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跋五题

2022-10-29盛文强

山东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渔具海盗岛屿

盛文强

《岛屿之书》序

十年之前,我的写作已和岛屿有关。我出生在胶州湾内的一个半岛,后来又往来于东南沿海若干杳不可及的无名海岛之间,深入到不为人知的所在。岛屿的弹丸之地,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文本生发方式,岛屿也曾内化为我自身性格的一部分,这使我走向内陆后出现各种不适,也可看作是我在世俗中所历的种种失败的根源。本不当萦于心,然则其裹挟的光阴已然蹉跎,无可挽回。至为沉痛者,莫过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异国的同龄人朱迪斯·莎兰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地理学的视域内发现了岛屿的卓然不群。作为狂热的岛屿爱好者,她为岛屿找回了尊严。她曾在地图的空白处写道:“不少岛屿都远离大陆,远到根本无法绘入国家的行政区划图。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被略去不提,只是偶尔,它们才会在绘图学的某张短腿小桌子上得到一席之地,它们被框进一个小框,蜷缩在整张地图的角落处,有自己单独的比例尺,可就是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

地图的绘制者们致力于定向,勾画出岛屿的边界,却发现这一切是徒劳,因为岛屿的形状时刻都在变幻——海潮上涨,礁石崩落,大船搁浅,这些不确定因素,都足以使岸线变动不居,岛屿的形状因此改变。一只在海岸觅食的海鸟,其长喙也可啄破脆弱不堪的岛屿边界,令地图绘制者的劳作毁于一旦。

岛屿是难以圈定的,其空间虽显逼仄,却可成为文学的样本。世事的乖谬无常极易被广袤的内陆所稀释,而在岛屿地僻而小,一切情节得以无限放大,无处藏身。在岛屿,世界扑面而来,避之不及,岛屿成为纷繁世事的镜像。与此同时,岛屿也是个体精神的冒险之地——在微缩的世界里,有人谋划着疯狂的海外之行,传奇的履历,源自血液里的躁动。也有人默不作声地藏匿,内心深处却满怀着逃离尘世的喜悦。

岛屿难以被规驯。岛屿日夜悬浮在深渊之上,却不沉没。岛屿令人沉湎的理由,无外乎此。对这些岛屿的魔幻式重构也非止一日,将不同的岛屿轮廓图层层叠加,做平面投影,得到的却是乱麻一般的黑漆漆的线团,这形状似乎更接近岛屿的本质——它们从来都不中规矩,不入绳墨,就像海面的波浪一样,不停地运动,不住地闪烁光芒。

许多年后,我将所历的岛屿一一比照,随着对岛屿的截面观察的深入,自我认知也无限剖分,沉恸的寻找与追问。

犹记得十年前的夜晚,归航的船上。岛屿上连绵的山峰已经出现在海平面上,那些交接的抛物线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挫败感,颇令人沮丧。我们在船上都沉默了,没有人说话。黑压压的海面,是几千米的深渊,时间在船舷之外凝滞。当此之境,便可瞬间证得此身之虚妄,于大梦中惊醒。

《海神的肖像》序

东海之中,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碧色岛屿。那些绿是包裹在岛屿身外的植被,阳光照在叶片上,光斑跳跃。岛屿坚硬的石质内核隐而不见,草木织就的外壳轻盈而又躁动,到了夜里,仿佛猛兽翕张的皮毛,它们在黑暗中保持着警觉。

在看不见的水面以下,岛屿的根系直达海底,与大陆架相接。岛屿来自深渊,也是深渊的一部分。它们诞生于一万五千年前,原是冰川运动后侵蚀出的山丘,后来海水上升,变成一丛密集的岛屿。东海岛屿若论数量之多,当以舟山群岛为最。

舟山群岛保留了海洋文化的隐秘传统,还有古老的风俗与神话。近十年来,我频频往来于舟山群岛的千余个岛屿之间,做一些田野考察的功课,并整理口述史,搜集民间故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几位会画画的船老大,由此接触到渔民画。

渔民画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渔船彩绘,以及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其中暗含着古越人的精神图腾,失落已久的民间元气。其作者多是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渔家子弟,他们拿起画笔时,几乎不假思索。渔船,网罟,海怪,大鱼,这些意象频频出现,这是岛屿常见之物,岛屿的日常即是传奇。

那些年,船把他们带到不为人知的所在,回返之后便讲起了来自异域的传奇。渔民身上都带了些海外见闻,他们心念中的世界是无尽的。他们从岛屿出发,从高处到海面,再由海面潜至海底捕捉海物,在垂直方向上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使他们摆脱了土地的平面。海上行船可到万里之遥远,时间仿佛无休无止,新的空间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海洋环境使他们更接近于四维生物,个体生命也因此而辽阔。渔民画所传达的神秘与热烈,正是海岛渔夫的精神属性。

