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艺术空间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2022-10-12谢鑫洋吴健红徐明欢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社区

谢鑫洋,吴健红,徐明欢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改革和发展,城市化率达到了较高水平且仍在不断增长。高居住密度、高房价、房屋老化和环境变化等都会影响居住质量。然而社区作为我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其功能和作用是十分丰富和深邃的。当前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邻里关系和谐共建、实际生活需求等问题。而社区根植于居民服务于居民,刚好为解决诸如上述社会问题、丰富居民生活提供平台。

1.2 城市社区现状

从城市建设现状来看,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社区和新建社区。传统社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也面临如建筑老旧、社区生活单调等问题,但由于居住密度、房价、城市发展要求等现实因素影响,城市不会再进行大拆大建式改造。新社区也存在居住密度大、人文沉淀不足、社区认同感弱等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要深层次的精神生活,虽然各城市都有美术馆、图书馆等设不足,但年轻居民受现实时间原因的影响无法经常前往,而大部分老年群体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文化教育程度低,不敢去接触美术馆这类“新潮玩意儿”,由此存在着实际需求与现实条件的差距。

2 概念界定

2.1 公共空间

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中最早出现“公共空间”一词。由此公共空间概念逐渐发展到城市规划领域当中。在公众大范围意识当中,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居住区、户外场地、湿地、街道、公园、运动场、广场等。而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所不同,城市公共空间是小范围限定在一定空间内与社区居民有密切关系的日常生活场所,社区公共空间更倾向于有情感交流的共享型共有空间。

2.2 共享社区

“共享社区”最早流行于国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丹麦的联合居住,是公认的现代共享社区的起源。共享社区是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和谐共处的社群,社群中以共享为纽带,在居住空间区域中凝结成生命共同体。

2.3 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关键词在“社区”,而社区的主要构成体是人和环境,也包含着人文、历史等多个维度,因此对社区营造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营造,并将其运用到多个维度。

社区营造在学术理论上将其概念定义为:“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德教授认为,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的目的。

3 共享艺术空间实践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加快和居民实际需求的变化,各城市新兴一批社区公共空间,其呈现各种形态,如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一些社区,通过“再创造”“空间对比”等形式表达艺术性和文化趣味性,让更多居民感受到公共艺术魅力。同时,共享艺术社区发展离不开社区交流逻辑的构建,如成都地瓜社区的“产消者计划”,其汲取经济学和社会学构建,全面助力社区发展。下面将其分为“社区发展”和“公共艺术”两类进行讨论。

3.1 社区发展类

3.1.1 朝阳门社区生活文化馆

北京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简称“27院”),其服务范围涵盖周边社区。设计运营团队通过调研,将在地文化融入社区生活。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打破固有边界,建立不同群体间的对话机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为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和推动社会治理和谐向好发展,“27院”运营方北京ONE艺术团队制定了“三步走”的运营计划。

1)在地融合阶段 此阶段主要完成在地性结合工作,包括基础调研、研究实验,并与在地居民和在地机构形成良性融合。其主要实施方案有,每周进行展出,涵盖美术、教育等众多领域;培育在地文化项目、开展文化活动等。截至2021年,已累计培育文化项目300多个,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 400余场,服务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共建共创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体现在本地共同协作上,激励在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在地内容品牌化、社会影响力可持续化。为此,运营团队专门打造了以老年人为群像的艺术项目“老好使”。该项目以老年人为中心,开发了“老好使SHOP”小店等,激发老年人的生活热情。为鼓励老年人与年轻人轻松社交,特别策划了活动“北平派对”,突出时代美感,打破年龄限制。与此同时,打造了5个在地文化品牌。

3)在地社区发展有机系统基础搭建完成阶段 通过与政府沟通协商等方式,对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有机系统搭建进行研究。27院团队以“以人为本、设计在日常”的理念,连续多年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展出平台,每年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不断研究社区这一重要基本点,首次提出了如何用文化能量和社会力量帮助基层社区建设。

3.1.2 成都曹家巷地瓜社区

地瓜社区位于成都一环路核心位置曹家巷,这个社区曾是成都城区最大的“城中村”,脏乱差的社区环境可想而知。随着城市发展,成都市政府决定重建曹家巷。新建后的曹家巷社区居民以回迁户、外来者、原住居民三类人群为主。地瓜社区的建设也是以这三类群体的生活为核心要素。

曹家巷地瓜社区聚合政府居民办事大厅和居民共享空间,既是休闲交流的活动空间,也是居民自主创业的孵化园。地瓜社区整体布局与众不同,门口的茶馆和糖油果子店鲜明体现了成都城市性格。大厅内部有咖啡馆、剧场、自习室等,是一个典型的西方社区中心。室内外形成鲜明对比,中西合璧,有机结合,给人感觉十分奇妙。

