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中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研究
——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为例

2022-10-21陈丹丹

西部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融合

陈丹丹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由校园主体不断创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两种文化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不能快速融合。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企业普遍反映在应届毕业生中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这一社会问题就是这种差异性的集中体现。《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应届大学生毕业去向、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专业预警、知识构成及三年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质量、工作能力、自主创业等进行了分析。2019届本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1%,高职为63%。研究表明,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与合格的企业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于毕业生的校园文化与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文化是企业与学校的统帅和灵魂,学校赋予学生的文化与企业赋予职工的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才能使毕业生快速成为合格的企业职工,从而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用人荒”问题。因此,研究校企文化融合对接,提升校企文化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对解决当前企业用工矛盾,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文化融合对接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职业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变化与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对接,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纵深方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职业院校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深化德育课课程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要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培养的人才必须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培养的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成为一线生产建设中具有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团结、协作、沟通、超越、进取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也是现代企业所要求的合格的员工应具备的素质。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高职招生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与压力,职业院校要想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亟须在内涵、特色上下功夫,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与对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打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这种校企融合对接创造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认可、提升招生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致使高校在专业结构、专业方向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上无法紧跟企业用工的需求。高校培养的“校园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片面性、滞后性等。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同步发展,在实施“校企结合”“产学结合”中形成知识结构的良性互补互动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校园人”除了必须具备适应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德”。首先要认可企业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选择适应自己三观的企业文化,这样进入企业后才能尽快融入团队,融入企业。就目前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来看,毕业生感觉被“孤立”和“边缘化”的根本原因,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上。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对接,缩短了学生进入社会和企业的“磨合期”,为“校园人”发展到“职业人”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抉择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其核心是价值观,它决定企业的经营全过程,包括经营决策、领导风格以及全体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对接,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职场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将职场文化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意识里,培养出既具有先进校园文化,又能接受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员工,为企业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这既能降低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及成本,又提高了效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路径探索

加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必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摈弃“闭门造车”,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模式

人才培养的源头是人才培养方案,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要从源头抓起,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进行校企文化对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文化就好比“活水”,校园文化要不断接受企业文化,才能保持与社会不脱节,才能保持先进性与职业性,培养的人才能经受职场的检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在深入了解行业及企业的情况下进行。学校教师需要提前到企业进行企业实践,在企业实践中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邀请行业及企业专家现场调研、咨询,将行业企业最新成果以及专家意见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的设置、学分的制定、各门课程的能力要求方面都要和行业、企业充分融合,这样从源头上把关,培养的人才有可能适应社会,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专业发展、学生职业规划等有清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新生开展专业发展介绍、职业规划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明确努力方向,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人才培养中只有校园,企业融合度与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入,一些“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应运而生。学院分别和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倍励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中山闹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伍福康养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日丰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与中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格林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巨能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保利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计划。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教学中,选派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班级授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与学习。学生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里,校企文化水乳交融,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各个环节,“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方式已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以课程为抓手,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课程文化是一种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它必须适应社会对学生获得生存能力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关键在课程,以课程为抓手,以校企文化融合对接为纽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企业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立体的课程文化体系,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有效途径。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通过开设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形式建立了立体式校企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公共必修课在校企文化融合对接中有天然的优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加入企业的价值观、团队意识、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元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导师制,通过从企业中聘请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课程导师,将企业管理模式、职工行为准则、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团队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等通过课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获得生存能力的各项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了企业文化、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融入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融入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抓好课程这个抓手还需要在重视必修课的基础上,重视选修课,尤其是要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部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非常松散,原因是觉得公选课开设可有可无,实际上没有注意到公选课在课程内容设置及企业文化融入方面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相比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通过其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融入更多的企业文化的内容,让课程更好地为校企文化对接服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公共选修课在校企文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开设了411门公共选修课,其中有375门网络课。通过提供大量的网络选修课,让企业文化在课程中“润物细无声”,达到在课程中就学习到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为学生成为“职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新媒体打造“第二课堂”,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手机作为一个获取信息的渠道,它和人们形影相随,不可分割,甚至很多人睡觉都要放在枕边。习惯了使用手机的人,一旦哪天没有带手机,就会感到孤立、信息闭塞和与外界环境的隔绝。我们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以新媒体为载体,依据学生喜欢玩手机,喜爱在手机上进行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手机上利用碎片化或沉浸式整片大段的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微信公众平台中通过图片、文字、影像、动漫等形式,进行有声音、有色彩、有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以面试环节为例,可以展示学生在企业中求职面试的真实现场表现及面试官的反馈、录用结果、学生自我总结及反思等“真人秀”视频,展示诚信、责任意识、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等在求职面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应聘技能技巧及职业素养。重视课外生活建设,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校企合作的新闻稿、学生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在微信公众平台展示,很好地实现网络端的学习及互动,让课外生活多姿多彩,丰富有趣。

重视技能大赛,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与交流。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引入校园中,与健康、拼搏的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开展“新媒体运营大赛”“文化节吉祥物设计大赛”;财会专业开展“点钞大赛”;市场营销专业开展“跳蚤市场营销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展“汽车美容大赛”,应用英语专业开展“英语口语大赛”;会展专业开展“展厅设计大赛”“模特设计大赛”等。通过技能大赛,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企业员工和高职学生同台竞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碰撞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企业文化,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夯实校企文化融合基础,营造出良好的实训环境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积淀不深,特色不明显,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较为普遍。校园景观规划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地理底蕴对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使学生置身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中,实现以景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秉承“自强立德、经世致用”校训,“立德”为先,希望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且学有所用,综合素质高。学校依托地处伟人故里和五桂山的独特地理位置,结合办学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和企业的“工匠精神”相融合,并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凸显出来。学校营造了以国学园、中山园为核心的人文景观。蔡元培题写的“技进乎道”和李培根院士题写的“人文识技,君子不器”的石刻碑,让学生领悟到“技术”与企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景观中感悟及接受教育,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想目标。学校还打造了特色展馆,将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在文化长廊及展览馆中展示出来,让广大师生观其景,悟其蕴,感悟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学校在校园中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熏陶和提升高职生。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实训室的墙上张贴着优秀的企业文化语录,给学生一种引领作用,也张贴着纪律规则、工作流程、警示标志、温馨提示等,营造出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精神及浓厚的职场氛围。

(五)创建校企制度文化融合机制,重构多元化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吸收企业先进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制度。比如,可以将ISO9000等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及文化精髓应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与建设中,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教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都可以借鉴并运用。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多参考与模仿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效率,规避学生拖拉散漫的不良风气。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在学生实习实训时,要求所有学生统一佩戴工卡并且不能迟到,否则不允许进入实训场所。通过这一规范,让学生领悟到企业严格的时间管理制度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的企业文化。

重构多元化考核机制,将课程学习的最终结果不局限于最后考试的卷面成绩。在考核机制的制定时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减轻学习结果在考核中的占比比重,用多元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来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将考核结果转化为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状态、课堂互动、实操能力、课堂创新能力、作业完成情况、综合练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关键性指标,而不是仅凭最后的考试卷面成绩来单一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执行上,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严格执行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培养高职生理解制度并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①现代学徒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②ISO9000: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属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工作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族标准的统称。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