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2022-09-29杨俊凯

文教资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助推院校高职

杨俊凯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双创”的应然任务。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但脱贫地区依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由于刚刚摆脱贫困状态,脱贫地区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产业处于较低层次和阶段,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等,未来如何提高脱贫后群众的致富能力,聚焦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客观上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因此,如何利用好脱贫地区独特的资源、政策优势,通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建设的作用,进而助推乡村振兴将是一项极具挑战和观察价值的话题。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

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到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参与脱贫地区的乡村建设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其中助力地区寻求内生发展是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助推乡村振兴的制度逻辑

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千(2015—2019)》明确肯定了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其创业实践彰显了职业院校的独特资源和制度优势。第一,从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社会资源看,其与地方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院校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产业的发展动向,通过“校对村”“校对企业”的直接联系既保证学生就业,促进创业,也顺应了企业或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实现双方乃至多方共赢。第二,从高职院校所具有的地域和制度优势看,不仅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撑,更能提供产业发展上的指引。高职院校及其学生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力量更好地利用地区资源,为当地开发项目。同时,一旦将当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中,便能永久性地集聚内生发展能力,为实现脱贫地区永久性摆脱贫困状态提供智力支撑和产业指引。

(二)从嵌入机制到内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1. 从嵌入性理论来看

“嵌入”指一个系统能够有机结合在另一个对象体系中,表现为一个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的客观现象。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将嵌入性引入社会学领域,主要用来解释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间的嵌入性关系。萨特(Sutter)等认为,创业意愿和创业资源是创业扶贫的必要条件,创业扶贫对象获取足够的创业资源可以缓解贫困。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是一种典型的嵌入性制度设计,可以从理论层面解释如何将高职学生的双创活动和双创资源有效融入脱贫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使得当地群众的基本素质显著提高,创业资源有效利用,创业激情充分激发,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2. 从内生发展能力来看

传统的扶贫模式侧重于外在救济,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忽视了贫困人员主体的观念、认知和心态建设,脱贫的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思维转换是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关注的焦点是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对贫困内因的治理,可以理解为劳动者能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主动和外界交流获取社会支持,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产业链条与当地劳动者之间的纽带,可以帮助当地群众更好地参与社会协作体系,通过与当地群众一起创业、讨论技术、交流经验,将创业人员知识技能与脱贫地区资源有效结合,既提升了学生和当地群众的创业能力,又盘活了现有的地区资源,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生存问题到发展问题,助推乡村振兴的人的逻辑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为导向的,实操能力强,创业的行业选择较为明确,更契合“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所要求的直接性、便捷性,同时面对贫穷的代际传递问题,也有着较为明显的阻断效果。因此,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是帮助脱贫群众永久走出贫困状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这主要来自两股力量:一是脱贫地区的学生回乡创业。一个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同样,家庭的受教育水平也常常决定了该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对来自脱贫地区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并帮助他们回到家乡创业,势必有助于将他们纳入社会生产的协作体系中,从而改善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生活状态。二是高职学生参与其他脱贫地区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当地脱贫户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该地区内生发展问题,改善生产生活面貌,由此体现了中国反贫困战略由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向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转型。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偏差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现状,笔者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职业院校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采取简单非随机抽样方式对学生的创业情况进行问卷收集,并采用SPSS17.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等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问卷设计围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从制度、资源、环境等三个层面来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措施。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占比为97.2%。在受调查学生中,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50.13%,大二学生占33.98%,大一学生占15.89%。从调研结果看,高职学生创业参与乡村建设在现实层面上还与期望的创业助农效果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制度导向、资源保障、环境支持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从制度层面看,创业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尚显不足

第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当前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助力农村、农业和农民创业发展,明确提出要建立创业扶贫长效机制,“双创”政策已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本次调查显示,选择对政策知晓度非常强的仅占调查人数的9.08%,六成以上学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同时,政府虽然出台了较为系统的创业优惠、帮扶政策,但有些地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不够深入、学生对政策理解不透彻,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第二,政策执行力不强。宣传效果的不佳直接导致在执行层面大打折扣,不少地方政府只是对创业和返乡助农政策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指导,在实际操作流程和政策的落地方面缺乏详细的实施办法和职业指引。此外,没有为创业学生建立起“绿色通道”,繁琐的申报程序和较为漫长的审核过程,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在调查中,有同学表示尽管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创业审批流程上有对接,但和普通创业者相比,程序上没有简化太多,给创业带来不少障碍。

(二)从资源层面看,定位与目标、课程与师资、专业与产业、能力与价值等四个方面尚待完善

第一,院校发展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院校在发展定位上模仿学术型高校建设或是追求建立区域名校等,脱离了地区及院校自身的实际状况,导致专业技能培养对当地产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融入地区产业建设。第二,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创业课程设置不强的占七成以上,多以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指导,难以提升实战能力。此外,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不足,很多创业课程教师只接受过短期培训或进修,自身的创业知识也不扎实,实战经验匮乏,师资建设亟待加强。第三,学校专业转型慢,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表现为院校的专业布局和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仍集中于一些传统专业,滞后于不断升级的乡村产业调整步伐。如针对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院校服务于民族特色产业的相关专业比较少。第四,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难。调查显示占七成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创业能力不足,对创业缺乏自信。同时,很多人宁可早早出门打工、从事体力劳动或者举债上本科也不愿就读职业院校,这种轻视技术的观念为院校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其实质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冲突甚至对立,这也导致学生对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去农村创业不如留在城市的企业打工,给当下返乡助农、创业助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从环境层面看,创业氛围、创业意识、创业交流不足是造成创业效果不佳的客观原因

