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扛起“双碳”时代使命

2022-10-26邱云昌

唯实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能源

邱云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一场横跨近40年、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是一场大考,对领导干部个人思维理念、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知其意,有知横纵略的开阔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碳排放将陆续达峰并转入平台期,具有先天低碳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将持续提升,“双碳”战略正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应时之举。碳达峰、碳中和将进一步打破环境资源约束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在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成为未来数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逻辑内核和重要驱动。

从能源自主可控来看,受地缘政治影响,国际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赖度已超七成,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超四成,减少能源对外依赖具有战略意义。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我国风光资源充沛富集,新能源技术全球领先,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支撑,把握住“双碳”时代风口,将逐步抹平与资源型国家在自然禀赋上的差距,充分释放出新能源领域的巨大潜能,推动实现国家能源安全自主可控。

从国际“双碳”大势来看,碳达峰、碳中和发端于人类对气候变暖的自省,壮大于越来越多的国家洞见其中蕴藏的绿色先机。如今全球“双碳”赛道风起云涌:德国将可再生能源列为“压倒一切的公共利益”,计划到2035年100%的发电来自新能源;欧盟提出从2023年起对部分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美国强调关键清洁能源产品要在本土制造;日本提出构建“氢能社会”……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GDP的70%、碳排放的65%。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既顺应了国际碳中和运动大势,也重振了美国中途退出《巴黎协定》后国际气候行动的信心,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可。

明其理,有科学务实的理性把握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要看到挑战所在。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需要50至60年,而我国力争30年实现,意味着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强度的碳排放降幅,这无疑是一场硬仗。碳达峰不易,碳中和更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是我国刚需,未来一段时间内碳排放量势必会继续增长。考虑到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工厂”的角色还承担了发达国家大量碳排放转移,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碳自然达峰和中和的经验,必须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降碳过程中风险与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确保安全降碳,同样是一场考验。

要明白底气何来。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我们敢于作出承诺的坚实底气,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作出的减排承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领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光伏、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连续攻克特高压输电、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2021年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00%,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驶出国门。在全球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

守其则,有辩证统一的系统观念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诸多经济部门,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需要统筹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

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要认识到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减排具有规制作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不可避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减排又有重塑作用,能够以全新的发展范式为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既要防止以经济增长之名抢上快上“两高”项目,也要防止因片面强调减排带来的发展失速和转型脱轨,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统筹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政策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既要防止合成谬误,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又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宏观任务简单层层分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产业分工、减排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也有各自的减排特点和路径选择,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应当立足实际科学设置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差异化减碳行动方案。

统筹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双碳”工作等不得,短期看距离碳达峰已不足10年,必须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当下突出的矛盾问题,从中积累经验、革新制度、迭代技术,积小胜为大胜,为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双碳”工作同样也急不得,长远看距离碳中和还有近40年,要防止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以战术目标的实现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

践其行,有贯上通下的有力作为

作为产业大省、用能大省,江苏是全国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和潜力板块,更承担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应当把“双碳”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产业结构调整是江苏降碳工作的一条主线。要做好“减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对能源消耗占比高的重点行业实施节能降碳行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低碳工艺革新,不断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要做好“加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要做好“乘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智改数转”步伐,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赋能传统行业低碳化改造。

稳妥有序调整能源结构。江苏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煤炭等化石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压舱石”作用,推进“双碳”工作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要先立后破固底板,发挥传统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构筑稳定的区外来电通道,在综合考量能源安全、就业稳定和前期投资效益的前提下,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要因地制宜扬优势,充分发挥江苏海岸线长、海上风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探索“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有序发展核电、氢能,持续增强风电和光伏并网消纳能力,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同样呼唤着科技的革新突破。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需求,系统谋划技术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强化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积极抢占绿色低碳创新制高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

完善绿色低碳治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成效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把降碳作为立法重点领域,条件成熟可探索先于国家的地方性立法,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法规制修订过程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条款。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衔接协调。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形成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能源
“双碳”目标下云南水利发展新常态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内蒙古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思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