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的梅州市碧道建设规划实践

2022-10-12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宋佳颖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9期
关键词:红色特色文化

文/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宋佳颖

1 碧道建设背景

碧道概念自2018年6月首次提出,同年11月广东省召开“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暨“五清”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提出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道”。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河流湖库及海岸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优化廊道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形成江河安澜的畅流水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融入自然的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滨水经济带。

2 梅州市地域文化特色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既是著名革命老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将军之乡、长寿之乡、金柚之乡。境内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琴江、五华河、宁江、石窟河、汀江、梅潭河和榕江北河。碧道沿线历史遗产丰富,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为走出一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碧道建设融合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1)客家文化积淀深厚 碧道沿线有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百侯镇、松口镇、茶阳镇和三河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数十个中国传统村落,以及锦山古驿道遗址、长乐古驿道遗址等水陆古驿道,现存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客家围龙屋、历史建筑等,以及三百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梅江区席狮舞、五华提线木偶、丰顺埔寨火龙舞、广东汉乐,还有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艺术,别具一格的风味饮食,以及文化景区千年古刹阴那山灵光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大埔“父子进士”牌坊、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古镇旅游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等特色景点。

2)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梅州市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全域被列入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碧道沿线有众多红色遗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叶剑英故居、“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三河中山纪念堂、中央红色交通线等。

此外,还有以南洋古道、千年古镇松口镇为代表的侨乡文化,以大埔县、蕉岭县为代表的依托山水人文形成的长寿文化,以球王李惠堂、五华足球小镇为代表的足球文化,以叶剑英、丘逢甲、黄遵宪、谢晋元、张弼士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丰顺县为代表的温泉文化等。

3 基于地域文化的碧道建设策略

3.1 构建文化路线,串联沿线资源

结合碧道周边历史文化要素、文化景区和民俗风情等打造文化路线,根据文化资源情况为碧道设定文化定位,提升碧道文化品位。结合水系结构,挖掘周边生态人文特色资源,打造“一廊两带,五线串珠”的总体空间结构(见图1)。“一廊”是指韩江-梅江历史文化长廊,是梅州市碧道的主骨架;“两带”分为客家历史人文主题带、客潮山水人文主题带;“五线”是指五华河碧道支线、宁江碧道支线、程江碧道支线、石窟河碧道支线、梅潭河碧道支线;“串珠”为通过“一廊”和“五线”将碧道周边凸显梅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左联”文化、侨乡文化、生态功能等节点串联起来,充分整合特色资源,利用发展优势,以线串点,将碧道建设成传承梅州地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打造“碧水映客都,青山翠嘉应”的美丽画卷。

1 梅州市主要碧道文化主题空间结构

3.1.1 韩江碧道

韩江沿线自然风光优美,历史人文浓郁,是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沿线有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韩江源、三河坝烈士纪念园、“八一”起义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明代古长城、田家炳故居、李光耀祖居、高陂水利枢纽旅游区、青花瓷小镇等节点。规划挖掘特色资源,营造丰富的自然及历史文化特色空间,将碧道打造为“绿色生态廊·红色交通线·客潮文化径”,保护人水和谐绿色自然的生态廊道,彰显韩江城乡品质的魅力风情带,领略潮客文化的历史人文游径。

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基础与特色,将韩江碧道划分为3个功能段: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段、现代水利及南海古丝路观光段、客潮交融康养文旅段,如图2所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段重点突出大埔县红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三河坝战役和中央红色交通线两大红色遗迹的影响力,以红色为特色,以绿色为底色,引导碧道建设,构建人文与山川相辉映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段;现代水利及南海古丝路展示段串联高陂水利枢纽旅游区、陶瓷之乡等,将现代治水文化与传统陶瓷贸易文化古今融合,通过打造具有深度体验性的特色节点,活态演绎现代水利及南海古丝路情境;客潮交融康养文旅段以碧道建设为抓手,以温泉文化、潮客文化为依托,打通梅州联系广东沿海经济带的向海通道,将碧道建设成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载体。

2 韩江碧道文化主题

3.1.2 梅江碧道

梅江沿途人口密集,人文鼎盛,客家文化氛围深厚,沿线有登云嶂自然风景区、狮子山遗址、双龙山旅游景区、李惠堂故居、五华横陂足球小镇、茶山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长沙镇红色文化传承特色小镇、泮坑旅游风景区、客天下旅游度假区、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千佛塔宗教文化产业园、客都人家、叶剑英纪念园、雁山湖、雁南飞、元魁塔、中山纪念堂、火船码头、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等节点。规划应重点挖掘沿线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将碧道打造成“千年嘉应廊·万里客侨路”,展示客家历史的文化长廊,联系客家儿女的情感纽带,书写“美丽梅州·美好家园”的新篇章。

依托沿线资源条件,结合周边区域功能特征,将梅江碧道划分为5个功能段,分别为:长乐古邑历史展示段、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段、十里梅林生态休闲段、梅州城区综合服务段、丙雁松文化体验段(见图3)。丙雁松文化体验段充分挖掘和活化雁洋、松口等城镇的历史人文资源,串联沿线历史遗存,突出碧道的文化性与地标性;梅州城区综合服务段结合城镇型碧道特点,强化该段碧道的公共服务属性,建设景观效果良好,碧道、绿道、古驿道等多道互联互通的功能复合型碧道;十里梅林生态休闲段结合碧道建设,融入梅花主题文化、植物,重现旧时“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的盛景;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段以客家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为创意源泉,强化碧道沿线地域文化展示功能,充实碧道内涵;长乐古邑历史展示段发挥五华“足球之乡”“工匠之乡”以及华城狮雄山秦汉遗址优势,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功能融入碧道规划建设,凸显区域文化特色。

