袍画像(传为宋人摹唐人画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龙”字的溯源和与“蛇”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龙”在它产生和演变到至迟先秦诸子文本那里,并没有成为华夏诸族的图腾。从神话阐释学角度看,“龙”显然不是华夏先民的图腾,也就是说华夏诸族并非龙的传人。对此,我们从孔子的一段自我表白中看得十分清楚。孔子说“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耶?”(《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孔子认为,像“龙”那般最高等级的动物我做不到,像鱼那般最低等级的动物我也不会做,我可以成为什么呢?我就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那一个吧!在孔子那里,“龙”早被解构了——华夏子孙哪是龙的传人?

至于“龙”与帝王互喻,可参见拙作《〈山海经〉里“龙”与“龙祠”的文化意义——兼论帝王何时与“龙”互喻》。

[1]参见刘火:《“蛇”的神性与伟力——〈山海经〉里的蛇》,《神话研究集》第3辑,2020年12月。

[2]参见刘火:《〈山海经〉里“龙”与“龙祠”的文化意义——兼论帝王何时与“龙”互喻》,《中华读书报》2022年7月27日。

猜你喜欢

大荒山海经甲骨文
情系农垦·镜凝大荒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论哪吒的“肉身成圣”与宝玉的“归彼大荒”
甲骨文“祸”字新证
秋日感怀(新韵)
三千年甲骨文
田幸云
最“萌”甲骨文——心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