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筑网”理论背景下的拉萨蔡一村空间形态特征及活化研究*

2022-10-12西藏大学工学院于俊杰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街巷一村

文/西藏大学工学院 于俊杰 边 普

1 望闻问切——基于“三生筑网”理论的蔡一村空间形态特征概述

作为自发形成的村落,蔡一村呈现独具藏式人文特色与藏区地理环境特征的空间形态,长期按照自身生长逻辑发展,村落肌理与其周边区域有明显差异,村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但并未被周边区域带动发展。为深入研究蔡一村的空间形态特征,笔者依托“三生筑网”理论,从“生态、生活、生产”3个方面对蔡一村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村内空间现状(见图1,2)。

1 “三生”空间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三生”空间各点位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1 生态空间

蔡一村的生态空间主要由沟渠和绿地组成。村内有连通仁德公园景观湖的沟渠,该沟渠位于村庄南侧,为东西走向,目前被景观围栏围合;由于蔡一村是未经统一规划而自发形成的村落,故村内绿地极为稀缺。实地调研发现村内仅有零散的小树丛,多数还是天然长成的灌木,缺乏用于美化环境、点缀村庄的景观绿化、景观小品。通过与当地村民交谈了解到其对绿化的需求极为迫切,村落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俗娱乐活动多依托绿地开展。

1.2 生活空间

1.2.1 公共空间

蔡一村的公共空间极少,无法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亟需设置用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村内唯一的广场被废弃的货车侵占,故当地居民为“跳郭庄舞”只能穿越马路前往邻近的小区广场。

1.2.2 街巷空间

蔡一村由北侧书山路、南侧学海路、西面勤学路、东面梅香路4条城市次干道围合。村内街巷呈网格状分布,据调研将村内道路分为主街与次街,道路宽度各不相同,可自由灵活地连通各门各户,其内部街巷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还起到社交作用。道路多为硬质铺装,部分采用黄土铺设,过往车辆扬起风沙的现象较多,影响村内生活环境。街巷两侧建筑立面独具藏式特色,形成独特街景。

1.2.3 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商业网点包括沿街巷分布的超市、茶馆、藏面馆、餐馆、书店等,集中分布于村庄西侧,服务半径较短,多服务于村内居民。村委会与卫生所分布于村庄西南边界;垃圾收集点散布;物流点丰富,包括邮政、顺丰、圆通等;幼儿园设置于村庄西南边界入口处。村内缺少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及托老所。

1.2.4 寺庙文化

村内伟林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松赞干布时期。寺庙规模宏大,发展过程中屡遭破坏,目前仅留存佛殿,周围逐渐汇集人口并形成早期村落。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资料得出,伟林寺是蔡一村的文化核心,其周边建筑具有独特且明显的向心性,由于其发展的自发性,导致建筑之间的消防间距并不合理,对消防作业产生极大影响。

1.3 生产空间

蔡一村的生产空间主要可分为农牧业生产空间和工业生产空间。

1.3.1 农牧业

蔡一村以往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城郊村落,村民依靠种植青稞或放牧等为生。2012年,村内部分土地被征用进行城市建设,村庄迎来发展契机。城市建设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村民通过货车运输、开办个体经济、外出务工等方式过上富足的生活。随着城市建设完成,大量卡车被闲置并随意停放于村内。目前,村内仅有少量农业生产空间用于自由放牧形式的牦牛养殖。

1.3.2 工业

村内工业生产空间主要以工厂为主。工厂位于村东南边界,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在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村内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来往货车的噪声及灰尘较多、车辆随意停放等现象普遍。

2 寻找病因——基于“三生筑网”理论的蔡一村空间形态问题总结

借鉴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保护及活化经验,结合资料查询与实地调研,笔者对蔡一村空间形态特征现存问题进行梳理:绿地系统缺失,绿地面积少且对沟渠建设利用的程度不足;可开展民俗娱乐活动的公共空间不足;村内停车管理不佳;街巷硬质铺装不合理;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生产空间用地不合理闲置,村内空间布局混乱。

3 对症下药——基于“三生筑网”理论的蔡一村空间形态发展策略

3.1 焕发生态空间生机

基于蔡一村的生态空间活化发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强调村庄原始生态的保护与人工生态的创新,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村庄的生态功能。焕发生态空间生机,首先应增强管理力度,严禁村民砍伐村内树木,增强村民保护生态、维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次是增加人工生态,围绕村庄中心即伟林寺的周边开展绿化设计,在村庄外围进行防护林与灌木的设计及种植,在村内各个角落设计景观小品,丰富其自然风貌,为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如“过林卡”提供适宜场所,传承藏式传统文化;三是对村内沟渠进行优化设计,对沟渠的防护围栏进行加高美化,形成蔡一村标志性景观,同时利用桥梁设计代替原有通道。

3.2 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生活空间是蔡一村民俗文化呈现与展示的平台。为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以保留村庄原有风貌与形态为基础,对蔡一村生活空间进行完善。提升生活空间品质,首先,应加强管理力度,严禁村民在村内乱停乱放、占用公共空间,同时增设公共空间,为村内民俗娱乐活动如“跳锅庄舞”提供适宜场所,构建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其次,普及街巷硬质铺装,完善街巷路面平整度,减少路面扬尘,优化道路环境;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设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和托老所,利用雕刻、绘画等装饰手法改造公共卫生间,对传统的不卫生、不安全且位于高地的旱厕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村庄优良环境的一部分。

3.3 促进生产空间合理化

根据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可知:村内工厂活力不足,且村民对工厂的产业类型并不了解。促进生产空间合理化,首先应优化工厂及其周边环境,及时并妥善处理工厂生产产生的污染物,使其与村庄总体风貌统一;其次建立租车平台,及时处理村民手中滞留的货车,并规划集中空地进行必要车辆的停放;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适应市场且村民参与度高的产业。

将生态空间深入镶嵌于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中,让村民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充分体会生态自然的美好、民族文化的欢乐,形成生态保育的观念,同时利用生态空间将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分离,以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的质量。

4 结语

蔡一村作为《拉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萨市蔡一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筑网”理论,通过前期资料收集与后期现场调研,着重分析蔡一村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形态特征,总结村落各类型空间点位的分布情况。基于其空间特征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建设性活化策略,旨在焕发生态空间生机、提升生活空间品质、促进生产空间合理化,将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筑网联结,活化村庄空间形态。活化过程中充分重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天然保育与人工创新,同时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作为另一重点,创造公共空间,将民俗文化与生态保育相结合。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街巷一村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陕南乡村聚落街巷曲折特征分析研究
天津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形态及风貌研究初探
年年有鱼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虚惊一场
最幸福的三个“学生”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