于我而言,这本书是考察手记、风俗记、图像志、民间故事、文学想象和历史碎片的综合体。本书的六个章节做了分工:《海神》记东海岛屿的海神家族,以及衍生出来的海神画像,这是渔民画的秘密传统之一。《素人之迹》写岛上画师与船体彩绘,他们的一生光华四射,却又籍籍无名。《岛上偷活》中既有海岛现状的实地勘察,又有海岛渔业的历史考证。《读画记》侧重渔民画里那些美的瞬间。《问答录》则是渔民画家、老渔夫和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岛屿故事集》是与渔民画有关的民间故事的重构。各章节之间平行推进,而又有互渗,以期呈现渔民画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图景。

另外,本书对渔民画的界定是广义的,并非特指现代民间绘画,也包括来自古代传统中的东海民间渔绘。古越人的血液流淌至今,在渔民画的方寸之间,古老的基因仍在传递。

《渔具列传》跋

当我开始把海洋渔具看做一种理想中的文本(渔具中体现的锋利、缠绕、回旋、无限、绵延等属性暗合现代性题旨),不计年月的劳作便开始了。在此期间往来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访求渔具实物,搜集渔具故事,多数文稿是在途中写就。成稿之后,对个别章节不满意,几年的时间内又忍痛做了大量删改,艰辛难以尽述。

单从本书的书名来看,有人立即做出了判断,认为《渔具列传》是一种类似于“说明文”的浅易介绍性文本,或者以为这是一本“钓鱼的书”。望文生义的本领,多半来自填鸭教育的秘传,内中充斥着浓重的“标准答案”的气味,足可误人一生。正如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臆断为工业冶炼之书,把《金瓶梅》妄测为梅花种植指南,抑或把《动物农场》认作是儿童读物,并且欣欣然以为得其真意,条件反射式的浅层认知,实该引起警惕。即便人心日趋崩坏,各路利己主义的豪杰蜂拥而出,虽则聪颖练达,却也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无趣的人。

并非读者在选择书,是书在选择读者。

《渔具列传》充满了传奇、野史、方程、考据、引语、名人生平、考察手记,甚至一些“美的碎片”,古东夷部族的渔猎精神在纷繁的渔具谱系中得以集束式释放。至于本书所写的一切,读者大可不必当真。本书开篇声称是根据一部珍稀的古籍残卷推演而来,明眼人自然知道,这是移形换位的自我分裂术,藉此可以元神出窍,远离本体,再回头反观己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内容多为虚构,从扉页的《广渔具图谱传序》,一系列渔具图像,再到何渔隐生平年谱,诸如此类,都是建立在多方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虚构。在这里,虚构已经突破了狭义的文本界限,就连插图、考释、采访,甚至作者身份,也都可在虚构之列。

有饱受遮蔽之众,宁愿相信标准答案,却对虚构抱有古老的敌意。不确定的文本如同命运,原本难以量化,《渔具列传》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海盗奇谭》序

清代章回小说《冷眼观》中说:“那些草野奇谭,倒很把我吓了一跳。”这句来得突然,令人心惊。所谓的奇谭,也即奇谈,或云讲述故事的动作谓之谭。若故事的讲述恰巧发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则谓之夜谭。故事的主人公多半已经不在了,到后来,当初讲述故事的人也不在了。惊人眼目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流转,像烟雾一般,在不断扭曲、变形,进而消散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燃烧之后的焦糊气味,证明它曾经来过。

当故事的主角是海盗,而且是中国海盗,便更加引人瞩目了。中国海盗是被历史忽略的一群漫游者,他们曾逡巡在漫长的海岸线,乘潮水上下,他们曾一度强大到不可战胜,令西方殖民者也望风披靡,最终却销声匿迹。

海疆是传奇的渊薮。海上大盗的出没,改写了普通人的生命轨迹,多少离合悲欢之事,也都因海盗的介入而生发。海盗被称作海寇、岛寇、洋匪、澳贼、艚贼,此类名目繁多,海盗历来被视为叛逆,致使其事隐而不彰,仅有的一些踪迹和传闻,也都碎作四散的残片。

