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走,落实“多为人着想”

2022-10-17张文娟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闯红灯语气同桌

○张文娟

最近,听一位教师执教《劝告》一课。《劝告》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教材上提示交际要领,一是“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二是“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

“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更别提在实践中运用。笔者结合教学片段,试图优化教学环节,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一、置换角色——“当我成了你”

【教学回放】

师:有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有三位同学进行了劝告,你们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的不同。

生自由练读。

师:他会接受谁的劝告?为什么?

生:第三位同学,他语气温柔。

生:第三个人有礼貌,前两个人在指责他,听着不舒服。

师:(出示第一种劝告)用说教的方式,要读出严厉的语气。(出示第二种劝告)用指责的口吻来读。(出示第三种劝告)从称呼上,你听出了什么?

生:温柔亲切,很有礼貌。

师:从“扶手很滑”体会到了什么?

生:十分危险。

师:“如果”,这是作者进行……

生:假设。

师:“你会摔伤的”,这是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是产生的后果。

师:是的,第三个人站在对方角度,还为对方着想。

【诊断分析】

乍一听,以为来到了阅读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理解与品味语言。从实效性来看,学生并没有弄懂“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虽然教师解读深入,但牵着学生鼻子走,逐步总结出交际要领,未免有强行灌输的嫌疑。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口语交际课,绝不能上成阅读课,要突出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设立互动的对象,展开互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习得交际要领。鉴于劝告的特殊性,实施角色的置换,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切身体验对方的感受,达成对交际要领的感性认知。

【教学重构】

师:(出示一位同学坐楼梯扶手往下滑的图片)请三位同学模拟书中的劝告,其他同学代表图中同学,谈谈你听后的内心感受。

第一位上来劝告。

生:撞到别人算什么?我又没什么损失!

第二位上来劝告。

生:狠什么狠?关你什么事?小心我揍你!

第三位上来劝告。

生:大姐姐好温柔啊,还担心我会摔伤。

生:说得有道理,以后还是不滑了!

师:站在对方的角度,我们发现一味说教、指责,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会爆发冲突。语气委婉,为人着想,对方才会更容易接受。

“当我成了你”,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感同身受。此时,交际要领不是生硬灌输,而是无痕渗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认同,产生交际的愿望与动力。

二、深度思维——“我的心里只有你”

【教学回放】

师:(出示一位学生过人行道闯红灯的图片)同桌互演,练习劝告,之后上台展示。

生:小朋友,不能这么做啊!红灯停,绿灯行,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出车祸。

生:嗯嗯,我知道了!

生:小朋友,可不能这么做!闯红灯,受了伤,经济还会有损失。

生:好的,我下次不会了!

师:他们都做到了语气委婉、为人着想。

【诊断分析】

表面上看,学生能学以致用,做到语气委婉、为人着想。有意思的是,劝告实在太过容易,被劝告者简直太好说话了。在现实生活中,劝告没有如此简单,不仅要以情动人,还要以理服人,需要准备充足的理由,才能成功地说服对方。

回到教材提示,解读交际要领,“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其中的“多”引起笔者的关注。仅仅一两条,无法体现对别人的关心,似乎随意打发一下,并没有将对方放在心上。若没把对方放在心上,劝告就有走形式之嫌,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回到教学现场,分析学生思维,第一名学生想到安全问题,但是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容易走进死胡同,这是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发散性思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名学生打破了僵局,不仅考虑到安全问题,还考虑到经济问题,可惜教师没有抓住契机,错失了良好的学习资源。

【教学重构】

师:我注意到了,这位同学很会思考,想到了新的理由。“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只想一点点,貌似态度不诚恳。多为对方考虑,才能表达我们的诚意,你还能想到哪些理由呢?

生:如果受伤了,影响到上学,学习就跟不上了。

生:如果出车祸,爸爸妈妈的经济就会受损失。

生:出了什么意外,爸爸妈妈会担心的,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生:你长得这么好看!如果你这样做,也会有损你的形象。

生:嗯嗯,要是被老师知道了,还会批评你!

生:有的路口有摄像头,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就会拍下来放到屏幕上滚动播放,那你多没面子啊!

“我的心里只有你”,达成“劝告”的“告”,告诉你可能没想到的方面,从“为人着想”上升到“多为人着想”。三年级学生能力有限,一开始想不到多少理由,但只要有想开去的意识,就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劝告体现尽心尽力的态度,才能顺利走入对方的内心,在口语交际中提高表达的能力。

三、及时应对——“我的眼里只有你”

【教学回放】

师:(出示图片)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一回事?

生:他沉迷网络。

师:是的,继续练习劝告,同桌互相演一演,刚才“劝”与“被劝”的角色互换一下。

【诊断分析】

上一段教学案例中,演练劝告不要闯红灯,教师考虑到形式的雷同,提示同桌可互换角色,让每位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只是除了人员发生变化,学生的劝告仍是原有水平的滑行,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听与说,还涉及到应对的能力。

从三者关系来看,倾听与表达是应对的基本功,应对是倾听与表达的实战场。只有在真实的应对中,倾听与表达才能得到历练,不再是课堂上的假模假式,而是生活中的真操实干,有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从课型特点来看,口语交际与真实生活紧密相关。“应努力地贴近生活的话题”“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新课标多处体现口语交际生活化的趋向,直接指向生活,服务于生活需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从交际要领来看,“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不仅仅指提前预设时的着想,还指应对过程中的着想。对境心自定,逢人语自新。每一种情况千差万别,每一个对象千差万别,在交流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劝告的方式,也是为别人着想的体现。

【教学重构】

师:我叫王明,就是那位闯红灯的人,你们都来劝一劝!(背着书包喘着气跑进教室)

生:王明……

师(打断):我都累死了,快让开!

生一愣。

师:在现实生活中,劝告没那么容易,还要及时应对。现在,人家跑得好累啊,哪有心情听你说话?

生:哦哦,你先坐下歇歇!

师:这还差不多!说吧,找我干嘛?

生:王明,不能闯红灯,容易出车祸,身体会受伤的。

师(变脸):你这个乌鸦嘴!我又不是天天闯,闯一次有什么关系?

生:生命是最重要的,一旦出了事,父母会着急的!

生:就是啊,出了大事的话,经济还会受损失,父母挣钱也不容易!

师(懊恼):我也没办法,闹钟没有响,我睡过头了。迟到了要被批评,班主任超凶,只能闯红灯了!

生:没事没事,安全第一!下次用闹钟和手机定闹铃,上个双保险,就不会睡过头了!

师:这就是及时应对,关注对方反应,多为对方着想,如尊重对方的需求,聆听对方的缘由,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劝告温暖又贴心。

师:最近这段时间,你观察了同桌的表现,对方有哪些不良言行呢?请同桌相互劝告,注意及时应对,即关注对方反应,进一步为对方着想。如果被劝告者心服口服,就高高竖起大拇指!

生上台展示。师引导学生倾听,汲取劝告经验。

“我的眼里只有你”,达成“劝告”的“劝”,劝你我是认真的,及时应对你的反应,深化“多为人着想”。创设生活的情境,展开真实的劝告,在预设的基础上,注意及时地应对,即关注对方反应,进一步为对方着想。在应对的过程中,不仅倾听与表达得到锻炼,还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文明和谐地相处。

猜你喜欢

闯红灯语气同桌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打 车
避免跟车闯红灯的地面车道线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我不再闯红灯”
曝光闯红灯行人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