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脉冲电治疗结合乳房穴位按摩在产妇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0吴慧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泌乳乳汁脉冲

吴慧萍

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妇产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营养支持最佳喂养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因子和免疫抗体,能有效补充新生儿营养需求,提高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然而产后乳汁的分泌是影响母乳喂养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分娩后产妇机体雌激素分泌失衡,导致乳腺出现乳房肿胀疼痛情况,会对乳汁的分泌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母乳喂养出现排斥心理。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必要。穴位按摩能较好地止痛理气、散瘀消肿、通经活血,对乳房穴位进行按摩,能有效刺激乳腺导管,提高乳汁分泌量。同时,配合低频脉冲电能进一步利用微电脑模拟控制技术,通过离子导入、电脉冲、红外热辐射等方式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激活神经末梢兴奋性,刺激乳房乳汁的分泌,进而有利于改善乳房胀痛情况。因此,本研究选取景德镇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20 例单胎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低频脉冲电治疗结合乳房穴位按摩在产妇产后泌乳及乳房胀痛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景德镇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20 例单胎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讨组(60 例)和对比组(60例)。对比组中,自然分娩产妇40 例,剖宫产产妇20 例;年龄23~34 岁,平均(26.14±1.25)岁;孕龄39~42 周,平均(40.96±0.37)周;新生儿体重2.5~3.7 kg,平均(3.02±0.24)kg。研讨组中,自然分娩产妇42 例,剖宫产产妇18 例;年龄21~33 岁,平均(26.28±1.37)岁;孕龄39~42 周,平均(41.02±0.41)周;新生儿体重2.4~3.8 kg,平均(3.04±0.29)kg。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伦理批准号:景中医院字第20220020 号),产妇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有母乳喂养意愿者;②单胎妊娠初产妇;③足月分娩产妇。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系统疾病者;②有母乳喂养禁忌证者;③机体有激素紊乱情况者;④有感染性疾病者;⑤合并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器官者;⑥乳房发育异常者;⑦乳腺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比组产妇实施常规手法按摩泌乳,具体内容如下:协助产妇取仰卧体位,常规通过手法泌乳,淋巴反向引流,于产妇乳房涂抹润滑剂,通过按、揉、捏、推等手法,疏通乳房患处肿块和结节,同时用手掌对乳房四周进行放射性按摩,按摩时间控制在40 min 左右,每日按摩两次,连续按摩7 d。

研讨组产妇开展乳房穴位按摩配合低频脉冲电,具体如下。①乳房穴位按摩:主要以被动按摩和主动按摩两种形式为主。被动按摩主要是由操作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于乳房底部向乳头方向进行放射性双侧对称按摩,直至乳房肿胀发软通畅,排出乳汁。对于有乳头处乳汁淤积情况,可针对乳头进行手指反复捏、掐操作,进一步促进乳汁的排出。主动按摩主要包括乳房按揉、乳腺管疏通,对肩井穴进行拨动,乳根穴进行按揉,檀中穴进行揉捏等,每日按摩1 次,每次30 min 左右。②采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型号:G6805-2A 型;威海博华医疗)进行治疗:协助产妇取平卧位,将导电膏涂抹在电极片上,于产妇双侧乳房固定电极片,与电源相连接后,调试双侧通道,能量逐渐由小到大,增加脉冲强度,以产妇耐受为宜,每次治疗30 min 左右,1 次/d,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的乳房胀痛评分、泌乳效果及血清性激素水平。①泌乳效果的评价标准:显效——产妇的乳房胀痛现象消失,泌乳后乳汁较多、自觉无胀感、排出通畅;有效——产妇的乳房胀痛显著缓解,泌乳后乳汁较多,自觉乳房有张力感,但需用力挤压泌乳;无效——产妇的乳房胀痛感受存在,泌乳后乳汁排出极少,乳房张力高,通而不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分娩2、3、4 d 后,采取数字评价量表(number rating scale,NRS)对产妇的乳房胀痛情况进行评价,从0~10 分依次表示无痛到剧烈疼痛。NRS 分值越高,表示产妇的乳房胀痛越明显。③分娩后即刻、分娩3 d 后,分别抽取两组产妇的外周静脉血,检测雌二醇和血清泌乳素水平,检验方法为放射性免疫分析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泌乳效果的比较

