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特勤人员皮肤病防治研究进展

2022-10-12综述审校

武警医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低氧特勤日光

李 莲 综述 张 禁 审校

高原特勤人员是在高原地区执行特殊勤务和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驻地海拔多在3000 m以上,自然环境恶劣,低气压、低氧、低温、强风及强紫外线辐射,对官兵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高原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对于高原皮肤病研究较少。本文对高原地区常见皮肤病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原特勤人员皮肤病防治提供参考。

1 高原环境对皮肤的影响

高原地区环境恶劣,气压低、低氧、低温、紫外线照射强、风大、干燥、寒冷等自然因素是诱发高原皮肤病的主要因素。高原皮肤病的发生主要是受到高原独特自然环境和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低气压、低氧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中的氧分压随大气压的降低也呈规律性降低。程科等研究发现,低氧能引起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促进其细胞凋亡,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表皮层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真皮层变薄。

1.2 强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高原地带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强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时,产生大量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导致皮肤灼伤和日光性皮炎。徐晴等利用弹性成像技术研究西藏高原不同海拔日光照射对健康人群皮肤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海拔越高、相同海拔地区日光暴露时间越长,人群皮肤越厚、弹性越小,光老化程度越严重。

1.3 干冷空气的影响 高原气候寒冷,空气干燥。研究表明缺氧性寒冷降低血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使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而引发冻疮、冻伤。Schneider等报道高原皮肤冻伤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干预。强风、湿度低会导致皮肤缺水,引起皮肤干燥和皲裂。

2 高原地区常见皮肤病防治措施

2.1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又称日晒伤,是暴露处的局部皮肤由于日光过量照射出现红斑、水肿、水疱等皮肤损害的急性光毒性反应,任何人皮肤受到强烈日光照射皆可发病。高原地区由于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张瑛等发现,野外驻训期间官兵日光性皮炎发病率达18.56%,在各种皮肤病发病率排名第二位。防治措施:健康教育增强官兵防晒意识;进食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来对抗光氧化引起的损伤;在外训练或执行任务时应着长袖衣服,戴帽子、手套,涂抹防晒霜,并每隔2 h补涂1次。根据病情程度酌情口服羟氯喹和抗组胺药物,皮损处予激素类乳膏或氟芬那酸丁酯乳膏外用。开展习服训练时可针对皮肤进行强化紫外线习服训练。

2.2 皮肤皲裂 高原环境的低温、干燥、强风均可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因水分丢失、缺乏皮脂的保护而变得干燥,诱发皮肤瘙痒症和皲裂,临床表现为瘙痒、脱屑和裂纹。掌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且无皮脂腺分布,加之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官兵们很容易发生手足皲裂,表现为指尖、足侧、足跟处见深浅不等的皮肤裂口,部分裂口深达真皮层,伴出血、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和作战训练。防治措施:多饮水,少洗澡,多涂抹软膏类保湿剂,手足处注意保暖。

2.3 高原指甲凹陷症 又称反甲,是高原地区的一种常见病,进入高原半年发病率最高。高原指甲凹陷症可能与高原低氧、寒冷环境、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量少及指端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病情常受季节、海拔高度、劳动强度和营养供应等的影响而变化,尤其是患者返回平原后1~2个月指甲均可恢复正常,再入高原又可复发。防治措施:加强营养、戒烟限酒、多吃蔬菜和水果;口服抗缺氧药物如麦霉片;注意对手的保护,改善局部微循环;中药如复方黄芪或加味四物汤对指甲凹陷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2.4 心理相关性皮肤病 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训练强度大、驻训高原时间较长和饮食、睡眠不佳等因素让特勤人员多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易诱发心身性皮肤病。何弘等对高原汽车兵调查发现,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等心理因素相关性皮肤病发病率高。高原缺氧使毛囊发育发生改变,也可能是导致脱发的因素之一。防治措施:健康宣教,定期心理干预,调节情绪状态,减少紧张等心理压力。驻训人员定期轮换疗养,积极对症处理,防止病情加重。

2.5 冻疮 冻疮是寒冷环境暴露引起的非冻结性损伤,皮肤可出现紫红、肿胀、硬结并形成糜烂,多见于进驻高原的新兵,多发于鼻尖、外耳,双手及足趾。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营养不良和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可能和发病相关。防治措施: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局部温暖,避免穿过紧鞋袜。轻度冻疮可予冻疮膏外用或红外线局部照射,重度冻疮可口服烟酰胺、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或予当归四逆汤治疗。

3 卫勤保障要点

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特勤人员驻扎分散,专科就医困难。为了减少高原特勤人员皮肤病的发病率,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专科卫勤保障 上级卫生部门重视高原部队的卫勤保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定期加派驻皮肤专科医师前往高原为特勤官兵进行巡诊和健康宣教,尤其是对新入高原人员加强皮肤病防治宣传教育。闫舰飞等针对驻高原部队官兵中较常见的干燥脱屑性唇炎,加强科普教育,戒除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配发唇膏加强保湿、防晒,唇炎发生率明显下降。郜中平等对1 286名驻高原武警官兵进行紫外线防晒宣教,并研制高原防晒霜,防止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取得了明显效果。高原驻训地点分散,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远程医学服务中心,实现远程视频讲课和视频会诊。

3.2 心理干预 高原恶劣气候和艰苦生活不仅对人的生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造成思维、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郑艳芬等对驻亚高原部队225名基层主官调查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军人和普通成年人,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精神心理因素是皮肤病诱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类型皮肤病是心身性疾病,外表皮疹的改变会带来自我否定,同时,皮损亦会引起患处瘙痒、疼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杨志刚等对176名飞行人员进行心身性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并分析,发现定期心理干预能调节官兵情绪状态,减少紧张等心理压力,对皮肤病患者有增强疗效及减少复发的重要作用。

3.3 高原适应性训练 赵守谦等发现,平原地区人员进驻高原前及途中采用体格锻炼、阶梯适应、低氧低温预适应及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可以促进高原习服,提高进驻高原特勤人员的身体健康。部队进驻高原前可在平原或靠近高原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体能训练,如长距离跑步、波比跳等。进驻前坚持冷水洗脸,适当参加室外活动,逐渐增强皮肤对寒冷及紫外线的耐受能力。

3.4 改善缺氧环境 研究发现,首次到达海拔3050 m高度的人群中,睡眠功能紊乱者达83%,机制可能与低氧环境影响脑血流变化相关。对常年驻防在高原的边防连、哨卡分点便携式制氧仪或建设制氧站,定期组织官兵吸氧,改善缺氧状况。在海拔3800 m和5380 m高原夜间小幅度提高室内氧浓度,可改善人员睡眠和作业能力。建立生态富氧蔬菜大棚,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配发高原耐缺氧食品,减少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症状。

3.5 定期特勤疗养 特勤疗养是采用疗养地自然疗养因子,配合营养、运动、景观、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消除高原因素对特勤人员机体的不良影响,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军事作业能力。我院作为特勤疗养中心,近年来承担了高原特勤人员的疗养任务,我们发现高原特勤人员训练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透支,尤其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可对官兵机体内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心理改变,并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通过定期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特勤疗养,高原特勤人员的身心健康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取得了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低氧特勤日光
低氧训练对提高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咏 苔
速度滑冰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低氧热泵干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不同时程低氧暴露对大鼠髓源性细胞HIF—1α与hGlyrichin表达影响的研究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