我做的工作是,从古代文献中打捞出与海盗有关的只言片语,杂取志怪、野史、方志等文本的体例,重构中国古代海盗故事,每篇之末则附有古籍中的引文作为注解。古籍秘本的佐证,与文学想象互为表里,共同拼贴为怪诞不经的奇谭。那些被传奇包裹的主人公,大可略去对其生平履历的一一罗列,只需选取其一生中最为光华夺目的断面——个体生命瞬间的燃烧,使其生命中的日常显得黯淡无光。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的微观演义,也暗合笔记的古老传统。之所以采信野史所持有的论调,并非盲从,亦不代表本人的史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新异的文学属性,而不能纠结其真伪,相信读者自会辨别。

不难发现的是,历代笔记中甚至没有完整的叙事,来路不明的一面之词,使文本显得可疑,而那些突然出现的场景,暧昧不清的人物,也如蜃气般不可端倪。历史学家至此无路可走,孤证难以取信,传言也非治史的依凭,文学想象恰可在这些断片的缝隙里游刃有余。越是不足取信的传闻,甚至带有偏见的一面之词,则越容易构建起文学叙事的龙骨。

除却还原与呈现,本书亦有考证的笔墨,文本未能拘泥于约定俗成的文体规矩,而是回归到古代奇谭志怪的混沌的文本状态。这样的文本不入绳墨之中,不在方圆之内,恰与海盗的精神气质相合。

与此同时,图像资料的收集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关于中国海盗的图像资料少之又少,在官方资料中,除了大胜海盗之类的图像体系,更多的与海盗相关的图像遭到销毁,因为他们被视作帝国的叛逆(treason)。幸有更为丰富的海外馆藏资料,可以从中见到中国海盗的日常。又有西方人描绘的中国海盗形象,能够补救文字的缺失。在筛选过程中,照片首先被舍弃,想象的空间在实景之下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是流传至今的版画、地图、手稿等视觉系统——出于主观的图像描摹,似更能与虚构文本相契合。我将这些图像视为文本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故而有了集束式的前置彩插。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不是历史著作,也不是什么常规意义上的小说。拿历史或小说的公式往上套,或者按照历史课本的答案,做一番按图索骥之功,无疑是迂腐之举。

《半岛手记》跋

尚塔尔·托马在《被遮蔽的痛苦》中说:“当他的家族史上溯到蒙昧时代,当他的名字引起的共鸣,神秘到一个具体的主题不能单独担当时,该如何来讲述他的家族史?”由此我忽然想到,《半岛手记》的写作就是面对家族史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是艰难的道路。家族史直溯洪荒年代的遥远记忆,东夷部族的渔猎精神高蹈着异乎寻常的激越之美,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自觉规避了狭隘的自说自话与炫耀,成长的阵痛与自我身份的指认在家族史面前坦陈,不断的出走与归来更促成了这种对话的螺旋式增长,而增长的过程,便可看作是以海洋题材为外壳的数学模型的不断浇筑过程,为了寻找理想中的写作,我倾注了十年心血。

从一开始,《半岛手记》的写作就与实在的地域或时髦的行走划清了界限。“半岛”这个模糊的名词赫然出现,逃离了地理学及行政区划上的既定序列,只因半岛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溢出了常识与教条的钵盂,遍地横流,不以概念的模式存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无须正其名,也无需更多解释,但凡追问半岛在何地者,或追问书中之事之真假者,皆是钵盂中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遇到神秘事物时,大多数人的表现是惊异、怀疑,继而远离,更有甚者,奋起攻击。只有拥有特殊气质的人才会将这种无力的疏离欲望转化为对自然、生命的广泛敬畏和尊崇,这样的人是我需要寻找的同类。倘若事物都指向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写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耻辱。这些故事通常发生在月夜,或者正午,抑或是某一难以确定的特殊时刻,人和鱼忽然相遇,完全陌生的面孔在做着面对面的凝视,各自脸上的肌肉抖动都看得真切,这种陌生的凝视带来了长久的惊悸与沉默,在他们的周围环绕着足以淹没一切的海洋。在《水底的先人》的结尾,我写到了一位几百年前遇到海难的先人,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为本地的海神。这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我作为他的后人,每当船到了海上时,总感到“他在水底望着我的船,他的目光穿越了层层的鱼群,阳光照透水底,不时有鱼影在他脸上闪过。我心头一阵微温,从此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而在《李状元村》里,李状元在海边吃过一只青螺,而当他赴京后,他的祖宅里冒出了无数的青螺壳。第二天,院子里的槐树就枯死了,一个月后京城传来了李状元被贬岭南的消息。李状元和青螺是什么关系?是纯粹的仇与复仇吗?日趋破碎、芜杂的当下语境或许会带来最佳答案。

猜你喜欢

渔具海盗岛屿
海水里浮现的岛屿
数据
海盗
自制渔具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渔具分析方法浅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初到盗国
小小消防员 第八集
世界十大神秘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