3 梅江碧道文化主题

3.1.3 支流碧道

1)五华河碧道支线以“长乐古韵、碧水营村”为主题,以五华河为载体,途经五华县水寨镇、转水镇、华城镇、岐岭镇。以五华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狮山古塔、长乐学宫、李威光故居、益塘水库自然保护区、汤湖热矿泥山庄等特色资源,结合五华河碧道建设串联沿线特色村庄、高品质生态产品基地,带动乡村振兴。

2)宁江碧道支线以“齐昌印象、人文绿湾”为主题,以宁江为载体,途经兴宁城区、新陂镇、龙田镇、合水镇;以兴宁传统文化、花灯文化、红色文化为依托,以宁江河为水脉,重现齐昌古景;以两岸绿荫为脉,打造多元生态系统和多样景观层次,串联沿线的兴城古城墙、文峰塔、神光山森林公园、合水景区、古民居等,营造特色自然人文风光。

3)程江碧道支线以“魅力水岸、客都风韵”为主题,以程江-石正河为载体,途经梅县区程江镇、大坪镇、梅西镇、平远县石正镇;利用程江水系贯穿梅州城区,延伸至平远石正镇的区位特点,构建服务城区、镇区的高品质滨水休闲线性空间,打造运动健康、休闲游憩的慢行廊道,提升滨水岸线活力,激发滨水创新空间,引领活力城市建设,同时依托梅西水库、南台山森林公园、侨乡村等成熟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体现客都风韵。

4)石窟河碧道支线以“长寿之乡、山水画廊”为主题,以石窟河为载体,途经梅县区雁洋镇、白渡镇、蕉岭县三圳镇、蕉岭县城;以长寿文化为依托,利用水生态、水文化,串联沿线乡村、长潭景区等,打造市民及游客亲水、休闲、健身运动好去处,建成生态活力、山水诗意的滨水游憩带。

5)梅潭河碧道支线以“红色血脉、客乡景致”为主题,以梅潭河为载体,途经三河镇、大埔县城、百侯镇、枫朗镇。以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百侯古镇、泰安楼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文化及古驿道为基础,串联古村古镇、沿岸农田风光,展现乡土民俗和客家建筑风貌,打造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的田园碧道。

3.2 布置文化设施,充实碧道内涵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结合碧道沿途建设党建服务站、党建宣传栏及展示屏,满足党建、宣传等多种活动需要,发挥党建服务的重要引领作用。

2)加强城市标识运用 加强梅州市城市形象识别设计在碧道各类场景的应用,突出梅州碧道的独特性、地域性、文化性、景观性。应用场景包括碧道沿线城市环境(如井盖、护栏、景观小品、雕塑、铺装等)、户外广告牌、城市导示牌、公交站牌、应急避难标牌、城市活动物品等。参照《梅州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指导手册》进行标准化设计,保证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碧道景观营造、活动策划、旅游宣传等运用中的规范性。

3)完善文化空间建设 完善碧道岸线文化空间设置,将碧道打造为集观赏、阅读、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在人流较密集且有建设条件的碧道设置书屋,以满足阅读、休闲、学习需要,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馆,主营所在地的特色农产品,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产品入驻,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又起到宣传地域特色的作用。结合地域特色在碧道布置景观小品,如在红色文化突出的碧道设置革命事迹展示廊、革命人物雕塑画像等,在高陂陶瓷文化突出的碧道放置青花瓷小品以宣传陶瓷制作历史和工艺;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对人群聚集地的水闸、泵站等水工设施进行景观和文化提升。

3.3 策划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体验

根据区域特色和水情特征,以碧道为载体,结合文化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策划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包括观光体验、体育运动、艺术活动、户外休闲等,丰富文化体验。

1)水域活动 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开展水域文化活动。如在汀江开展中央红色交通线水上体验活动,结合中央红色交通线背景打造游船线路,以传统竹排、快艇等作为水上游览交通工具,体验革命时期交通线,设置休闲游赏、水上娱乐、餐饮等项目,给游客提供红色历史体验的同时,又使其在体验中获得乐趣;以客家人“下南洋”为背景,在梅江松口段开展南洋古道水上体验活动,通过场景再现、游船观光等形式,展现客家人谋生求存、漂泊四海的过往和勇闯天下的精神。

2)水岸活动 结合碧道沿线古镇、古村、古建筑、古驿道、民俗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水岸活动,将户外运动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如以梅江为主线,以客都人家、叶剑英纪念园、松口古镇及沿线的传统村落为主要节点,开设展现客侨文化、红色文化的“客家寻踪”主题活动;以宁江为主线,结合周边的十二肩岭、西郊、溪唇等古驿道,开展滨水道和山林道为载体的“齐昌古韵”主题活动;以韩江为主线,形成经潭江镇至留隍镇的红陶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相结合的“客潮交融”主题活动;以五华河、益塘水库碧道为主线,开展体现五华地域风情的“长乐古韵”主题活动;以差干河、上举碧道为主线,串联仁居古镇、红军纪念园、百丈寨风景区和相思谷风景区等以及沿线的梯云岭古驿道、招福地古驿道、松溪古驿道等,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野营露宿、垂钓比赛、户外摄影等;以石窟河为主线开展“长寿乐土”主题活动,串联长潭水库、蕉岭县城、三圳镇、新铺镇等及古驿道周边的美丽乡村,丰富路线沿线的游赏性和文化性,带动乡村振兴,并结合开展摄影比赛、露营、乡村垂钓等活动。

4 结语

碧道建设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梅州市在做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文化路线,布置文化设施,策划文化活动三大措施,以碧道为纽带有效整合周边资源,充实碧道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打造留住山水、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特色空间。

猜你喜欢

红色特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