研讨组产妇治疗后的泌乳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产妇泌乳效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产妇分娩2、3、4 d 后乳房胀痛评分的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3、4 d 后的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分娩2 d 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产妇分娩2、3、4 d 后的乳房胀痛评分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2、3、4 d 后乳房胀痛评分的比较(分,±s)

2.3 两组产妇分娩后即刻、 分娩3 d 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后即刻的性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分娩3 d 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分娩后即刻,而雌二醇水平低于分娩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产妇分娩3 d 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对比组,而雌二醇水平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后即刻、分娩3 d 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比较(±s)

3 讨论

由于母乳中生长因子和天然物质的营养含量丰富,新生儿吸收量相对较好,能为其生长发育提供良好基础保障,具有较高的喂养安全性。而产后良好泌乳是开展母乳喂养的首要步骤,但由于部分产妇在产后生理、心理均存在多方面的损伤,可能导致其泌乳效果不佳,同时引起乳房胀痛等情况,均会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妇产后及时泌乳十分必要。

低频脉冲治疗仪与传统经络理论穴位按摩相结合治疗,能充分利用微电脑模拟控制技术,通过离子导入、红外热辐射等方式,在病变部位有效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局部免疫功能,促进神经末梢兴奋性,有效改善乳汁的分泌,还能有效改善乳房胀痛等情况。通过乳房穴位按摩与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联合治疗,能对乳头进行牵拉,有效促进垂体分泌催乳素,以改善乳汁分泌情况,加强对乳房的排入刺激,能疏通乳腺管,在较短时间内使产妇泌乳量明显增加,满足新生儿喂养需求。同时还能有效调节产妇机体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改善乳房胀痛等情况。通过手法对乳房对应穴位进行有效按摩,能够显著促进气血运行,改善乳房组织血液循环,疏通乳房经络,并促进乳汁的分泌和排出。通过此种排乳措施,还能有效避免出现产后乳汁淤积、奶胀等情况,提高乳汁分泌量,避免出现乳腺增生、乳房下垂等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产妇治疗后的泌乳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讨组产妇分娩2、3、4 d 后的乳房胀痛评分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产妇开展乳房穴位按摩配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能有效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乳房肿胀情况,减轻产妇疼痛。对原因进行分析可知,通过手法乳房穴位按摩对乳房、乳头进行刺激,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乳汁的分泌,疏通乳腺管,进而有效保证乳汁的排空,提高泌乳效果。此时配合低频脉冲电,能迅速通过对乳房的刺激,疏通乳腺管,改善乳房肿胀情况,进而有效减轻乳胀导致的疼痛感受。同时本研究对两组治疗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展开了分析,结果显示,研讨组产妇分娩3 d后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对比组,而雌二醇水平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乳房穴位按摩配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能有效提高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降低机体雌二醇水平。分析原因可知:乳房穴位按摩配合低频脉冲电可较好地改善乳房硬结、肿痛等症状,使乳汁分泌量增加,进而有效控制乳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机体血清性激素指标,提高母乳喂养效率。

综上所述,对产妇实施乳房穴位按摩配合低频脉冲电治疗能有效改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缓解产妇乳房胀痛状态,改善产妇血清性激素水平,值得参考。

猜你喜欢

泌乳乳汁脉冲
母乳钠离子浓度变化与泌乳启动关系的研究进展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基于非因果滤波和零点法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识别方法
乳汁点目需谨慎
母猪泌乳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泌乳量的措施
奶牛泌乳高峰期的饲养与管理方法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大射电
基于脉冲反射法电缆故障定位脉冲源的设计
综合护理干预对100例剖宫产产妇泌乳及母乳喂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