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2022-10-03杨延冰武宗琪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民院校职业

杨延冰,武宗琪

(1.陕西开放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开放大学 党委宣传部,陕西 西安 710119)

“三农”工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自2004年至今,国家连续18年发布有关“三农”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支持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1]。高等职业教育从建立之初就肩负着服务社会、服务乡村发展的重任。很多学者也从农村人才培养、乡村治理、脱贫攻坚、公共文化与服务等角度对乡村振兴展开研究和探讨,但是从职业教育领域对乡村振兴展开研究尚且不足,尤其是职业教育对接“三农”问题的知识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职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

职业教育是对个人教育发展的延伸。高等职业教育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途径。自从2019年起,我国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阶段,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此条件下,高职扩招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填补这一缺失。连续三年的高职扩招,为更多渴望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普及。此外,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人们可以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系统可靠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职业技能训练,提升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由于缺少技术技能,没有良好的学习渠道,加之对自身发展规划不够清晰,高职扩招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价格低廉、可信度高、系统专业的学习渠道,个人通过学习培训,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二)职业教育规模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12年起,国家启动新型农民培育工程。2020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2]。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也更加明确,急需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农村“大国工匠”型的人才。正如经济学家汤敏所言“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职业教育规模化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职业教育高度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与人民幸福生活,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如表1 所示。

表1 习近平谈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内容统计表

(三)职业教育可提升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规模化的目的就是兴教促产,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与农村两大领域联动,是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做出的配合性行动。我们从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进过程看,农民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身份的变化,更是一种职业属性,是长期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为稳定职业的农民劳动者。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及社会理念变更,家政、养老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支持。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纵观官方政策文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界定,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述,从“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其内涵特点也有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发展过程如表 2 所示[3]。

表2 农民概念的发展过程统计表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根据目前高产学术机构特征的分析,高等院校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知识生产的主要机构,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知识生产能力较弱[4]。尽管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证实,但由于其边界效应降低、收入差距明显以及在阶层固化等研究方面的消极作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自身职业认同感

首先,多数新型职业农民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生产活动,远离高校课堂,对于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学习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加之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社会认可度不高,加深了他们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心理负担。《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高素质农民中仅有5.38%的人可以取得农民技术员等技术职称[5]。其次,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条件不一,很多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习惯于采用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较低。从《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的相关内容分析,政策环境需要改变。尤其是“强农惠农富农”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给予加强。在高素质农民群体中,有60%的人申请到优惠农业贷款,有12.06%的人享受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障,8.39%的人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进入高校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截至 2019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净收入为 7563.0 元,而农村居民净收入为 3297.8 元,两者相差接近一倍[6]。高职院校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区,农业场所位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和高职院校的主动沟通,对于高校扩招政策以及专业相关的情况缺乏了解,不能把进入高校学习深造和提高经济效益、自身职业发展很好的联系,由于居住地和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多农民认为去学校学习会增加时间成本,影响其经济效益。

(二)新型职业农民对于高职院校管理适应性面临挑战

新型职业农民由于长时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相关活动,缺少固定的时间来学校进行面授学习。加之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适应性存在差距,而高职院校对能否提供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要想实现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就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农业专业资金投入不足,缺少农村驻村教学的教师,难以保证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在涉农专业上,未能与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形成联动机制,从专业设置、产业布局、人才培养以及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均存在脱节,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开设的理论课程数量较多,而新型职业农民接受能力有限,更加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发挥知识的助农作用[7]。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高职、中职毕业生中选择涉农专业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 1.60%和 4.58%,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占全部招生总人数的 1.73%和 3.24%[8]。

(三)高职院校缺少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的校企合作专业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从2012年起步,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2020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突破2000万人。首先,从人才培养方式看,高校主要按照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注重系统化的体系设置,且通过较长的学习周期方可完成。但是,农业类专业实践操作性较强,对实践场地、空间、气候等也有一定的要求,无法通过建设实训室等方式在校内集中开展实训教学。在生产经营方式上,近 60%的高素质农民能够掌握机械化的耕种收技术, 24.76%的高素质农民掌握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从事农业绿色种植和生产[9]。其次,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整体情况来看,产教融合开展较好的专业多数是实用性较强、普及较广的专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居多,例如加工制造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实训岗位数量多、规模大,校企双方均具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但是对于农业企业,和制造企业相比较,其规模化和岗位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10]。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保障的现实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学校、企业、政府为农民共同构建“三维一体”的教育保障合作机制,才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水平的现实路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肩负着国家乡村振兴的重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从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实际出发,了解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改变固有的思维和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农民职业的认同感,帮助他们从内心出发,继续学习和深造。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开设实用性强,容易操作的涉农专业。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学业。也可以探索学分置换的方式,将从事农业技术活动实际和相应学分进行置换。例如,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销售农产品等折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学分,提升农业知识对农业技术生产的实际运用和帮助。

(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

一是建立培育平台。通过在大学生、退役军人、农业专门人才等群体中选择培训对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平台,以“农业专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将农业技术理论和农业技能操作相结合,通过学校、农村实训基地,双培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类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多层次精准培育。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金融服务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见图1所示。

图1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三)强化产教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以及2019年发布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等文件,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水平和目标群体的工作积极性[11]。校企加强深度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引导高效的优质资源企业和农户进行流动,服务乡村发展。除此之外,一方面,探索成立职教产业集团,加大人才培养的话语权,提升农业企业在执教方面的参与,帮助企业共同分担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企业导师制、校企合作学徒制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校企融合发展。

(四)加强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参与

为了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关于推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要求,提升社会培训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参与度,使得更多的社会培训机构、行业组织、高职院校等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目前,涉农专业“1+X”证书的数量、类型较少,高质量的证书开发不足,通过借助社会力量使得高职院校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通过借助农业生产新技术成果、农产品市场要求,开发一系列实用性强、行业认可度高的“1+X”证书。化解新型职业农民知识需求方式多样性的难题。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实际和资源特色,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农民技能培训方案,进行特色化课程体系设计,满足乡村振兴发展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培养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总之,党中央对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了政策帮助。随着农村机构改革的深化,“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智慧农业”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高职院校应借助国家扩招政策的机遇,发挥高校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帮助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获得学历提升,更有助于其提升专业技能,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参与,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农民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