“产消者计划”的应用,地瓜社区创始人中央美院教授周子书曾专门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提出“社区小经济”的概念。区别于传统社区商业,社区小经济的目标是以商业逻辑来重构社区的社会关系,因此场景设计与品牌必须以连接人为核心。由此在地瓜社区成立之初就应用了“产消者计划”。不局限于空间,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连接每一个社区居民,用基层发展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努力探索人、城市权利、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公共空间中“组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公共资源”的新方式。

在这种良性社区发展状态下,地瓜社区的文化磁性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广,地瓜社区开通了公众号和线上商店,用于分享展览、演出、书会等信息和销售地瓜社区内的自创品牌商品。这里的每一个品牌运营都有社区居民参与,让社区居民广泛融入“产消者计划”中。

带着这种理念的地瓜社区和社区居民打造出了专注于解决女性身体和心理问题的“Mamaland麻麻地”女性品牌、用书籍激发在地文化氛围的“北门书会”品牌、用悠扬曲调激发生活热情的音乐教育品牌等。地瓜社区的小剧场每个月都有演出活动,活动演出者多为社区居民。社区内还有早教、育儿、音乐教育等机构和咖啡厅、小酒馆、艺术展览等门店,在地瓜社区,艺术与生活没有距离,社区居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发起者。

3.2 公共艺术类

3.2.1 成都一介·巷子里

一介·巷子里位于成都市棕竹街的交叉路口,置身于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传统社区里。而选址的主要意义是让艺术走进社区,希望更多在地居民看到更大的世界。创建平台的目的是想给社区创作者提供展览平台,希望社区居民无论是否为专业的艺术家都可以在此表达交流。“一介”的存在是想让艺术融入看似离艺术很远的人们的生活。如特别搭建的“一介小展”,开幕以来有近50名青年参与展出近50组作品。创始者张唐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社区“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在前期社区调研考察当中深入了解社区里残障人士的基本情况与日常习惯。根据前期调研,社区残障人群主要以听力障碍与情绪障碍为主,且年龄多在36~46岁,另外还包括一些青年人和高龄老年人。他们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因为不熟悉和缺乏安全感、互动性等问题。

为满足各人群的实际使用需求,达到包容、开放的空间使用感受,专门设计了包括室内、室外、交际等多样空间,主要目的在于打破空间边界感。空间以形态而非以功能的逻辑进行划分。关于残障友好空间,设计者认为:“空间不需要做符号化的特殊处理”,符号化处理只会凸显出“特殊”,而真正要做的是放大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体验感知。具体来说,就是空间尤为注重人的五官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5个感知方向进行设计。如空间内部,设计师使用了具有凹凸触感的木材作为整体材料,让视障人群可以凭借触感在空间内行动;还有开放式厨房,用气味来引导嗅觉器官。整体建筑的交互设计,让视野和自然光线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还能缓解残障人士的紧张感。这些“去特殊化”的氛围营造,在物理与精神层面都对残障人士体现出尊重。这个无绝对内外的暧昧空间,体现了社会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通过一种新颖形式,让人觉得在这里做某些活动就是开心的。

3.2.2 成都集火实验室

位于成都北部旧城区的集火实验室共有3栋,主体是一座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废弃工厂,主要分为公共空间、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三大类。在成都,各种社区创意空间并不少见,而在城北文化氛围欠缺的情况下,社区创意空间的存在显得十分必要。经过数年的发展,集火实验室已经成为城市半开放客厅和社区的公共艺术空间。

这里发起过“坝坝舞×独立短片”活动,邀请社区里跳广场舞的阿姨来看独立短片放映会;开展过促进邻里交流、普及环保知识的街头运动会等接地气的社区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参加艺术展览,感受艺术美学的魅力。居民生活在社区里,但不局限在社区里。集火实验室也和社会各界交流,将专业艺术人员、专业艺术活动引入社区。新潮的即兴接触舞蹈节近年来都在这里开展。同时还形成了“集火”特色的“开放夜”,让五湖四海爱“折腾”的蹦迪爱好者参与其中,而其中与众不同的当是有大批的社区老人。社区居民郑阿姨说“这个地方我们老年人也可以蹦迪”。“集火”带给社区居民新颖的获得感,也带给社区居民更丰富的生活。

以上公共艺术案例通过艺术进入社区,进一步提高社区的艺术氛围,让艺术进入生活,让大众参与创造,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见图 1)。

图1 成都“地瓜社区”(图片来源:谷德网)

4 结语

在城市发展新时期,居民对社区生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各创意团队结合社区居民实际情况,兴建了一批社区共享艺术空间。将社区居民作为发展和建设的核心要素,用空间建设逻辑和商业逻辑构建居民社会关系。如上述案例所示,社区发展类和公共艺术类两种形式的社区空间分别在社区居民中产生了促进了解、发挥居民主人翁精神、增强居民归属感、实现社会基础美育的良好效应。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