第一,院校创业助农的氛围不浓。在调查中,学生认为校园创业助农氛围不浓厚的占70%以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以“专转本”或者在城市就业为主要目标。加上学生在校期间真正能够参与的创业项目比较少,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同,还停留在理性观望阶段,使得学生通过创业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第二,家庭支持创业的意识不强。很多家长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要以学习为重,创业太不靠谱,唯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阅历尚浅,缺乏经验不应过早出来创业。可见,家庭在创业上给予的支持十分有限,对创业助推乡村建设的关注更是极少。第三,学生、脱贫地区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交流不深。对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助农功能、如何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学生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诉求如何达成一致等诸多问题都缺乏有效的沟通,三者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创业成功率不高。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嵌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产业链条与脱贫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通过创业行动,将自身和农户共同嵌入产业链中,无疑能够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两者都具有获得感、成就感以及幸福感,保证了脱贫的可持续性,进而实现“造血式”扶贫。高职学生参与乡村建设不仅让当地农户获得了人生出彩机会,也让学生锻炼了意志,锤炼了品格,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径。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结合嵌入性理论,本文从制度性嵌入、资源性嵌入及关系性嵌入三个维度提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嵌入路径。其中,制度性嵌入是政策条件、资源性嵌入是前提条件、关系性嵌入是行动条件。关系性嵌入维度在起到直接影响的同时,还通过影响资源性嵌入维度起到间接影响(见图1)。

图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嵌入路径

(一)加强制度性嵌入,针对高职学生创业需求,优化顶层设计

推动高职学生创业,一是政府要加大对院校的政策支持。如加大西部地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投入,提升办学能力,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纠偏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功能误区,帮助脱贫地区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提升生存技能,加快创业步伐,提高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二是根据创业企业发展周期提升创业扶持政策的针对性。政府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创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例如,对于初创企业可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免费创业场地、法律援助,简化创业行政手续等,还可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风险规避政策,减少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资源性嵌入,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优化协同助农

一是扩大对脱贫地区的招生培养,嵌入院校资源指导学生创业实践。首先,扩大对脱贫地区的招生名额。通过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改善,为脱贫地区家庭培养第一代大学生,让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加入职业教育中来,从而进一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其次,强化对贫困学生的培养工作。通过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或学费减免等方式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最后,加强学生创业实践培养。如组织优秀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或开展形式丰富的助农志愿活动,在帮扶当地文化、经济或卫生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得到思想和实践的锻炼。

二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嵌入企业资源提升学生创业技能。产教融合涉及学校、学生、企业等多方主体,要促进校企“双元”育人,就是要注重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特别是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产业链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纽带,是助推乡村建设进行资源嵌入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源融入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求院校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更好融入产业建设中。如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广“开发区+学校+园区企业群”等,以此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三是精准对接脱贫地区产业需求,嵌入地区资源,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学生创业要处理好自身所学专业、创业投资项目和地区产业需求的融合性问题。专业和产业的关系与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如出一辙,是相互作用互利共生的。让创业投资项目和地区产业结构维持较高的契合度是精准对接脱贫地区乡村产业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学生要充分利用脱贫地区现有资源进行创业,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和院校资源,更好地为地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供给以及培训服务。顺应地区产业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三)理顺关系性嵌入,搭建高职学生创业桥梁,创造多方共赢

一是加强多方交流,集聚创业人才。脱贫地区最缺乏的是人才,而高职学生恰恰能为这些地区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强学生之间特别是富有创业经验的学生与脱贫地区学生间的交流,是拉近学生与脱贫地区距离的有效办法。同时,通过学生的对口帮扶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地区基层人员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从而为当地打造出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此外,脱贫地区政府也可通过对学生新创企业的投入来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本地注入新的创业理念。

二是助推内生发展,实现多方共赢。助力脱贫地区群众致富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集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意识。”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恰恰能够为这些地区的群众进行有效的培训,不仅教会技能,更要培养其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才能真正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以学生创业带动脱贫地区经济建设,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路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为学生创业构筑便利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对学生来说积累了能力和经验,对当地群众来说改善了生活水平,实现了人生价值。这势必有利于院校、学生、脱贫地区、企业的协同发展、多方共赢,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四、结语

深化高职学生创业工作,助推乡村振兴,要求将高职学生创业行动深植于脱贫地区乡村的产业链条中,提升学校创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实现各类政策、资源、社会关系的协同整合和有效利用,促进内生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劳动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以此帮助脱贫地区群众通过劳动创业致富,这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职业院校学生的时代使命,其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创”能力,使其成为乡村建设生力军是其关键。

猜你喜欢

助推院校高职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抓好三结合助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