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2022-09-28李瑞敏金红军秦守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8期
关键词:鼻中隔鼻腔通气

李瑞敏 金红军 秦守玉 金 雨

1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456150; 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鼻科

鼻中隔偏曲是鼻部常见疾病,由于受到外伤或先天发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鼻中隔软骨严重偏向一侧或双侧,形成棘突或隆起等病理变化[1]。手术矫正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常规手术通常在矫正鼻中隔软骨后采用鼻腔通气管支撑,虽能替代其他填塞物减轻患者痛苦,但容易被术后产生的血痂等分泌物堵塞影响通气,并增加了感染、溢泪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鼻中隔不间断式缝合是利用可吸收线对鼻腔黏膜进行缝合,在有效止血的同时可避免鼻腔填塞物带来的不良反应[3]。基于此,本文旨在观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应用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对术后黏膜修复及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5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63±6.37)岁。观察组53例,男27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6.42±5.77)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此项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标准:(1)符合鼻中隔偏曲诊断标准[4]并经影像学及鼻内镜确诊;(2)凝血功能正常;(3)临床资料完整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鼻息肉或鼻窦炎等患者;(2)合并糖尿病患者;(3)近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于术前行静脉全身麻醉,并用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局部鼻腔黏膜,手术开始时在两侧鼻中隔黏膜下注射1%利多卡因2ml进行局部麻醉。

对照组在矫正鼻中隔偏曲后采用鼻腔通气管(外径约0.8cm,内径约0.6cm,长约7cm)填塞鼻腔,术后第3天取出鼻腔通气管。观察组实施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方法,具体操作:在0°鼻内镜下,使用4-0可吸收线(薇乔Vicryl,圆针)进行缝合,首先用持针器夹持缝针尾端,使针尖由鼻中隔左侧后上方向右侧鼻腔贯穿鼻中隔软骨,保留线头,同法缝合对侧,针距以8~10mm为宜,以Z字形由后向前缝合至鼻中隔前段切口,最后1针与之前保留的线头打结,检查针间距,对针间距稀疏的位置可据情况增加1~2针,注意在封闭死腔的同时保证鼻中隔黏膜的血供,检查无明显出血后结束手术。

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应用常规止血、抗感染输液治疗,并分别在术后第2天、第7天及第15天检查回访患者病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术后不适症状:于术后第2天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溢泪、鼻塞、鼻部疼痛及睡眠困难4个项目进行评估,总分0~10分,分数越高,不适症状程度重。(2)鼻通气功能:采用鼻阻力仪(上海颂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NR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天测量评估两组患者鼻腔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计算公式1/R左+1/R右=1/R总。(3)鼻腔黏膜修复情况:采用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法分别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15天对两组患者双侧鼻腔内瘢痕、结痂、水肿、鼻漏等客观症状改善进行评估,各项分值0~2分,总分0~16分,分数与症状程度呈正相关。(4)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后2周对比两组患者鼻中隔血肿、感染发生率、鼻中隔穿孔及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术后不适症状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天睡眠困难、鼻塞、鼻部疼痛及溢泪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适症状对比分)

2.2 鼻通气功能及鼻腔黏膜修复情况 术后第15天,两组Lund Kennedy评分较术后第7天明显降低,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5天,观察组鼻腔吸气总阻力及鼻腔呼气总阻力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鼻通气功能评分及鼻腔黏膜修复情况对比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2周,观察组发生鼻出血0例较对照组1例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感染0例较对照组6例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未发生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症状。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第2天,观察组患者鼻部疼痛、溢泪、睡眠困难及鼻塞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提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采用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其原因是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通过Z字缝合可封闭鼻中隔黏膜与软骨间的死腔,代替填塞物压迫,避免了填塞物引起的鼻部疼痛,减少了因填塞物刺激相邻组织引起的溢泪等症状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睡眠困难的症状[5]。本文结果显示,术后第15天,观察组Lund Kennedy评分较术后第7天明显降低,提示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可促进患者术后黏膜恢复。其原因是缝合过程中,合理的针间距减少了对创伤黏膜的刺激范围,从而减少分泌物的渗出,有利于减轻黏膜水肿等反应,此外,合理的针距在使黏膜与鼻中隔软骨贴合的同时保证了黏膜的血供,有利于黏膜的恢复[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5天鼻腔呼气总阻力、鼻腔吸气总阻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提示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功能,鼻腔通气管填塞操作简单,放入鼻腔时对鼻黏膜损伤较小,同时可保留部分鼻腔通气功能,提供一定的气体交换空间,但对于部分渗血或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导管堵塞或导管松动滑出。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代替鼻通气导管填塞,提升了鼻腔通气的空间,同时易于创面渗出的血液或分泌物引流,避免形成血痂及或泌物阻塞等情况影响鼻腔通气[7]。

本文结果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发生鼻出血0例较对照组1例差异不明显,观察组发生感染0例较对照组6例明显减少;两组术后未发生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症状。其原因是应用间断回路式缝合后无须填塞鼻腔,降低了填塞时对黏膜造成的损伤,也避免了取出填塞物时可能造成的二次黏膜损伤,同时,缝线的锚定作用可将鼻中隔软骨与两侧的黏膜固定贴服,避免鼻中隔血肿的发生。此外,缝合后方便术后实施观察创伤恢复情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能有效防止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8]。本研究尚存不足,由于观察周期短,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完善,后续应延长随访时间,为临床提供更加详细的结果。

综上所述,针对鼻中隔偏曲手术患者,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技术能有效改善术后不适症状,提高鼻通气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黏膜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鼻中隔鼻腔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歪了的鼻梁尽早正过来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清理鼻腔内污垢请选生理盐水
清洗鼻腔治感冒
为什么打喷嚏一般都连续打两个?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
鼻中隔偏曲,该不该手术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上)