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医经筋理论在腰背肌筋膜炎诊治中的应用探讨*

2022-10-20李长瑾梁玉杰王雪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膜炎经脉腰背

金 羽,李长瑾,梁玉杰,王雪梅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经筋理论作为傣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阐释发病机制、诠释药物药效、诊治临床疾病等诸多方面均有涉及[1]。腰背肌筋膜炎是因外环境寒冷、潮湿及长期慢性劳损等因素,使得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发生以水肿、炎性渗出、粘连、肌组织纤维化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2],腰部经筋的病变是其致病的关键所在[3]。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后笔者发现,傣医临床较为重视对人体气、血、筋、脉的诊察及调治,基于经筋理论,傣医对于腰背肌筋膜炎有着特殊的解读。然就目前傣医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而言,仍有总结、归纳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存在,这也间接导致临床诸多有效的诊治实践无法进行理性解释,使得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无法有效结合。本文立足于傣医对腰背肌筋膜炎的特殊解读,意在探讨经筋理论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傣医经筋理论体系的完善。

1 经筋的概念及内涵

傣医学中有关经筋的描述,首见于傣医第一部人体解说专著《嘎牙山哈雅》[4],书中对人体筋的数量形态和循行分布进行了明确阐述,指出:“全身共有50根大筋,分布于人体各部,似冬瓜藤粗;小筋有60根,围绕大筋分布,有的似琵琶弦粗,有的似纱线细,更小的有700根,最细的有7 000根。”大小经筋之间纵横交错,相互交织,其结构紧密,不易松脱,将周身骨骼肌肉联络到一起,以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进行。因此,经筋应为筋与经脉的统称[5]。而经脉作为经筋系统的主体,其在体内纵横分布,贯通上下,内通脏腑,外络肢节,全身的精微物质均有赖其疏散布达。从其结构和功能来看,经筋的本质是人体气血运行的管道,也是联络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路。

2 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

经筋理论作为傣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用于阐述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又贯穿于傣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傣医外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傣医通常以四诊(望、闻、问、摸)的方式来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作出诊断。经筋诊病是在傣医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以风塔、经脉辨证为要点,诊察经脉、筋的状态,以及经脉循行部位异常变化,以探知人体病情、作出病证辨别的方法。以望诊和摸诊为主,被广泛运用傣族地区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例如,民间傣医摸诊时根据经筋循行方向在关节、肌腱、经脉等位置寻找压痛点、结灶点、瘀滞点,可以准确高效的判断病位;通过辨别经脉、筋节的颜色、温度及摸诊时触及经脉的感觉等判断疾病寒热虚实、是否有瘀滞等病性。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傣医在病变部位触及阳性条索状物时,常予弹拨等分筋理筋类手法进行治疗。傣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疏通全身经脉,全面调理包括关节、骨骼、韧带等在内的人体肌肉筋膜组织,调节经脉里的生命能量(风塔),使得机体内的能量达到平衡,以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傣医临床常以疏通经脉、理筋松节、调平四塔为目的,对各种内外科疾病进行治疗。采用多种外治手法配合相应药物进行整筋通脉,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疼痛、肢体麻痹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治疗偏头痛,选择相应的耳脉、鼻脉、眼脉及中脉配合入风塔药进行推拿,包药疗法来疏通经筋,除风止痛;中风后遗症以中脉及指脉为主,其他经脉为辅,进行经脉推拿、刺药、拖擦等治疗。此外,疏通经脉也可用于身心调节,对于郁证等情志病及脑瘫、发育迟缓、多动症的儿童皆有明显疗效[6]。

3 傣医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病因病机的理解

3.1 外邪侵袭,经筋痹阻 傣族医学认为,若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四塔五蕴能维持相对动态平衡,则人体保持康健;若机体受到来自体内外致病因子的侵袭,人体四塔五蕴失衡,则疾病由生[7]。通过长期以来对生活和医疗经验的积累,傣医意识到人体发病与风之间的密切关系。生理上,风以动为性,在风的推动作用下人体经脉保持通畅,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得以正常运行;病理上,“百病皆由风作怪”,体内风(气)循行运动失调逆乱,导致体内之风不足、窜动等则会引起经脉堵塞。因此,风作为经脉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是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因素。

风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可单独发病,也可与他邪相兼侵犯人体而为病。笔者通过对傣族地理和气候分析,认为除风邪之外,寒、湿邪气也是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的重要因素。傣医学认为,自然界四塔会因居住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偏性,从而使人体对外邪的易感性造成差别。如居于山区丛林者,因处当风之地,塔拢(风、气)偏盛,故易感风邪而发病;居于凹地或靠山沟水边,因与水接触较多,阴暗潮湿,塔喃(水、血)偏盛,塔菲(火)不足,故易感自然界的帕雅拢嘎(冷风寒邪)而发病。此外,由于傣族主要聚居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较高,常年降雨量充沛,具有高温多雨、湿润静风的气候特征,加上喜食酸辣的饮食习惯,易酿生湿热,故而人体易感湿而为患。经筋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以充养脏腑、通利关节、濡润筋骨为用,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当人体感受外邪(风、寒、湿邪)后,风气携病邪阻滞下盘,经筋阻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筋脉拘急挛缩,便可引发腰背肌筋膜炎。

3.2 四塔不足,经筋空虚 傣医认为:“没有土,万物难生;没有水,万物就枯死;没有风,万物就不能生长;没有火,万物就无法成熟。”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与风塔的推动,火塔的温煦,水塔的滋润,土塔的承载密不可分。人体四塔之间相互支持、资助,并依附于自然界的四塔,二者维持相对的协调平衡,则人体健康,邪不可侵;反之则百病丛生,机体衰弱,甚至死亡[8]。故而可以认为,四塔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又是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元凶。

人体四塔主司食物运化、气机循环、水液代谢,化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本源。气血得以在经筋中正常运行,亦是四塔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塔是经筋气血运行的能量,火塔是经筋热量物质的来源,水塔是滋养经筋气血的要素,土塔是经筋气血的物质本源。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慢性劳损,致使机体四塔不足,脏腑经络空虚,失于温养濡润,进而导致运行失于通利,不能充分及时给予机体所必备的物质能量,从而恶性循环造成四塔失衡加剧,进一步导致气血运行障碍,气血瘀滞则经脉痹阻,气血亏虚则经脉不荣,终致腰背疼痛缠绵难愈。

4 傣医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外治疗法

中医临床认为,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与风寒湿邪、外伤、劳损等因素关系密切[9],治疗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10]。用于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中医外治疗法种类众多,诸如针刺类、灸法类、推拿类、拔罐刮痧类以及中医外治配合其他疗法的综合治疗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1]。傣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亦以外治法为首选,常用的外治疗法皆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笔者通过列举几个常用的疗法进行说明。详见表1。

表1 常用傣医外治疗法及机制

综上,对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无论以特定工具的辅助沿人体经筋循行路线进行操作,还是以特定手法刺激身体经络穴位或疼痛部位,其最终目的均在于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因此,通过傣医外治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意在使经筋通利,气血通畅,通过对全身或局部施以温筋散寒、行气活血等方法,旨在对人体脏腑、气血的状态做出调整,以达疏通经筋、畅通痹阻的目的,而并非对痹阻于经筋之有形邪气的祛除[12]。

5 案例举隅

患者某,男,52岁,傣族。首诊日期:2020年11月13日。患者10余年前因劳累诱发腰背部疼痛,受凉或劳作后症状加重,休息可稍缓解,后疼痛反复发作,1月前因感受风寒腰背疼痛再次发作,腰背部冷痛,疼痛呈游走性,腰背部肌肉触之僵硬,可触及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条索状结节,自觉周身困乏无力,畏寒,平素易感冒,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无力。西医诊断:腰背肌筋膜炎。傣医诊断:拢梅兰申接腰(风湿性腰痛)。治法:除风散寒、通经止痛。具体方药如下:三姜温通止痛汤(姜黄15 g,野姜 15 g,小姜 10 g,白钩藤 15 g,通血香 30 g,腊肠树心30 g,苏木l5 g)。共7剂,每日1剂,早晚两次,水煎温服。外治:(1)包药疗法:蔓荆叶、黑心树叶、大叶驳骨丹叶、小叶驳骨丹叶、鸭嘴花叶、除风草、大车前草、腊肠树叶、香茅草鲜叶各20 g,白花丹叶10 g,舂细,炒热后待温度适宜外包腰部。3剂,两日1剂。(2)推拿按摩疗法:将开水倒入盆内后加入劳雅拢梅(追风镇痛酒)100 mL,待水温35℃左右时,医者双手蘸温热水自肩颈部位开始,由上往下使用松解推拿法治疗15 min,又用双拇指蘸温热水夹脊柱上下往复推按10 min,再用双拇指以适宜力度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患处3~5 min。每天1次,7 d一疗程。

二诊(2020年11月20日):患者诉腰痛冷痛减轻,乏力、畏寒有所好转,但仍有游走性疼痛,腰背部触及多处硬结和条索,晨起腰背部僵硬。予包药疗法(3剂初诊药包,两日1剂);捶筋疗法:将木棒置于患者腰背部痛点上,用木槌以适宜力度敲击木棒,然后木棒沿膀胱经循行路线边移动边敲打,循环反复此动作,每日1次,每次15 min。持续治疗1周后患者诉腰背部、双下肢冷痛大为缓解,游走性疼痛消失,仅晨起时稍有疼痛,腰背部硬结和条索较前柔软、缩小。嘱避风寒,避免劳累,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按:腰背肌筋膜炎是因感受风寒湿邪或损伤而引起的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的无菌性炎性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病症。傣医无腰背肌筋膜炎之说,临床根据其症状表现将之归入“腰痛”的范畴进行辨证施治。患者平素畏寒,腰痛遇寒后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无力。此为风、火塔不足,又为冷风寒邪所侵袭,内外病邪相合,蕴结于下盘,致经筋痹阻,引起腰痛反复发作,活动不利,故辨为风湿性腰痛。内服以入风、火、水塔的傣药,补火散寒、除风活血、温通止痛,再配合傣医包药、捶筋等特色外治疗法,通气活血、发汗透邪,患者下盘气血运行流畅,则腰背疼痛的症状自可缓解。

6 小结

经筋是经脉和筋的统称,其实质上又是人体风气、水血运行的通道。傣医经筋理论作为傣医基础理论之一,已广泛融入对临床疾病的诊治当中。笔者基于傣医经筋理论,对腰背肌筋膜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该病是内外因素相合所致。其中,久病体虚,四塔不足,经筋失养为主要内因;风、寒、湿邪困阻,影响经筋气血运行为主要外因。以傣医外治法为治疗首选,通过推拿按摩、捶筋、踩背等疗法,沿经筋循行路线以敲击、捶打、揉按、踩压等方式刺激疼痛部位,使局部组织的代谢速度加快,肌肉、筋膜的正常功能活动得以恢复,患者疼痛不适等症状便可缓解。相较于中医的刺络放血、小针刀等疗法,以及现代医学的物理因子治疗、西药外用治疗,傣医外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副作用少等特点。通过探讨经筋理论在腰背肌筋膜炎诊疗中的应用,有益于傣医经筋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傣医特色疗法的传播和运用,同时也能为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猜你喜欢

膜炎经脉腰背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腰背酸痛抖小腹
跑步健身须坚持足底筋膜炎添乱要设防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